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某,男,57歲。 初診:2013年8月17日。主訴:每到凌晨五更天的時候即出現泄瀉,特別怕風,胸口感到疼痛,食納可,大小便正常,舌質淡而瘀暗,脈沉細弱。 診斷:泄瀉 辨證:寒熱錯雜,腎氣虧損證。 治法:溫臟補虛、澀腸止瀉。 方藥:予以烏梅丸加味。 烏梅30g附子15g肉桂3g黨參30g當歸10g白芍10g陳皮15g炒白術15g茯苓30g炮姜15g黃連10g黃芩15g黃柏15g法半夏30g砂仁10g肉豆蔻12g炙甘草10g 煎服方法:上方6劑,每劑水煎取汁共600ml,分三次空腹溫服,每日一劑。 二診:2013年8月21日。患者自訴服藥后癥狀有所緩解,唯天將明時仍有泄瀉,次數已大減,全身不再無力,食納大增。繼續在原方上加減。 烏梅30g附子15g肉桂3g黨參30g當歸10g白芍10g陳皮15g炮姜15g陳皮15g炒白術15g法半夏30g砂仁10g肉豆蔻12g五味子12g補骨脂15g黃連10g桂枝15g 上方6劑,每劑水煎取汁共600ml,分三次空腹溫服,每日一劑。 后追訪,病已基本痊愈。 按:此為老年男性,病程較長。《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寒氣生濁,熱氣生清,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患者凌晨出現泄瀉,為腎中元氣清冷,膀胱固攝無權;腎中陽氣虧損,故怕風;“不通則痛,不榮則痛”陽氣虧虛則痛;舌質淡而瘀暗,脈沉細弱,皆為寒熱錯雜、腎元不固之象。故本病病位在腎與大腸,病機為寒熱錯雜、腎元不固。屬標本兩虛。 方中烏梅清熱生津,黃連、黃柏、黃芩性味苦寒,黃芩上清寒熱,黃連清中焦濕熱,黃柏下清濕熱,瀉腎中相火;炒白術培土制水;附子大辛大熱,通行十二經脈;肉桂溫補命門,引火歸原;陳皮化脾胃之濕濁;白芍柔肝緩急;當歸活血通經;炮姜、肉豆蔻溫中散寒、澀腸止瀉;法半夏燥濕化痰;砂仁納五臟之氣歸于腎中;五味子斂肺澀腸;補骨脂補腎中骨髓;黨參補益脾肺之氣。諸藥合用,共奏溫臟補虛、澀腸止瀉之功。得效后章法不變,續服以鞏固療效。 臨證備要:慢性腸炎屬祖國醫學“泄瀉”范疇,各家主張皆有不同,有因寒而致者,有因熱而致者,有虛證,有實證,但若病久,則容易形成寒熱錯雜、虛實相兼之癥候,治療比較棘手,應補中有功,功中有補。仲景烏梅丸原治蛔厥證,今移治久瀉久利,收效甚捷。初看本方寒藥熱藥融于一爐,恐非仲景本意,然細看則發現本方實為的對之方。一切寒熱錯雜之證,投以本方略作加減,均能收到效若桴鼓、覆杯而愈之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