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以統編本教材八年級下冊中的《一滴水經過麗江》為例,從辨體、定性、選點、變形四個步驟說明游記教學內容開發的路徑。 (《一滴水經過麗江》課文截圖) 游記屬于散文的范疇,具有散文的特征,但是散文有很多品類,游記不過是這個大家族中的一個成員。《辭海》“游記”條說:“散文的一種。主要記述旅途見聞,某地的歷史沿革、現實狀況、社會習尚、風土人情和山川景物、名勝古跡等,也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筆輕快,描寫生動。”質言之,游記就是旅游者用散文的筆調和方法,記敘和描摹自己游歷中的所見所聞、所遇所感的一種文體。 相同點:都用第一人稱寫法。 不同點:一般的抒情散文格式比較自由,可以感情為線索,可以事件為線索,可以時間、空間為線索;游記只能以游蹤為線索,比一般的抒情散文多一層限制。 相同點:三者都有自然景物的形象,并且都是作者移情于物,采用擬人化的手法。 不同點:游記中的自然景物,是以實際存在的景物為基礎的;童話、寓言中的自然景物往往是虛擬的,在現實中是不存在的。因此,童話、寓言有時雖也采用游記的寫法,但它們只能是童話、寓言,而不是游記。 “游”與“記”,是游記的兩大支柱。在游記作品中,既有作者游蹤的實錄,又有人、事、景、物的記敘和描摹,二者緊密結合,水乳交融。只有游蹤,而無記敘和描摹,勢必干癟無神;只有記敘和描摹,而無游蹤,則不成游記。 不同類型的游記有不同的個性。就一般的游記而言,其屬性可以用知識性、寫意性、抒情性來概括。 在游記作品中,旅游者往往要介紹所游之地的地理特征、歷史沿革和風土人情。高明的作家總是呈現出游記寫景之外的內容,不僅是知識,而且是文化。 阿來在《一滴水經過麗江》中,變相地介紹了麗江的環境、建筑、音樂、文字、風俗,向讀者展開了一幅集歷史、人文、地理、科學于一體的美麗畫卷,讓人感受到麗江的古樸秀美和博大精深。 作者在游記中,總要把攝取的所見所聞,構成一幅幅具有一定格局和鮮明色彩的圖畫。在描繪畫面的時候,作家善用畫家的手段,不單單是寫實,還處處流露出寫意的藝術。 阿來在描繪麗江夜景時寫道:“一些薄云掠過月亮時,就像麗江古城中,一個銀匠,正在擦拭一只碩大的銀盤。”天人合一的寫意手法,可謂生花妙筆,自然天成。 游記其實是圖畫與散文的結合,把畫面表現出來,往往借助寫意的手段;把思緒表達出來,就需要抒情。寫意性屬于圖畫的特征,抒情性則屬于散文的特點。 在《一滴水經過麗江》中,作家的感情是含蓄的、內斂的、有節制的,但字里行間卻處處流露出對麗江錦山秀水、古城老街的喜愛,以及對那種遠離塵世喧囂的伊甸園般生活的贊美。 關于游記的特征,作家孫犁作了精當的概括: 一、有懷古的幽思 二、有臨民的熱情 三、有高尚的寄托 四、有優美的文字 阿來的《一滴水經過麗江》是完全符合這四大特征的。 “所至”“所見”“所感”是游記的三要素。“所至”就是作者的游蹤,“所見”就是作者在游程中目睹的風貌,包括山水景物、名勝古跡、風土人情、歷史掌故、現實生活等,“所感”就是作者由所見所聞而引發的所思所想。從結構上說,“所至”是骨骼,“所見”是血肉,“所感”是靈魂。無骨不立,無肉不豐,無魂不活,三者缺一不可,構成一個完整的格局。 面對一般的游記,教學時讓學生體察游記的三要素,引導學生理解游記的特點,這當然是繞不過去的教學過程,但是僅僅止步于此,卻失之鮮活豐富。那么,游記還要教些什么呢? 游記的三要素是游記教學的局部,而不是全部。這是因為,“所至”“所見”“所感”是經由“所言”表達出來的;“所言”不僅是“所至”“所見”“所感”的載體,而且居于“所至”“所見”“所感”的核心。它們之間的關系,可圖示如下: “所至”“所見”“所感”屬于游記的“原生價值”,教它們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獲得信息,即獲得游記的游蹤、風貌和觀感。