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爾斯克會戰,二戰期間,蘇德戰場上非常有名的一次戰役,因為它改變了東線戰局的態勢,德國軍隊從此轉入了戰略守勢,而蘇聯軍隊卻進入了戰略進攻。 所以,從嚴格意義上來講,不是斯大林格勒會戰,而是庫爾斯克會戰,才算得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 1943年2月19日,德國南方集團軍群司令曼施泰因元帥指揮所部發起反擊,蘇聯軍隊后撤至庫爾斯克南面的奧博揚地域,形成了一個以庫爾斯克為中心的突出部。 作為對斯大林格勒會戰的報復,曼施坦因決定圍殲庫爾斯科的蘇軍,進而向西南方面軍后方突擊,再次威脅莫斯科城,希特勒訓令稱這次進攻具有決定性意義,應迅速完成并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庫爾斯克,德軍聚集了2700輛坦克,1萬門余門各類火炮,以及2000余架戰轟機,總兵力90余萬人;蘇軍則集積了2萬多門火炮,3400輛坦克,以及2100余架戰機,總兵力130萬人。 7月5日凌晨,蘇軍搶先實施了炮火打擊,德軍被迫提前3個小時發起進攻;從7月9日起,蓄勢已久的蘇軍又投入了大批的預備隊,使得蘇軍累計兵力多達264萬人、火炮52500門、坦克8200輛,戰機也多達6950架。 德軍也加大了對庫爾斯克的增援,共投入兵力154萬人、16000門火炮,以及5000輛坦克、5000余架戰機。 7月12日,蘇德兩軍裝甲主力第2SS黨衛裝甲軍和近衛第5坦克集團軍在普羅霍羅夫卡相遇,雙方很快就絞殺在一起,這場空前規模的坦克戰歷經8個小時,一直持續到傍晚才結束,濃密的硝煙彌漫了整個戰場,草原上到處都是坦克的殘骸,史稱“庫爾斯克坦克大決戰”。 由于7月10日,盟軍在西西里島登陸,意大利的情勢嚴重惡化;7月13日,希特勒緊急召回曼施泰因,決定停止“堡壘”作戰,抽調兵力到意大利和巴爾干半島,撤出了絕對主力黨衛裝甲軍前往意大利。隨即,蘇軍向德軍南方集團軍群發起大規模反攻,8月23日,收復了卡爾可夫,庫爾斯克會戰結束。 此役,德軍共損失近50萬人,坦克1500多輛,作戰飛機3500多架,火炮3000余門;蘇軍則損失兵力180多萬,損失坦克6800輛,損失火炮5244門,損失飛機3500架。 盡管蘇軍也損失慘重,按戰損比來說,蘇軍損失顯然比德軍還要嚴重,這從雙方軍人和主要武器裝備折損,就能很清楚地看出來,但經庫爾斯克戰役,蘇德戰場的主動權,卻完全轉移到了蘇軍手中,這個意義非常大,蘇聯達成了戰役目的,取得了戰略上的偉大勝利。 綜上,從具體戰損上來說,蘇聯并未取得決定性勝利,但德國軍隊由戰略進攻轉入了戰略退縮,盟軍登陸意大利,導致德國軍隊不得不從蘇聯退縮。 蘇聯則從戰略退縮進而轉入戰略進攻,是蘇聯軍隊的偉大勝利,而德國軍隊經庫爾斯克會戰,在東線就再也沒有發起過大規模的進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