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 西
西溪二仙廟
西溪二仙廟(又稱真澤宮),位于崇文鎮嶺常村,距縣城3公里。一九六五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仙廟創建年代無從稽考,據廟內金大定五年(1 1 6 5年)重修二仙廟碑載“偶見舊書創于唐乾寧年間”(894-897年),宋徽宗崇寧年間(1102—1106年)敕封為真澤宮,封二仙為沖惠、沖淑真人。金皇統二年(1124年)重建后大殿、前殿、梳妝樓、山門、廊房等三十余間。金貞祐年間(1213—1223年)遭兵火變為廢墟,后又恢復原貌。明洪武十八年(1485年)又進行了大規模的維修。1981-1985年曾進行了多次維修,1992年東梳妝樓落架大修,1998年修筑了門前臺階、長廊、門庭,綠化美化了周邊環境,成為享譽三晉的游覽勝地。 二仙廟四周群山環繞,蒼松翠柏披拂在殿宇之上,景色迷人。廟分前后兩院,中軸線前為山門,上即戲樓,兩側各有便門。一進院為當央殿,面寬進深均三間,殿前有獻亭,獻亭兩側長有四株唐柏,樹上長有酷似十二生肖的木瘤,成為廟中一絕。二進院為正殿,面寬三間,進深六架椽,單檐歇山式屋頂,東西兩側各有太上老君、萬世師表垛殿一座,垛殿前東為眼光神,西為疙瘩神,尤其是梳妝樓,被專家稱為中國古代樓閣式建筑的代表作之一。 二仙廟碑碣眾多,歷代文人墨士曾寫下許多贊美西溪的千古佳作。最為著名的是金末元初文壇巨匠元好問的七言絕句: “期歲之間一再來,青山無恙畫屏開。出門依舊黃塵道,啼殺金衣喚不回。” 二仙廟規模不大,但是它聚集了16座由金到明清的建筑物,古樸典雅,結構精巧,堪稱一座“古代建筑藝術博物館”。規模盛大的(農歷四月初一至十五)廟會,吸引著大批國內外游客到此觀光。 ![]() ![]() 古中廟無梁殿
古中廟位于山西省高平市區東北10.5公里下臺村西北的高地上。
該廟創建年代不詳,元、明、清歷代均有修葺,現存無梁殿為元代建筑,其余皆為清代重修,該宮坐北朝南,二進院落,東西寬41米,南北長65.4米,占地面積2655平方米,中軸線上有山門,無梁殿,正殿,兩側有廂房、配殿,山門外筑東西戲樓各四間,山門西側有磚券偏門一座,額“炎帝中廟”原為廟的入口。無梁殿(又稱獻亭)創建年代不詳,現存建筑為元代建筑,因殿不設梁栿而俗稱無梁殿,石砌臺基高1.2米,面闊一間(6.3米),進深一間(8.56米),單檐九脊歇山頂,筒板布瓦屋面,四架椽屋,周檐施用大額枋,老角梁后尾架抹角梁,上施斗拱承屋架,殿內施八角形藻井,中懸垂蓮柱。柱頭斗拱五鋪作,柱底施用方形素面柱礎,裝修均用隔扇。 ![]() 沁縣郭村 大云院正殿
據碑碣與沁州志記載,始建于北魏太和年間(477-499年),北宋重建寺院,現存山門、正殿。正殿為宋代遺構,山門為清代所建。院址坐北朝南,占地面積927.2平方米,一進院落。正殿面寬三間,進深六椽,平面近方形,單檐懸山頂。檐下柱頭斗栱四鋪作出單抄,補間施隱刻栱。梁架結構為四椽栿對前后搭牽通檐用四柱。柱礎為青石質,寶裝蓮花式。正殿雖規模不大,但梁枋、斗栱布局疏朗,用材碩大,梁架結構簡煉,手法古樸,主體結構保留了宋代形制。 ![]() 崇壽寺釋迦殿
位于晉城市北18公里西郜村外的高坡上。始建于北魏,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稱今名,歷代屢有修葺。建筑至今保存完整,山門內有天王殿、釋迦殿、雷音殿、東西配殿及偏院。寺內古物保存很多:釋迦殿為宋代建筑,前檐石柱上刻有北宋宣和年間的題記,門框石上鐫有金代正隆年間的題記;前院有唐代經幢兩座;偏院存北魏造像碑一通。另有宋、金以來石碑十余塊,是研究本寺歷史和沿革的重要史料。 ![]() ![]() 長治縣正覺寺
