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天臺庵,沒走多遠,遠遠就可以看到原起寺的塔,雖然和天臺庵僅僅隔著一條河,離得也很近,但是,它們是屬于兩個縣市,天臺庵屬于平順縣,原起寺屬于潞城市。 長治潞城原起寺 王猙攝 原起寺所在的地方是山西長治潞城市黃牛蹄鄉新安村,濁漳河西南岸的小山坡上,風景優美。濁漳河河谷,稱之為“微子口”的地方,是太行八陘之一的“滏口陘”的輔道。滏口陘在十六國、南北朝時期是鄴城與太原之間的交通要道,至今仍留有眾多遺跡,而作為輔道的“微子口”,今天,更是古建筑特別集中的地方,也古建界研究的特點區域。 原起寺始建于唐天寶六年(747),天寶,唐宣宗李隆基的第三個年號,也是最后一個年號,天寶十四年(755)十一月,發生了“安史之亂”,唐朝由盛轉衰。 今天的原起寺規模不大,主要的建筑為一殿一塔。另外還有東配殿(關公殿)及享亭。享亭前有唐天寶六年八月經幢一座,刻有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及建幢寺的銘記。 原起寺大雄寶殿 王猙攝 主要建筑為一塔一殿。塔,稱之為青龍塔,建于北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而現存的大雄寶殿到底建于什么時候,一直搞不清楚,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錄登記為宋代,但是山西省古建筑保護研究所的專家根據其特點認為建于五代。關于古建筑的斷代問題,一直是學術界的一個難點,主要的依據大概有這么幾點:一、題字。著名的唐代建筑佛光寺、南禪寺,均因為梁架上的題字而斷代,也是最為可靠的斷代依據。二、碑刻及志書。一般寺廟內會有大量的碑刻,這些碑刻是我們了解一座古建筑興建、維修等最重要的依據,重要的建筑還可以參考當地的志書,同時也得結合古建的建筑手法,需要綜合判斷。三,建筑手法、風格特征。如果沒有確切的文獻資料,那么只能根據建筑的特點來斷代,往往這種建筑,學術界爭議較大,比如天臺庵彌陀殿,以前根據建筑手法斷代為晚唐,但是2014年落架翻修時發現重要的題字,現在學術界基本認可為五代建筑。用這個方式斷代,即使是梁思成先生也會搞錯,佛光寺配殿文殊殿,梁思成剛開始根據形制斷代為宋代,但后來發現是為金代建筑。 原起寺大雄寶殿 郭靜攝 山西省古建筑保護研究所認為長子縣的布村玉皇廟前殿及小張碧云寺正殿均為五代建筑,加上原起寺大雄寶殿,以及原來斷代為唐代的天臺庵彌陀殿,今天山西的五代建筑增加到了七座,加上全國的另外兩座,現在全國的五代建筑共有九座,按照建造年代排列如下: 平順龍門寺西配殿 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 平順天臺庵彌陀殿 五代后唐長興四年(933) 平順大云院正殿 五代后晉天福五年(940) 平遙鎮國寺正殿 北漢天會七年(963) 福州華林寺大殿 北宋乾德二年(964) 潞城原起寺大雄寶殿 不詳 長子布村玉皇廟前殿 不詳 小張碧云寺正殿 不詳 正定文廟大成殿 不詳 那么我們再看原起寺大雄寶殿到底為何斷代為五代,我們先看建筑形制。 大殿面闊三間,進深四椽,單檐歇山頂。平面呈方形,無普拍枋,闌額不出頭。檐柱為木質圓柱,包裹在墻內,柱頭可看到卷殺。 梁架為三椽栿對劄牽用三柱。有兩內柱,內柱之間建扇面墻,內外柱等高。柱頭大斗內前后置替木承栿,左右施柱頭枋連貫兩柱頭。栿背前后施駝峰承平梁,兩端置托腳;平梁上駝峰、侏儒柱、令拱、替木承脊槫,有叉手。歇山部分為廈一間一椽,不設出際之梁架,在平梁上部設搭交于平槫之承椽枋,承山面檐椽。轉角由遞角栿(劄牽)、大角梁、隱角梁、仔角梁組成。 三椽栿駝峰托腳平梁 王猙攝 斗拱古樸,只有柱頭鋪作,沒有補間鋪作,柱頭鋪作為五鋪作替木拱單杪,也可以看作是“斗口跳”,櫨斗上出十字相交的“半拱式替木”,批竹昂式長耍頭,華拱跳頭不施令拱,置替木以承橑檐槫。斗拱在殿內的形制,前后檐華拱在內部為三椽栿和劄牽,兩山柱頭斗拱殿內為單杪承丁栿。 大雄寶殿斗拱 郭靜攝 十字替木承一跳華拱 王猙攝 大殿的結構和唐代及五代建筑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額闌不出頭、不用普拍枋、以駝峰隔架及駝峰的樣式、叉手的結構、以及“組合式”的斗拱、不設“系頭栿”等。另外轉角用遞角栿(劄牽),在南禪寺、廣仁王廟、鎮國寺都有用到,但是宋代建筑中已很少用到,顯然是唐代、五代的慣例。
廣仁王廟龍王殿轉角用遞角栿 王猙攝 另外,經過調查測量,大殿的用材及比例尺度等,與附近的天臺庵有諸多相似之處,所以,據此,將原起寺定為五代建筑。 關于原起寺的斷代,當然還有很多細節需要我們去調查分析,也希望有更多的學者與古建愛好者的參與,其實,我認為,這也是一座古建的魅力所在,發現與探索,滿足著人們的探奇心理,找到答案的那一天,如釋重負的同時,也許,還會有某種奇妙的感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