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臺建筑
漢代,高臺建筑是當時十分重要的建筑形式,大型、重要的建筑均采用高臺建筑的形式,因其體形龐大,具有政治上的象征意義,因而兩漢宮殿多采用高臺建筑的形式。
我國的高臺建筑起源很早,從戰國到秦漢時期高臺建筑甚多,就建筑技術角度而言,高臺建筑是夯土與木構架相結合,聚合許多單體建筑在一個土臺上的建筑形式,其主體為敦實的夯土臺基或輔以承重的夯土墻。
▲ 秦咸陽宮一號宮殿縱、橫剖面復原圖
高臺建筑利用天然的土臺或人工夯土的土臺,最高的土臺有20米,一般都在5米到15米,臺上的平面面積一般都在90-260平方米左右。通過將若干較小的單體建筑聚合組織在一個夯土臺上,取得體量較大、形式多變的建筑式樣。這種建筑外觀宏偉,位置高敞,能使人感到莊嚴、尊貴,既可登高遠望、眼界開闊,同時也利于建筑本身的防潮濕和通風,非常適合宮殿建筑的需求。
▲西漢未央宮復原圖
西漢時期的高臺建筑,比起秦咸陽宮一號宮廷建筑的高臺建筑來,其中土木構架結構技術已經有了較大的不同,前者是單層建筑在不同高度夯土臺階上的聚合,后者是不同高度的木構建筑,組合在一起,圍合纏繞同一夯土臺,木構的分量已然增加。漢代高臺建筑的木構成分增加,形成了多層、大體量木構建筑的雛形,但此時的木架構尚未完全脫離夯土結構,形成獨立的架構體系。西漢未央宮前殿遺址是中國歷史上保存最為完整、規模最大、最有代表性的高臺宮殿建筑遺址之一。據文獻記載,未央宮前殿是一組極其富麗堂皇的高臺建筑。《三輔黃圖》稱:“未央宮周回二十八里,前殿東西五十丈(合今117.5米),深十五丈(合今35.25米),高三十五丈(合今82.35米)。營未央宮,因龍首山以制前殿。至孝武(漢武帝),以木蘭為棼橑,文杏為梁柱,金鋪玉戶,華榱璧珰,雕楹玉磶,重軒鏤檻,青瑣丹墀,左墄,右平。黃金為璧帶,間以和氏珍玉,風至其聲玲瓏也!”真可謂人間天上,侈麗無比。
▲ 古漢臺
我國古代高臺建筑數量很多,遍及全國。不過,遺留至今的高臺雖然很多,但臺頂上的建筑大多數已經塌毀。位于漢中市中心的古漢臺是劉邦漢中封漢王時的行宮,又名“七星臺”。古漢臺是人工夯土修建的具有秦漢宮廷模式的高臺建筑,坐北朝南,依次分為三個臺級,臺高7米,面積達14000多平方米,被人們視為“漢中開漢業”的象征之地。宋代的張少愚對古漢臺有"留此一坯土,猶是漢家基"的詩句,其中的"一坯土",就是指殘存的高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