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不勝數的中醫方劑里,“左金丸”也是一個值得我們好好研究的代表方劑。 左金丸出自朱丹溪的《丹溪心法》,對于現在很多只是簡單用方的人來說,左金丸就是一個能“清臟腑熱”的方劑。 但是,我們從它簡單的配伍里,卻能學到很多知識,涉及中藥的性味歸經、臟腑經絡等等。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熟悉一下“左金丸”,看看它到底有哪些配伍特點。 我們先看一下它的方劑歌訣: 左金茱蓮六一丸,肝經火郁吐吞酸,再加芍藥名戊己,熱瀉熱痢服之安。 左金丸的組成很簡單,黃連和吳茱萸兩味而已。但這兩味的配伍上,卻又有嚴格的規則,如果不遵守這個規則,那就不成為“左金丸”了——那就是黃連和吳茱萸的分量,應該嚴守為六比一的比例。 中藥方劑里有一個更出名的方劑叫“六一散”,也就是六份滑石一份甘草,。左金丸的配伍比例也是一樣,如果不遵守這個比例,也就不成為左金丸了,這是我們首先需要了解的地方。 在歷代醫家筆下,左金丸的這兩味組成,還有各自的炮制方式:黃連應該用姜汁炒,吳茱萸要用鹽湯泡過,這樣的左金丸還有“茱連丸”的別名,主要針對的就是肝經郁火引起的疼痛反酸之證。 從五臟生克關系來看,木生火,所以心為肝之子,根據“實則瀉其子”的原則,用黃連瀉心火,其實是為了清瀉肝經之火,火不能克金,金旺而能平木。 吳茱萸善入厥陰經以行氣解郁,還能引熱下行,在左金丸里是一種“反佐”的角色,而不能看作輔助君藥“黃連”的臣藥。 中醫有云“寒者正治,熱者反治”,肝經實火屬于熱證,此處的吳茱萸就是“熱者反治”的反佐之法。 再說說“左金丸”這個名字,中醫認為,厥陰肝經由左而升,太陰肺經從右而降(請注意,這里的左右不能局限于身體的左右,而應該結合運氣流注來理解,本文暫不展開)。 吳茱萸這個反佐,能使肺這個“右金”的氣機行散而去平“左”肝,故名左金丸。 其中戊為胃、己為脾土,在左金丸的基礎上再配伍芍藥而成戊己丸,則柔肝而安脾,木不至于克土,這就是“左金丸”的一個化裁。 如何使用左金丸?我們需要把握住一個基本準則,那就是肝郁化火,肝胃不和這個基本的病機,就能知道如何合理來運用它。 更主要的是,黃連吳茱萸這樣的配伍,如果單純從性味歸經來說,已經不是單純的一經一臟,也不是簡單的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的治法,這又是更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實際上,在朱丹溪之后的歷代中醫里,左金丸里黃連和吳茱萸的炮制,姜汁炒黃連、鹽泡吳茱萸,都得到了發揮和拓展。 從病機分析的話,左金丸針對的是肝郁化熱化火、出現脅痛口苦為特征。而清瀉肝火還有一個更著名的方劑,那就是龍膽瀉肝湯。 和左金丸比起來,龍膽瀉肝湯也適合肝郁化火之證,但這個“肝火”主要是循經上炎或向下流注,出現如胸脅苦痛,口苦口干,頭昏頭暈等等。 而左金丸則更適合肝火“橫溢”犯胃之證,此時是肝胃同病,有胃氣上逆的表現,吞酸就是最簡單的佐證。 古人說“木郁曲直,曲直作酸”。由于肝火犯胃而偏熱,所以既有胃脘嘈雜,又有吞酸,實際上以胃熱表現更明顯,肝火之證反而常被忽視。 因此,左金丸確實是一個清瀉肝火的方劑,也就是針對肝郁化火而橫溢犯胃,表現為脅痛口苦、肝火犯胃,嘈雜吞酸,胃氣上逆嘔吐等。但由于其根本原因乃是肝火,所以還會有舌紅,苔黃,脈弦數是舌脈之證。 從左金丸的病機分析,我們已經能得知它的功用和表現出的治法,那就是清肝瀉火、和胃降逆。 但它的組成只有兩味,黃連和吳茱萸之間的關系就是重點。 其中,黃連擅長于清瀉心火、還能清胃熱。當然,苦寒之品客觀上也能兼顧肝經郁火,但在左金丸里主要還是為了清胃熱。 但其病機根本還是肝經郁火,所以還要清肝,黃連、吳萸六比一的配伍,既有寒熱同用之意,又不失熱者寒之的本愿。同時,吳茱萸還能引黃連入肝經以清肝火,于是方能既清胃又清肝。 吳茱萸配和黃連在左金丸里的關系有多個方面的體現,既能疏肝,又能制約黃連的過于苦寒,以和胃降逆;還可以引領黃連入肝經。 而和龍膽瀉肝湯比起來,雖然都是清瀉肝火之方,但龍膽瀉肝湯清瀉肝火的同時,更有一種“上下”的趨勢,無論是肝火上炎,抑或是肝膽濕熱下注,都比較合適。而左金丸則更適合肝火“橫溢”之證。 簡而言之,龍膽瀉肝湯更適合肝火有“上下”的蔓延之勢,而左金丸則更適合肝火“橫竄”影響中焦脾胃之證。 左金丸之證如果用龍膽瀉肝湯,其苦寒之氣難免有傷胃之虞,這顯然是不適合“胃脘嘈雜、吞酸”等胃氣不和之證的。 由于左金丸清肝比較平和,但在清瀉肝火的同時,兼有和胃降逆作用,于是,后世醫家在調理吞酸、口苦這類問題時,黃連和吳茱萸的配伍就常被用到了。 雖然左金丸的配伍是黃連六份吳茱萸一份,這是針對其肝郁化火的“熱證”所設,如果雖肝郁而未化火反而偏于寒證時,也有人將這個配伍比例掉反過來的做法。 總而言之,左金丸是一個清臟腑熱的方劑,其配伍簡單明了,但內涵卻非常豐富。我們從它的配伍特點里可以學習到很多臟腑經絡、升降浮沉等知識。 希望本文能對您有所幫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