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論/第四章,清熱劑/清臟腑熱/左金丸(清肝瀉火,降逆止嘔) 左金丸 (左金丸《丹溪心法》 【組成】 黃連六兩(180克) 吳茱萸一兩或半兩(15-30克) 【用法】 上藥為末,水丸或蒸餅為丸,白湯下五十丸(現代用法,為末,水泛為丸,每服2-3克,開水吞服。亦作湯劑,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用】 清肝瀉火,降逆止嘔。 【主治】 肝火犯胃,癥見脅肋脹痛,嘈雜吞酸,嘔吐口苦,脘痞噯氣,舌紅苔黃,脈弦數。 比記者摘自《方劑學》) 左金丸是清肝濕熱,清肝瀉火的。左金丸出自《丹溪心法》,這個方現在我們定為二類方。 學習這個方 * 既要把握肝郁化火,肝胃不和這個基本病機, * 同時通過這個方的學習了解黃連、吳茱萸配伍使用的一些規律。 因為黃連、吳茱萸相配這種方法,已經超出了左金丸的使用范圍,很多時候這兩個從炮制方面,黃連、吳茱萸炒啊,這些已經成為中醫常用的一種配伍組合。 從這個左金丸的病機分析來看, 它病機是肝郁化火,肝火犯胃,也是一種肝胃不和的反映,偏熱證,犯胃,偏于肝胃之氣上逆,所以從表現來看有由兩部分構成: & 肝郁化火可以有情志郁結,這個在臨床上多一點,可以有外邪入里化熱導致的,從臨床看到左金丸證來講,肝郁化熱化火造成脅痛口苦為特征。 跟龍膽瀉肝湯比的話,龍膽瀉肝湯肝郁化火,以循經上炎為主要特點, & 左金丸肝郁化火,以肝火犯胃為主要特點,肝胃同病為主要特點,所以在有胃氣上逆,肝胃不和,胃氣上逆的表現,特別是吞酸,肝胃不和以后,不管寒證、熱證造成的,往往都會有吞酸的特點。 古人說,木郁曲直,曲直作酸,這個因為是肝火犯胃,偏熱證,既有嘈雜,有吞酸,同時往往有胃腑的熱象,提到肝胃不和,多以胃氣上逆的嘔吐常見,相對我們提到肝脾不和,都是以脾不升清,泄瀉、腹痛這為特點。 所以這個左金丸證,它是有一組, @ 肝郁化火,脅痛口苦, @ 和肝火犯胃,嘈雜吞酸,胃氣上逆嘔吐,這些為主要表現。 @ 由于是肝火引起,舌紅,苔黃,脈弦數,是常見的舌脈佐證。 這個方解, 它的功用體現的治法,清肝瀉火、和胃降逆止嘔相結合。 這個方由兩味藥構成,方義分析彼此的關系是個重點, * 黃連擅長于清胃熱,能夠清心火,當然這里也可以照顧到肝郁化火,引起心火,但主要在這里有清胃熱作用,有肝火要清肝,黃連、吳茱萸同用,吳茱萸有引黃連入肝經這個作用,大劑量黃連和小劑量吳茱萸相配,吳茱萸引黃連入肝經清肝火,所以既清胃又清肝。 * 吳茱萸在這個方里,它既看成是臣藥,也可以看成是佐使藥。 因為從和胃降逆來講,黃連沒有這個作用,從和胃降逆來說,針對肝胃不和,它起到加強對這個病機的治療,重要這個兼證,胃氣上逆了,其主要治療作用。 # 吳茱萸辛溫,單獨用黃連過分苦寒,它使它涼而不郁,又可以看作一個佐藥,佐制藥。 # 它能引領黃連入肝經又象個使藥。 # 再加上吳茱萸能疏肝。 所以吳茱萸配在這個方里,和黃連的關系,吳茱萸體現了多方面的作用,既能疏肝,這個肝經有熱,化火,那用苦寒黃連容易涼而使肝氣機郁滯,肝臟喜條達惡抑郁,所以它帶有疏肝特點,同時可以制約黃連過于苦寒,它可以和胃降逆,又可以引經,引領黃連入肝經,所以歷來對吳茱萸分析大概有這幾個方面, # 吳茱萸直接治療作用是降逆止嘔。 在用量方面, 為了保證這個方它是以清肝火為主,所以吳茱萸和黃連比例是1:6,黃連量大,當然我們現在作為基礎課學習,這個1:6可以是使得同學們了解相差比較懸殊這個意義,保證整個方它是清肝火為主。實際運用當中,這是靈活的。當然用左金丸針對肝火犯胃,黃連量絕對要比吳茱萸多得多,這是方義分析。 左金丸,也有肝火,龍膽瀉肝湯主治的肝火上炎也是肝火,這兩個都是清肝的常用方, * 相同點都是肝火為患,不管肝火上炎,或者肝火犯胃, * 所以區別點, @ 這個龍膽瀉肝湯可以用于濕熱下注,有清利濕熱的作用, @ 左金丸呢,它不挾濕,本身左金丸證,但能和胃又是它的特點,是肝胃同治的。 所以這兩個方不同,所以左金丸為什么不用龍膽草,胃氣上逆,胃氣受損傷了,不能用龍膽草苦寒,本身是容易傷胃之品了。 從功效特點來講, * 清肝火力量,龍膽瀉肝湯很強,它是涼肝猛將,又能清利濕熱。 * 左金丸清肝比較平和,清瀉肝火比較平和,兼有和胃降逆作用,所以歷來治療吞酸、口苦,這類它是個基礎方,基礎結構,后來這兩味藥成為一個基本的配伍結構,一遇到冒酸這兩個藥可以相配。 *!偏于虛寒型的,胃寒引起的這類也可以用,胃寒引起作酸,人們也用吳茱萸、黃連,可以把這個用量倒過來,把它稱作反左金丸,仍然是一種肝胃不和,偏寒證。可以治療嘔吐、吞酸,還是肝胃同治,這個是靈活運用了。 左金丸這里面的吳茱萸,這個吳茱萸過去我講過,吳茱萸運用當中要注意幾個方面: 1. 就是說用吳茱萸哪怕是在,后面我講到吳茱萸湯,我習慣上用了吳茱萸要加點黃連,小量加一點,能夠使得吳茱萸的副作用,眩暈、胸悶、惡心這類,可以得到一個控制,控制這個副作用,不良反應。 2. 同時有吳茱萸為主的方里,應該服藥要溫服,甚至于冷服,能夠減輕副作用,吃了吳茱萸以后應該是休息一下,平躺一下,一二十分鐘一些反應才過去,反而藥效發揮,因為吳茱萸本身治療作用,是治療氣機上逆、肝胃不和的,胸悶、惡心、頭眩,這是運用上一個應該注意的了。 所以后來有些方用黃連都用吳茱萸炒了。
|
|
來自: 藥膳食療方注釋 > 《《方劑學》學習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