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一詞最早出現在《系辭》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者,大也,極者盡也。太極所表現的是大而能小,小而能大,大極則小,小極則大的含義,物極必反,這種變化就叫太極。 陰陽:太極所生二儀,即陰陽也,太極變化即分陰陽,就如周敦頤在《太極圖說》中說:“自無極生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生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陰陽一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這里所說的宇宙發展公式是:無極一太極—陰陽五行—萬物。 無極并非沒有,而是指混沌未分的狀態。太極是一種運動中的平衡狀態,為了說明這種平衡狀態古人出太極圖來說明問題,太極的本源可追溯到隋唐以前,據唐《道藏》記載,有一叫方大洞真元妙經品圖”,可能是太極圖的本源。 至明朝,故謂在《易圖明辯》中所畫的太極圖才是我們現在的太極圖。 估計目前我們所見的太極圖,是“上古六洞真元妙經品圖”簡化而來的。因此取妙經品圖的中間“天一生水”之象,演化成左邊“天”不變,右邊系“陰靜”的地,而所生的水即是現在圖的魚眼。 不知道大家喜歡不喜歡,如果喜歡我們來共同研究,探討。我定時每日更新一段。歡迎讀者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