正覺寺 在長治縣城西北10公里的司馬鄉看寺村中,俗稱“大寺”,寺名“正覺”。寺宇東依太行山,西臨漳河水,寺內古柏參天,殿閣巍峨,蒼山碧水,綠蔭紅墻,風景如畫。寺院始建于唐大和年間(827—835),宋熙寧三年(1070)僧貞王己重建,元至順三年(1332)僧道喜重修,明清兩代均有重建、增建與修蔫。座北向南,原有前后兩進院落,共有殿宇、廊廡、僧舍70余間。今僅存中殿、后殿和東西配殿,其中以后殿最古。后殿面闊五間,進深六椽,單檐懸山頂。殿頂舉折平緩,出檐深遠。殿內梁架徹上露明造,四椽伏對乳伏用三柱、在平梁之上施蜀柱,叉手和合沓,各縫下用攀間,令拱,替木及各種隱刻拱。殿內用方形石柱,柱角均有抹楞,檐柱側角升起顯著。檐下斗拱雙抄單下昂,重拱計心造,昂嘴批竹式,不用補間斗拱,梁架簡潔規整,斗拱疏朗,用材敦厚肥碩,為現存宋代木構建筑中較為典型的代表作。其余中殿五間及前院東西配殿各三間,均為懸山式屋頂,屬元、明遺構。寺內現存明天啟三年(1623)鄉社約法護寺碑l通,是寺院修建史的佐證。2001年6月25日,國務院正式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 ![]() 龍門寺
龍門寺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山西平順縣城西北65公里龍門山腰。此地山巒聳峙,峭壁懸崖,谷內夾石凸起,形如龍首,故曰龍門山,寺建于此,名亦因之。創始于北齊天保年間,北宋乾德年間改為今名,明清又局部修葺。現存殿堂廊廡,布局嚴謹。中軸線三進院落,東西禪堂、經舍等各成一區。其中前院西配殿為五代后唐同光三年(公元 925年)所建,三開間懸山式,殿內無柱,梁枋簡潔規整,猶存唐風。五代木構建筑懸山式殿宇僅此一例。大雄寶殿北宋紹圣五年(1098年)建,廣深各三間,殿項琉璃脊獸,形制古老,色澤純樸,為元代燒造。天王殿構造靈活,梁枋斷面互不一致,顯系金構,后殿三間,懸山式,元代形制,其他殿堂均為明清重建。集后唐、宋、金、元、明、清六代木構建筑于一寺,為我國現存文物中所僅見 ![]() ![]() 延慶寺大殿
在山西五臺縣城西南27 公里善文村。四周環山。寺居盆地,佛殿分外醒目,寺史無文獻可考,原有規模不詳。寺前有北宋景祐二年(1035 年)石幢一座,四層,高約7 米,上鐫陀羅尼經,證明宋代己有此寺。寺內建筑,多為清式,僅大佛殿是金代原構,大佛殿寬三間,深六椽,單檐歇山式屋頂,檐頭用五鋪作斗拱,梁架用月梁式六椽栱,其上不用四椽栱,而用駝峰、斗洪墊至平梁,平梁上用叉手,兩端又用長跨兩椽的通托腳,是我國古代建筑史上少見的結構形式。 ![]() 荊莊大云寺
大云寺位于山西省渾源縣西南十公里處的荊莊鄉(鄉鎮合并后屬東坊城鄉)荊莊村,原名“大云禪寺”。始建于北魏后期(386年-534年),大殿主體構架為金代(1115年-1234年)所建,元、明、清歷代均有過修葺和增補。 大云寺寺院坐北朝南,原為一組完整的古建筑群,有三進院落、四座殿宇。主殿有金剛殿(山門)、天王殿(過殿)、大雄寶殿。兩側有鐘樓、鼓樓、東西廂房。1971年,院內只剩下大雄寶殿一座,其它建筑先后被毀掉。大雄寶殿面闊3間10.90米,進深2間8.75米,平面成長方形,單檐歇山頂,高約8米。殿身坐在臺基上,柱子采用減柱法造,以突出佛壇位置。檐柱上設有古樸華麗的斗拱一周,均為四鋪作出一跳,單拱計心造。屋頂為綠色筒瓦覆蓋,殿內壁皆為壁畫。大雄寶殿具有一定的建筑歷史價值。 ![]() ![]() 廣仁王廟正殿
