二仙廟在晉東南地區分布廣泛,供奉真澤二仙,是姊妹倆,相傳宋代時宋軍與西夏作戰,路過二仙的家鄉,二仙化身農婦為大軍送飯,宋徽宗政和年間敕封為沖惠、沖淑真人,廟號真澤,民間供奉二仙還與祈雨有關,相傳二仙能保一方風調雨順。 南神頭二仙廟是晉東南地區眾多二仙廟中的一座,位于山西晉城陵川縣城東南約十二公里的石圪巒村外,1994年山西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10月利用十一假期第十四次赴山西訪古,前往石圪巒村尋找二仙印記,穿過小山村,爬上一座小山,暮然看到山坳里的二仙廟全景,破破爛爛的一大片房子,心頭不禁一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能這樣? 南神頭二仙廟面山而建,這樣的位置選擇比較少見(題圖),進深較大的一進院布局,現存正殿、東西朵殿和東西配殿,與正殿相對的戲臺已經毀掉,僅存臺基,廟外還有三圣祠等數座建筑。所有這些建筑要么殘損嚴重,要么完全塌毀,沒有一間好房子。 廟內存有兩塊清代的重修碑,分別是康熙十七年和道光二年,沒有發現更早的,兩塊碑均稱“其創始無所考”,南神頭二仙廟正殿的創建年代已無文字記載,根據建筑形式推斷為金代建筑。 南神頭二仙廟正殿 正殿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單檐九脊頂,平面近方形,建在青石臺基上,檐柱及內柱均采用圓形木柱,普拍方及闌額均過柱相交出頭,前檐柱頭鋪作為五鋪作單抄單假昂重栱全計心,當心間采用一朵伸展很大的補間鋪作;出雙抄,令栱與兩側的柱頭鋪作相抵作連栱交隱;兩次間各用一朵補間鋪作,五鋪作單抄單昂,用真昂,耍頭也采用昂形耍頭。前檐枓栱密集,第一跳上的慢栱通檐做成連栱交隱。 正殿大門 正殿前檐鋪作層 柱頭鋪作、補間鋪作和轉角鋪作 前檐柱頭鋪作:五鋪作單抄單昂(假昂) 前檐補間鋪作,五鋪作單抄單昂(真昂) 兩山面的柱頭鋪作分為兩種形式,南側柱頭鋪作五鋪作單抄單真昂,北側柱頭鋪作同樣是五鋪作單抄單昂,但是用了真昂;山面只在中間心間用一朵補間鋪作,五鋪作單抄單昂,同樣是真昂。 山面的鋪作層 后檐柱頭鋪作五鋪作單抄單假昂,只在心間位置用一朵補間鋪作,兩次間無,五鋪作單抄單昂,用真昂。 正殿后檐 轉角鋪作正出與斜出都是五鋪作單抄單昂,兩個方向的正出采用真昂,柱頭方延伸過去成為華頭子,這與《營造法式》中記錄的轉角鋪作結構“華頭子兩只,身連間內方桁”是一致的。 轉角鋪作 南神頭二仙廟正殿的柱頭鋪作、補間鋪作、轉角鋪作看起來都是單抄單昂,卻有多種結構和布局,有不少早期大木作在結構細節上不厭繁縟,最典型的是應縣木塔,各種枓栱組合竟有五十余種之多,那時的工匠顯然沒有“時間就是金錢”的概念,慢工出細活,為我們留下了許多百看不厭的建筑奇景。 正殿梁架采用四椽栿對前乳栿用三柱,四椽栿與乳栿在內柱頭上壓接,這種結構前幾天剛剛在古建掃盲系列的“四椽栿”里講過。第二層梁架采用三椽栿對劄牽,其上是平梁,平梁之上以蜀柱和叉手承托脊槫。山面南邊的丁栿在內柱頭上平出,下皮與乳栿平齊,北邊的丁栿為斜置,栿尾搭在四椽栿上,兩條丁栿共同托舉長四椽的系頭栿,系頭栿上置平梁形成歇山縫梁架。 正殿梁架 前槽乳栿位置 大殿東西山墻各有一副壁畫,東山墻上的壁畫二仙著紅衣端坐上方,周圍多是軍人形象,描繪的應該是二仙為大軍送飯的故事;西山墻上的壁畫已斑駁,二仙居高臺上,似乎與祈雨有關。兩幅壁畫都是清代風格,應該是清代某次維修時畫上去的。 東山墻上的壁畫,這面墻快倒了 這座大殿充滿金代風格,但現在的狀況很不好,前檐屋頂塌了大洞,多處出檐處殘損,滲漏的地方很多,東山面最南邊一間的橑風槫已經折斷,西次間前檐墻塌了,東山墻開裂內閃嚴重,墻上的清代風格壁畫眼看要毀掉。 正殿屋頂塌的大洞 坍塌的前檐墻 東山面這點的橑風槫 正殿東西兩側各有一間小朵殿,清代風格;東西兩廂各有五間配殿,也是清代風格;朵殿和配殿的狀況同樣不好,要么失修嚴重,要么塌了數間。南側的戲臺已完全毀掉,只剩下青石臺基和三面墻,戲臺的東西面闊較大,有可能是一座五間戲臺,山西鄉村古廟的戲臺大多數是三間,五間的并不多見。 東朵殿現狀 西朵殿現狀 東配殿,后檐屋頂大面積坍塌 西配殿,同樣是大面積塌了 戲臺早已完全坍塌 二仙廟東側的山坡上古松下還有一座三間六椽的小殿,根據碑刻是三圣祠,建于清道光三十年,供奉藥王、瘟神和濟毒,現在屋頂大部分塌了,只剩下骨架。二仙廟西南角還有兩座建筑,已經完全塌了,只剩磚墻,看上去也有清代風格。 三圣祠屋頂大部分沒了,只剩下骨架 西南角的幾座房子也全塌了 廟內存兩塊維修碑刻,都是清代,記錄了三次維修,分別是順治十三年(1656年)、康熙十二年(1673年)和道光二年(1822年),其中道光二年重新碑上有這樣一段記載:“于嘉慶二十四年季夏興工,大殿三間依舊更新,馬王祠廣生祠由根而起”,這段碑文中哪些是維修的舊物,哪些是新建都有交代,尤其是正殿“依舊更新”四個字表明古人對古物是十分尊重的,如果按照當代的做法重修,我們今天恐怕就看不到這座金代大殿了,對文物的保護并非現代發明,清代的小山村里就已經有了淳樸的保護意識,這種思想的流行可能是山西保存下來眾多早期木結構建筑的一個重要原因。 清道光二年重修碑上的“大殿三間依舊更新” 通往石圪巒的村村通很窄,遇到錯車就得這樣子通過 2013.10.05,調查南神頭二仙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