“所至”“所見”“所感”背后的“所言”屬于游記的“教學價值”,它保留了呈現信息的價值,同時又增加了一種新的價值,即“如何呈現游蹤、風貌和觀感”。“如何呈現游蹤、風貌和觀感”,就是游記中的“言語智慧”。品析“所至”“所見”“所感”背后的“所言”,才是游記教學的關鍵所在。 《一滴水經過麗江》是當代著名作家阿來所寫的一篇非典型游記。典型的游記,總是從“我”出發,寫“我”之見,抒“我”之感。阿來的高妙之處在于,化身為水,把流水變形,把時間拉長,把空間拉大,從而全方位多角度地“游覽”麗江,也歷時性地展現了麗江的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 《一滴水經過麗江》就是一篇變形了的游記。阿來借助水的多種形態,將本來龐雜的頭緒梳理得有條不紊,這正是本文呈現出來的言語智慧。從“一滴水”“一團霧”“一片雪”再到“一粒冰”“一滴水”,完成了一個輪回。“我想起來,自己的前生,在從高空的霧氣化為一片雪,又凝成一粒冰之前,也是一滴水”,交代前世今生,絕非累文贅筆,意在說明“霧”“雪”“冰”“水”實為一物,這才成全了“一片雪”落在玉龍雪山、“一粒冰”望見麗江壩、“一滴水”流過四方街的連貫性。把城外的雪山、森林、壩子、田野、村莊、果園等也囊括進來,這是把空間拉大的藝術。 從“一片雪”落在玉龍雪山,到“一粒冰”變成了玉龍雪山冰川的一部分,怎么處理這里的變化?阿來的辦法是先把它叫醒,再讓它沉睡。“一滴水”跌進落水洞,再從黑龍潭冒出,時間已經過去好幾百年,如何處理這里的變化?阿來的辦法是把“一滴水”先哄睡,再叫醒。一醒一睡,一睡一醒,真是智慧的創造。因為只有讓歲月變長,才能表現出麗江歷史的悠久。 經過幾百年的積淀,當初原始的麗江壩已經變成了如今熱鬧的麗江城。為了更加真實地寫出麗江的美麗,阿來巧妙地把濃墨重彩交給那一天一夜的觀賞,在白晝、黃昏、夜晚、黎明的流轉中,美麗地完成了一個輪回。這是把時間拉長的藝術。 “把空間拉大”與“把時間拉長”不是彼此割裂的,而是相互作用的。如何同時做到這兩點?將“我”化身為水,是最好的辦法。麗江不因水聞名,卻因“水”著稱。雪山、落水洞、黑龍潭、玉河,無一不與“水”有關,而四方街的五花石上,每逢黃昏,開閘放水,水流滿溢,洗凈了人世纖塵。即便是沒有水的東巴文,阿來也能奇妙地聯想到東巴文的“水”字,堪稱絕妙。借助灑水車的高揚和澆花壺的噴灑,“水”又觀賞了蒼勁的老柏樹、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順水而去的蜿蜒老街、納西人三坊一照壁的院子以及來自遠方的游客。于是,優美的麗江、優美的文字和優美的音樂便充滿了水性特征和詩意特征。 麗江如水,麗江是詩。古城安寧如水,古街夜涼如水,納西人心澄如水。回歸文末“我知道,作為一滴水,我終于以水的方式走過了麗江”,由此切入,向上回溯,倒是可以切切實實地勾連起這篇游記的教學內容: 【導語】這篇游記最后寫道:“我知道,作為一滴水,我終于以水的方式走過了麗江。” 1. 作為一滴水,“我”以水的哪些方式走過麗江? 2. 作為一滴水,“我”是以什么節奏“走過”麗江的? 3. 作為一滴水,“我”“走過了麗江”的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景物,有什么感想? 【結語】客人問主人當地的掌故,主人問客人遠方的情形。對我們來說,麗江就是詩和遠方。《一滴水經過麗江》表達的正是對詩和遠方的流連。 (刊發于2019年2月《語文建設·中學刊》,原題為《游記教學內容開發的路徑 ——以〈一滴水經過麗江〉為例》) 作者:林忠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