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大體型中什么魚最好釣,估計很多釣友會說是鰱鳙。手竿釣鰱鳙,真的是會者不難,難者不會,很多水域不給釣鰱鳙,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鰱鳙太好釣了,而且成群,只要入窩肯定就不止一條。隨著立夏節氣的到來,春季算是過完了,氣溫的升高會導致部分魚變的難釣,比如鯉魚和鯽魚,但是還是有一些喜歡高溫的魚類等著我們釣,比如說鰱鳙。釣鰱鳙的技巧其實很簡單,稍作分享,您肯定就掌握訣竅。 ![]() 一、喜暖怕寒、喜歡高氧 鰱鳙喜暖怕寒,每年的開口時間晚,停口時間早。不耐低氧,喜歡溶氧在溶氧比較高的水層棲息。所以根據鰱鳙的這兩點習性,從春末到秋末,鰱鳙基本都能釣得到。而喜歡高溫和高氧的特點也告訴我們,鰱鳙會在水中上層覓食,因為水的中上層可以滿足水溫高,溶氧高的需求,所以釣鰱鳙,還是釣浮比較好。還有就是白鰱喜歡跳,非常容易被發現。花鰱比較文靜,或者頭太大,跳不起來?玩笑玩笑。 ![]() 二、成群覓食,隨食而動 鰱鳙喜歡成群覓食,跟常見的鯽魚鯉魚這些不同,不存在魚道和魚窩的概念,是哪里有食物就奔向哪里的魚種。自然水域中鰱鳙以浮游藻類為食,這些藻類比較容易受到風的影響,所以在有風的天氣藻類更多的下風口鰱鳙會明顯變多。鰱鳙成群覓食,是白鰱成群,花鰱成群,有經驗的釣友估計也會發現這點,上一條白鰱,后面還是白鰱,并非白鰱和花鰱花插著來。所以釣鰱鳙,打窩是關鍵,雖然下風口鰱鳙會更多,但是完全可以通過打窩的方法,把嗅覺十分發達的鰱鳙快速引入窩點。這樣誘餌和釣餌就很重要了。 ![]() 三、餌料霧化是關鍵 鰱鳙喜歡的味型有所差距,比如白鰱喜歡香甜酸,花鰱喜歡酸臭腥,雖然味道有啥差別,但是垂釣鰱鳙的餌料霧化才是關鍵。鰱鳙的進食習慣跟常見的淡水魚不同,屬于慮食性魚類,鰱鳙是通過不斷的喝水,把水中的藻類留在腮粑中,所以餌料入水后霧化,形成大面積的白霧狀的誘魚帶,這才是關鍵。所以用餌,首先是霧化好,其次是比重輕,這樣細粉狀的輕質小顆粒可以在半水中停留更長時間。很多高手釣鰱鳙并不會專門購買餌料,通常用霧化好、比重輕、細分狀的餌料就能調制出來,加白醋、臭豆汁、大蒜汁,基本可以做到鰱鳙通殺。 ![]() 四、只掛一餌是絕招 也根據鰱鳙這種喝餌的習慣,從最初的掛雙餌釣浮變成現在的刮單餌釣浮,上餌霧化的小顆粒會形成煙霧狀,緩慢下落到下鉤的位置,鰱鳙在喝餌的時候就會把下餌喝進去,這就是釣鰱鳙的一個訣竅。為了配合這種掛單餌的技巧,在子線的使用上就需要注意了。首先子線要軟,這樣才能被鰱鳙把魚鉤喝進去,子線完全可以使用比較細的pe線,會更柔軟。其次就是鉤間距一定要大,可以達到10厘米左右,至少半個魚頭的距離。 ![]() 這樣我們調漂的時候就可以使用掛單餌調漂,先找底,然后確定的垂釣水深,掛單餌調整到浮漂露出幾目,這個目數就是釣目,帶餌調漂的頻繁拋竿也是打窩誘魚。鰱鳙入窩會有小片的小泡泡,十分明顯。垂釣的時候主要是找水層,我們開始的出釣水深都是暫定的,需要根據漂相的反映來調整水深,找到當前鰱鳙所在水層。通常是空鉤多,往下找,浮漂上拉,有重物感但是沒魚,需要往上找,浮漂上拉。 ![]() 鰱鳙的漂相非常有意思的,中魚率最高的就是小頓口,說明魚鉤剛被吸進去,第二就是上下點動,第三就是本應該下降的浮漂不同了,像是被什么拖住了,這三種漂相都是非常典型的鰱鳙口。喜歡請收藏關注,每天準時更新,謝謝各位釣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