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介紹轉(zhuǎn)注和假借構(gòu)字,先補充一個形聲構(gòu)字的數(shù)據(jù)。漢代《說文解字》共收字9353個,其中形聲字7679個,占比八成。宋代《通志·六書略》,共收字24235個,形聲字21343,約占總數(shù)近九成。清代《康熙字典》,共收字47035個,其中形聲字42300個,約占九成。可見形聲構(gòu)字是絕大多數(shù)。那么與象形、指事、會意不同,轉(zhuǎn)注和假借比較不好理解。 轉(zhuǎn)注 《說文解字》:“轉(zhuǎn)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這個定義就有些不好理解,所以歷代的古人也各有解釋。筆者比較認同的看法是建類一首就是指同一個部首;同意相受就是指幾個部首相同的字可以相互解釋。這里我們看到的例子是考老二字,如今已經(jīng)有所不同了,可是在《說文解字》的訓釋中,老,考也,;考,老也。如今我們還可以從一些墓碑所用文字看到考老同義的痕跡。這種相互的注解就是“同意相受”。再比如,“緝”與“績”屬于同一部首,意義在古代也是相同的,是可以相互解釋的,這就是一對轉(zhuǎn)注字。轉(zhuǎn)注字在如今,或因為字義的變化,或因為簡化字的緣故,已經(jīng)越來越少。這里我們也不多做介紹了,但是通過轉(zhuǎn)注,我們可以在設計印章印文時,或者欣賞古代印譜的時候稍作留意,要注意今古的不同,不然你借鑒古印文字,而其中的文字是轉(zhuǎn)注字,如今已經(jīng)不可轉(zhuǎn)注,那就容易出現(xiàn)錯漏了。 六、假借 《說文解字》:“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也就是當某個新事物出現(xiàn)之后,在口語里已經(jīng)有這個詞,但是筆下卻沒有代表它的字,需要借用和它的名稱聲音相同的字來代表,這就是假借。 令字的本義是命令、號令的意思。因讀音與縣令之令相同,那么就可以假借使用,也讓大家容易理解,在一縣里發(fā)布號令之人為縣令。長字原意為年長的意思,這里就可以假借年長之長為縣長之長。全取聲音相同或相近,字義可以完全無關(guān)。 我們來看“汝”字,在《說文解字》中說:“水出弘農(nóng)盧氏,還歸山東入淮,從水,女聲。”可見“汝”字本義是水名。后來被假借為第二人稱代詞用了,相當于“你”字。那么在字義上已經(jīng)毫不相關(guān),僅僅是讀音相同而已。出現(xiàn)了很多假借字,而且就一直用來表示假借之義,原義反而不用了,或者干脆造個新字來表示這些字的原義。 甲骨文“亦” 比如“亦”字在甲骨文的書寫是“大”字兩邊各加一點,從字形上看,就是站著的一個人,張開雙臂,雙臂之下各有一點,表示是人腋下的位置。所以“亦”字的本義是“腋”。《說文解字》中說:“人之臂亦也,從大,象腋肋之形。”但是后來“亦”字被假借為副詞,當“也”講了。也只好再造個“腋”字來取代“亦”字的本義。而當“也”講之后,假借來的“亦”字也就有借無還了。 甲骨文“自” “自”字在甲骨文中的寫法很像人的鼻子。在《說文解字》中也說,“自”字本義是鼻子,但是后來被假借為“自己”的“自”,非要解釋,我們可以理解為人說話時用手指指自己的時候會指著自己的鼻子。而“自”被假借走后,只好再造一個字來替代,就是我們?nèi)缃裼玫摹氨恰弊帧?/p> “驕”字是從馬,聲喬的形聲字,《說文》中說“馬高六尺為驕。”這才是“驕”字本義。假借到“驕傲”的“驕”后,就只用假借義了,我們已經(jīng)不知道也不用原義了。 假借法的出現(xiàn),完全廢掉了漢字的表意性。這對后世用同音以代替壓縮漢字的字數(shù)有很大的啟示。 例如近代我們對其他國家名字的翻譯,如美國,開始美國是音譯的亞美利加,或者美利堅,那么用美一字來假借壓縮成美國。這其中不光有假借的使用,也有近代翻譯家的大智慧和對漢字的深入了解。反觀當代,翻譯水平似乎有下降,究其原因,是對文字的理解與認知的不夠。很難想象,近代的翻譯大師會取出馬爾代夫或者格魯吉亞這樣的名字,應該會有更加貼切的名字吧。所以掌握點漢字的知識,不光對于我們這些以漢字為藝術(shù)基本元素的篆刻人,對整個文化都是很有意義的。 (一)假借字從漢字的形體結(jié)構(gòu)來看,有兩個規(guī)律。 1、一個獨立的字充當另一個字的聲符時,兩個字有時是可以相互替代的。 我們來看幾個例子。 (1)《李愬雪夜入蔡州》:“元濟起,聽于廷。”其中的“廷”字,本來是一個獨立的字,充當“庭”字的聲部,這里就成為“庭”字的假借。 (2)《戰(zhàn)國策·趙策》:“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中的“奉”字這里充當?shù)氖瞧渥鳛槁暡康摹百骸弊值募俳琛?/p> 2、兩個形聲字因為聲旁相同可以相互替代。 (1)《史記·陳涉世家》:“為天下唱,宜多應者。” (2)《墨子·公輸》:“公輸盤九設攻城之機變,子墨子九距之。” 第一個例子中的“唱”與第二個例子中的“距”字都是形聲字。,聲符與“倡”、“拒”同,這里假借為此二字。這樣的假借在古文中屢見不鮮。 (二)從漢字的字音上來看,兩個字由于讀音相同或者接近,雖然字形沒有聯(lián)系,有時也可以假借。這樣的例子大家可以在四大名著中就有很多例子,有人認為是一種錯別字,因為讀音并沒有聯(lián)系,但是筆者認為那是因為古今讀音的不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但是不管如何,假借的運用都離不開音同或者音近的原則。如果讀音上完全沒有聯(lián)系,就談不上假借了。如在古文中遇到讀音完全不同的字,最好還是先在工具書上查一下,以免誤讀,或者亂解。 如《莊子·逍遙游》中有:“立之塗,匠人不顧。”一句,你要是不查下字典,不知道“塗”是“途”的假借字,那么這句古文你就不好理解了。 由此可見,我們掌握了假借的規(guī)律,無論是看一些古典文學,還是閱讀古代典籍,理解古文含義都是很有幫助的。 這些年,隨著網(wǎng)絡的興起,一些諧音的假借也有很多,例如前幾年很流行的“神馬”,雖然假借的略微有些突兀或者牽強,但是還是有些意境的,筆者一直強調(diào)中國文化強調(diào)的是意境,詩意、筆意、墨意,篆刻的刀意等等。這些假借的嘗試也是不錯的,但是應該注意不要肆意亂造,那樣對漢文文字的健康,與字義的清晰辨析都是有害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