在山西芮城縣城北4公里古魏城城垣遺址內,中龍泉村北的高阜之上,坐落著一座四合院形的廟堂建筑,它與永樂宮、古魏城、五龍泉、萬仙泉形成了一個天然的文物群。 廟后條山蔥翠,古堞崢嶸;廟前泉涌成溪,林木蒼郁,這便是供奉龍泉之神“廣仁王”的廟宇——廣仁王廟。又因五龍泉水從廟基前涌出的緣故,當地群眾也俗稱其為“五龍廟”。 五龍廟由正殿、戲臺、廂房組成,四周有圍墻,東南角辟有小門。正殿坐北向南,為唐大和五年(831)建造,五開間四架椽進深三間,平面呈長方形,單檐歇山頂,柱頭斗拱為五鋪雙抄偷心造,各種斗欹部的幽度極深,拱瓣棱角顯明,內部擱架鋪作斗拱碩大,叉手長壯,侏儒柱細短,構成極平緩的廈坡,只有五臺山南禪寺可相比擬。殿內無柱,梁架全部露明。整個建筑結構簡練,古樸雄渾,顯示了唐代建筑風格。 雖然經過了千余年的風風雨雨和不斷修葺,仍不失唐代風貌。與正殿相對的是坐南向北的清代戲樓,雖屬清代建筑,但與正殿渾然一體,構成了一座完整的四合院形的廟堂建筑。 在五龍廟正殿墻上,嵌有唐碑兩通。一為《廣仁王龍泉記》,唐憲宗元和三年(808)所立,河東裴少微書,字體雄渾勁秀,詳細地記載了縣令于公鑿引龍泉之水灌溉農田的事跡。文中引征西門豹引漳水治鄴史事,以顯于公治芮之功;另一碑為《龍泉記》,唐文宗大和六年(832)所立,記載了擴建修葺五龍廟始末。這兩通碑對研究我國唐中葉水利發展史有一定的價值。
2001年06月25日,廣仁王廟作為唐代古建筑,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 山西 云林寺
云林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陽高縣縣城西南隅,俗稱西寺。始建于明,清代重修。東西寬60 米,南北長100米,現存主要建筑為天王殿和大雄寶殿,大雄寶殿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單檐五脊頂。殿內有保護完好的明代塑像25 尊,比例適度,衣飾流暢,體態自然。殿內東、西、北三面皆繪壁畫,計120 多平方米,重彩平涂,線條多為聚墨碾子畫,著色以朱紅、石綠為主。 ![]() 天臺庵
天臺庵位于山西省平順縣城東北25公里處王曲村口的壇形孤山上,始建于唐末天祜四年(公元907年)。庵院的規模并不大,它是我國目前僅存的四座完整的唐代木結構古建筑之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臺庵大殿規模不大,但結構簡練,相交嚴實,沒有繁雜裝飾之感,這體現了唐代建筑的特點。天臺庵大殿雖然具有很多后期修繕的痕跡,但其依然是我國現存唐代木結構古建筑的珍貴實例,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 三嵕廟大殿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嵕廟在山西省壺關縣城南10公里的黃家川鄉南陽護村中。該廟創建于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元大德十年(1306)大修,明正德五年(1510)重修,至嘉靖元年(1522)工程告竣,殿宇神像妝塑一新。清代也曾多次修葺。該廟坐北向南,原為兩進院落,現存過殿、香亭、正殿、鐘鼓二樓等。廊廡、配殿分置兩側,共有殿宇23間,占地1200平方米。正殿廣深各三間,單檐懸山頂。灰脊、灰獸、筒板布瓦裝修屋頂。屋坡平緩,出檐深遠,斗拱粗碩;殿內八根砂石柱,收剎明顯;大梁與乳伏搭交,無補間鋪作。梁架與斗拱穩健莊重、樸實疏朗。雖歷代屢有修葺,卻完整地保存著宋金木結構建筑之風格。 大殿之前有卷棚式獻亭,大殿左右各有角殿相襯;殿院東西各有廊廡 七間,左右兩廂屹立著鐘樓與鼓樓。鐘鼓樓建于磚砌樓臺之上,梁架與裝修簡潔而明快,小巧而別致,均屬明清遺存。
