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廟在清徐孟封鎮堯城村中,四周田疇鋪綠,一馬平川,未來的太原武宿國際機場將搬到堯城村不遠的西邊。堯廟始建年代不詳,元至正年間重建,現存的建筑都是明、清至民國重修的。廟中樹木葳蕤,蔭郁披灑,建筑高低錯落,疏密有致。
堯廟坐北朝南,分東西兩院,東院落由牌樓、堯王殿和觀音堂組成,西院落由戲臺、娘娘殿及左右配殿組成,是一個多種信仰、多種格局的建筑群。傳說堯帝修建了陶唐城堡,是堯帝最早立國建都的地方,后因水患遷都至平陽(臨汾)。而堯帝的遺存成為后世憑吊的地方,古人尊祖敬賢,堯帝有“其仁如天,其知如神”的神明特性,后人在堯都的舊址上建廟祭之,為血緣之根、精神之魂所系。
堯王殿是堯廟的核心建筑,明代正統年間修建,距今已有550多年,是堯廟最古老、最高大的建筑,坐北朝南,佇立在1米左右的高臺上。建筑通高12米,重檐歇山頂,素瓦覆頂,琉璃瓦剪邊,殿四周有2米多寬的回廊,由20根木柱支撐,其面闊和進深均為三間,平面基本呈方形,殿內正中塑堯帝坐像一尊,羲叔、羲仲、和叔、和仲4人則分列兩旁侍立。
此殿拍案叫絕的就是它的“無梁”架構,殿為“三無”建筑:無金柱、無平棋天花板、無梁架,檐頂斗拱向里伸出,斗拱層層疊澀,直逼殿頂中心,形成繁密復雜的藻井,井心為太極八卦。密密麻麻的斗拱層層化解了屋頂重力,替代了梁架的承重功能。古人大匠運斤,不計其煩,優美的建筑后面,既有智慧,也有態度。
觀音堂是堯廟的另一個無梁建筑,是非木構的磚制無梁殿,其位于堯王殿西側,坐北朝南,由青磚層層疊澀而成,重檐硬山式,琉璃瓦剪邊,分上下兩層。下層為觀音堂,面闊4間,偶數開間實屬罕見,里面供奉有大慈大悲觀音像。上層為3開間的大雄寶殿。整個建構是屬于佛教體系,是堯廟的另一種信仰所在。
娘娘殿又叫“圣母廟”,在西院里,是一個半封閉的四合院,由正殿娘娘殿,東西配殿、火神廟組成。正殿三開間,單檐硬山式,里面供奉著堯舜禹的母親塑像。梁架上墨書盡染,書寫的皆為扶梁施銀功德之事,是需要仰視的木質“功德碑”。東山墻上有圣母駕鳳出行圖,色澤艷明,畫感湊付。
倒座戲臺坐南朝北,素瓦卷棚式三開間,立于磚制高臺上,其始建于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現存戲臺為1995年在清代遺構基礎上重修的。枋額敷滿彩繪,栱眼壁飾有吉祥花卉,雀替為活靈活現的雙龍,堯廟的木雕精粹匯聚于此,次間匾額下裝飾有9塊方格畫,畫意美感十足。
看門的大爺年歲近耋,耳聰目明,爽朗開明,無兒無女,孤居廟中。他的看廟費是文物局每月300,村里救濟150,年終文物局再給600的獎金,一年收入也就6000的樣子。我甜言蜜語把他哄得眉開眼笑,我要求開大殿,他說:“你的要求很全面啊!”他不厭其煩,一個殿一個殿的開鎖落鎖,并不停的對我說:“看看,老漢我跑上跑下不容易吧。”
============================================================================
這是第二次去清源文廟了,位于縣城趙家街,方向坐東北朝西南,占地面積約7000平方米,二進院落,環境改善的很清爽了。現存的建筑,中軸線上有狀元橋、泮池、戟門和大成殿,及東西兩邊的配殿。文廟建于金泰和三年(1203年),由知縣張元德所建。現存的建筑元、明、清幾朝均有修繕。
山西早期金元文廟也遺存不少,其中金代的有潞城李莊文廟、平遙文廟、和清源文廟。金朝是北方女真人完顏氏所建的王朝,金世宗完顏雍和金章宗完顏璟祖孫兩人對漢文化很尊崇,“泰和”是金章宗的年號,其即位后,提倡儒術,尊孔重教,廣建文廟,頂禮膜拜于先圣,女真人也接受了這個漢家傳統的文化符號。
清源文廟的泮池、狀元橋依舊淤塞著。戟門原來被磚包砌著,2016年和旁邊的東西側殿都恢復了舊制。其面開三間,素瓦單檐歇山頂,藍色琉璃瓦剪邊,明清遺構,梁架上依舊有清晰可鑒的乾隆16年的墨書以及彩繪云龍等。
金代大成殿是文廟的靈魂建筑,
2009年第一次來時,大殿沒有隔扇門,如今配套成功。大殿佇立在不高的月臺上,面闊、進深均為三間,單檐歇山頂,琉璃瓦剪邊。檐下柱間、補間開有斗拱7朵,四鋪作出單杪。大殿雖多次維修過,但依然蕩漾著著宋金遺風。里面梁架結構規整,東墻上嵌有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重修文廟碑。
迎憲村武廟又名“火神廟”,和文廟是左鄰右舍,廟坐西朝東。一進院子,木構歇山門樓古舊滄桑,很值得一看。當年太原八路軍辦事處主任彭雪楓還到過火神廟,給成成中學的學生們作報告,讓孩子們踴躍報名參加“義勇隊”,為抗戰作貢獻,因此火神廟也鏤刻著一段紅色記憶。
============================================================================
狐突廟也是第二次去了,它毗鄰高速,去是打醬油的心態,路過順便一下,并沒有對它抱有希望,因為很多驢友都被拒之千里之外。我第一次還進了院,此行光景和眾生大同小異了。廟頭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開則萬事大吉,沒錢掙,還得負責監管進來人的行為,所以破廟不開成為常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