三嵕廟供奉之神為羿。神話傳說堯時十日并出,烈日炎炎,植物燒死,猛獸長蛇為害。羿提弓于屯留三嵕山射去九日,又射殺猛獸長蛇,為民除害。并能行云雨為民御炎旱,有求必應,故而百姓敬奉,大興土木、修筑三嵕廟。 1992年國家文物局撥專款進行全面維修,使其恢復了原貌。 ![]() 龍巖寺
龍巖寺位于山西省陵川縣梁泉村,原名龍泉寺,創建于唐總章二年(669年)。金天會七年(1129年)重修過殿,并奉敕將原寺名改為龍巖寺。為金、明時期建筑。 寺有前后兩院,主要建筑有過殿、正殿、配殿、廊廡等30余間。過殿位于前院中軸線上,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平面近方形;單檐歇山頂,灰布瓦。兩山墻內壁有壁畫,外鑲有金大定三年《龍巖寺記》石碑一通。正殿在后院,面闊五間,進深六椽,平面長方形,單檐懸山頂。正殿和寺內其他建筑為明代建筑。
下院的過殿建在五層砌筑的青石臺基上,面闊進深各三間,單檐歇山式屋頂,鋪以灰色筒板瓦,屋脊為陶灰色飛龍裝飾,兩邊龍吻對峙。過殿前檐用四柱頂撐,柱頭有卷剎,施補間斗拱,昂為琴面式,斗拱用材碩大,是典型的金代建筑手法。 上院建于七層高的青石臺基上,拾級而上,其正北為后殿,面闊五間,進深六椽,殿檐由四石柱支撐,檐下設殿廊。屋頂為單檐懸山式,斗拱為五鋪作。大殿兩側各有配殿三間,為元、明時期的建筑風格。后殿兩側存有二通完好的碑碣,一是金大定三年(1163年),由本縣平城人貞元年間進士趙安時撰寫的《龍巖寺記》;一是金大定二十五年(1185年),由當地鄉貢常謙撰寫的《新建龍巖寺法堂記》。這兩通碑上面真實地記錄了該寺的創建過程和歷史。 ![]() 長治沁縣 普照寺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沁縣城西8公里外開村小學校園內;寺創于北魏太和年間,屢興屢廢,歷代都有修葺。現僅存大雄寶殿,為金代遺構,普照寺其余建筑均蕩然無存。大殿建在底平的階基之上,面闊三間,進深六椽,歇山頂;斗拱心間出45度斜拱,用大板門,兩側開直欞窗;內部梁架為四椽栿對前乳栿用三柱,為晉東南地區金代建筑的通行做法。 ![]() ![]() ![]() 武鄉縣 大云寺大雄寶殿
位于山西省武鄉縣城西25公里故城鎮故城村中。創建年代不詳。據寺內北宋治平元年(1064)重修碑記載,寺曾為東漢涅氏縣治所,初名巖靜寺。北齊河清四年(565)重修。北宋治平元年(1064)改稱今名。金大定年間重建三佛殿。元、明、清時期均有修葺。現存主體建筑大雄寶殿為金代原構。 ![]() 山西 明惠大師塔
建于唐乾符四年(877)的明惠大師塔是我國現存的單層方形石塔中,保存最完整,雕造最精致,外形最秀美的一座。 ![]() ![]() 天鎮縣 玉皇閣
山西省大同市天鎮縣天鎮縣新平堡玉皇閣位于縣治北30公里新平堡鎮,座落于中央,建于明萬歷二十一年(1593)明、清兩代歷有修葺。玉皇閣占地面積64平方米,為正方形三層兩檐歇山頂式樓閣。面闊三間,進深三間。斗拱四鋪作補間一朵,正脊戧脊為琉璃制作,底部為石基磚碹十字形通道,上面四周為壓條磚欄,上層為木制勾欄平座,斗拱四踩。上下座均有回廊。中層有泥塑佛像三尊。 玉皇閣建筑宏偉壯觀,充分體現了明代建筑風格。 ![]() 祁縣賈令鎮 鎮河樓
山西省祁縣賈令鎮鎮河樓是為鎮煞昌源河“河災”而修建,故稱“鎮河樓”。始建于明宣德年間(1426——1435年),嘉靖、清乾隆年間屢有修葺。為兩層四檐歇山頂閣樓式建筑。坐北朝南,面闊五間,進深四間,通高15米。臺基為磚石結構,中間拱券門洞通南北。[1]鎮河樓俗名回門樓,位于祁縣城東北7.5公里的賈令鎮。賈令鎮原是晉國祁大夫賈辛的宅院,后是南北商旅不絕的驛站,是“川陜角衢”的必經之地。樓正好建在五里長街的南端,稱為“昭余勝景”。樓以巧妙的結構,別致的造型,播譽三晉而保存至今,是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鎮河樓為單體樓閣式建筑,始建于明代洪武初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樓東西長15.5米,南北寬13.5米,面寬五間,共有四檐三層,高達15.5米。樓的第一層有磚砌拱門,門洞長8米,寬3米,南北貫通,古為行人車馬的通道。慈禧太后西逃長安的途中,經過這里,駐足觀賞,贊不絕口。樓的四周,有18根明柱以支撐上部的木構建筑,樓頂為歇山式建筑,琉璃裝飾,翼角層層上翹,斗拱整齊排列,整體感覺古樸雄偉,細部構件又玲瓏剔透。 ![]() 偏關縣 文筆塔
偏關關外的東山上有一座保存完好的空心磚榙,叫文筆塔,又稱“文筆凌霄塔”。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偏關縣城城東山巔,始建于明朝天啟元年(1621年);是一座七層磚石結構八角雁塔。崇禎八年(1635年)加高四層,共十一層,上書“文筆凌霄”字樣。塔高35米,塔底周長29米。清代咸豐七年(1857年)文筆凌霄塔因風雨侵蝕十分頹廢。 這座塔現在已被人們視為偏關的象征。 ![]() 山西 雙塔寺雙塔
雙塔寺雙塔 雙塔寺雙塔原名文宣塔。在山西省太原市東南部郝莊村。寺原名永祚寺,因寺內筑雙塔,故改名為雙塔寺。雙塔系明萬歷年間(公元1573--1619)年高僧佛登敕建造。兩座塔形制相似,磚結構,平面八角形,十三層,高54.7米,密檐式。塔檐下雕刻斗拱,檐上飾有琉璃脊獸,絢麗壯觀。塔內有階梯踏道可登頂層,憑窗遠眺,太原風光歷歷在目。明末李自成《詠雙塔》中有:"郝莊兩座塔,就把天來穿。"極言塔之高聳。人們出入太原,雙塔首先映入眼簾,成為太原的標志。 ![]() 山西 大同鼓樓
大同鼓樓位于南街(永泰街)中段。屬于大同市的中軸線。 始建于明代,清代曾多次修繕,是明消樓閣式建筑的典型代表。 據史料記載,明朝的大同,樓閣林立,建筑華麗,東有和陽街的太平樓;西有清遠街的鐘樓;北有武定街的魁星摟;南有永泰街的鼓樓。可惜這些樓閣大部分毀于歷代兵火和自然災害,只有有鼓樓幸存下來。 大同鼓樓是十字歇山頂三層樓閣式建筑,平面近似正方形,面闊進深各三間。東西長17.65米,南北寬14.55米,高約20米。各層樓檐下均置斗拱,一、二層檐下置一斗二升交麻葉拱,三層檐下為單翹斗拱。每層四面辟門,四周都有回廊,外設憑攔,舉目遠眺,整個大同城一覽無余。 鼓樓建筑獨特,造型優美,布局巧妙,令人嘆為觀止。它典雅古樸,精致秀氣,使人流連忘返。1978年全面加固修繕,并彩繪一新。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山西 云崗石窟
云岡石窟是我國最大的石窟之一,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和麥積山石窟并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處的武周山南麓,依山而鑿,東西綿延約一公里,氣勢恢弘,內容豐富。現存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造像5萬1千余尊,代表了公元5至6世紀時中國杰出的佛教石窟藝術。其中的曇曜五窟,布局設計嚴謹統一,是中國佛教藝術第一個巔峰時期的經典杰作。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