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云港市及轄3區3縣沿革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1月20日,析東海縣海州、新浦等地和連云市置新海連特區。1949年11月,新海連特區稱新海連市。1950年5月,新海連市和東??h合并為新海縣,12月恢復新海連市和東??h建制。1961年10月1日,新海連市面向連島、背倚云臺山,因港得名改連云港,1962年升為江蘇省轄市。 1983年3月江蘇省將原徐州地區的贛榆、東海兩縣與原淮陰地區的灌云縣劃歸連云港; 1996年7月19日,國務院批準,江蘇省淮陰市灌南縣改由連云港市代管。 2001年10月1日國務院批準,撤銷云臺區。 2014年5月,經國務院批準(國函〔2014〕56號),撤銷贛榆縣,設立連云港市贛榆區;撤銷新浦區、海州區,設立新的連云港市海州區。 連云港下轄3個市轄區、3個縣級行政區:海州區、連云區、贛榆區、灌南縣、東??h、灌云縣,市人民政府駐海州區朝陽東路69號。 連云區 民國25年(1936年),國民政府將東海、灌云各劃出一部分成立連云市。為江蘇省第三個省轄市和全國較早的省轄市(民國時期市縣平級)。1951年改為連云港區,以境內連云港得名。1958年改為連云港辦事處。1969年10月改為連云區。2001年10月1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云臺區,將云臺區的朝陽鎮、徐圩鎮、板橋鎮和中云街道劃歸連云區管轄。區政府駐江蘇省連云港市海州灣街道西墅路1號。 原云臺區 1950年5月,設云臺分區,因境內云臺山得名。屬新海縣。1951年始稱云臺區,屬新海連市。1953年2月淮北鹽區劃入新海連市,建鹽區。1960年云臺區撤銷,建朝陽、花果山、中云3公社。1983年3月,3公社與灌云縣的南城鎮、云臺鄉合為南城區,屬連云港市。同年7月鹽區、南城區合為云臺區。2001年10月1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云臺區,將云臺區的朝陽鎮、徐圩鎮、板橋鎮和中云街道劃歸連云區管轄。 海州區 南朝宋宋太宗明皇帝劉彧泰始六年(470年)于郁洲(今市東云臺山一帶)僑置青、冀二州。 東魏武定七年(549年)改青、冀二州為海州,以其地臨黃海而名。 隋開皇大業初又改海州為東???。 唐武德四年(621年)復置海州,兼置總管府,貞觀元年(627年)廢府,天寶元年(742年)改海州為東海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海州。 宋理宗景定二年(1262年),海州改為西海州。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西海州為元所占,復改為海州 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9年),升為海州路總管府。后改為海寧府。 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4年),海寧府改為海寧州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海寧州復改名海州。 清雍正二年(1724年),海州升為直隸州。 民國元年(1912年),改海州直隸州為東??h。因東瀕大海,故稱東海。 民國18年,海州劃為東海縣第一區, 民國37年11月7日,海州地區與新浦地區合并為新海市。11月15日,成立以海州城為中心的新海市錦屏區。 1950年5月1日,新海連市與東??h合并稱新??h,11月,改錦屏區為新??h第四分區。1950年12月,撤新??h,恢復新海連市建制,同時改新??h第四分區為新海連市錦屏區。 1952年7月,錦屏區易名為海州區 1983年6月,連云港市人民政府報江蘇省人民政府批準,并海州、新浦兩區及錦屏、新壩2鄉合并稱新海區。1986年6月,經國務院批復,海州、新浦兩區分治,恢復海州區建制。 2014年5月,經國務院批準(國函〔2014〕56號),撤銷新浦區、海州區,設立新的連云港市海州區。區人民政府駐連云港市海州區浦東街道區民主中路177號。 原新浦區 據傳此境原有新浦河,后沿河建宅堆鹽,人煙日稠;“新浦”遂為地名,區以駐地得名。民國三十七年,區境與海州地區合并為新海市,屬新海連特區。1949年11月撤新海市,區境設新浦辦事處,隸新海連市。1955年5月始稱新浦區。1983年6月,新浦區、海州區及錦屏、新壩2鄉合并稱新海區。1986年6月海州區劃出獨立設置,現境復稱新浦區。國務院2001年10月1日批準,撤銷云臺區,將云臺區的南城鎮、花果山鄉、云臺鄉、猴嘴街道劃歸新浦區管轄。2014年5月,經國務院批準(國函〔2014〕56號),撤銷新浦區、海州區,設立新的連云港市海州區。 贛榆區 秦時置贛榆縣。贛(gàn),讀作“干”元年,漢平帝劉衍置贛榆國。建初五年(公元80年)復置贛榆縣。三國魏廢。西晉太康元年(280年)復置。公元530年,梁置懷仁縣.自此,隋、唐、宋,贛榆均稱懷仁縣.北齊天保二年(551年)廢贛榆縣。唐武德四年(621年)復置贛榆縣,八年廢入東??h。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改懷仁縣曰贛榆縣。 1945年11月26日,因紀念符竹庭將軍將贛榆縣改名竹庭縣。 1950年10月,竹庭區復名為贛榆縣。 1953年1月,贛榆縣由山東省劃回江蘇??; 1983年3月江蘇省將原徐州地區的贛榆劃歸連云港 2014年5月,經國務院批準(國函〔2014〕56號),撤銷贛榆縣,設立連云港市贛榆區。區人民政府駐江蘇省連云港市贛榆區青口鎮琴島路2號 東海縣 北周建德四年(575年)分廣饒縣置東??h。因其地東面臨海得名。隋開皇三年(583年)廢入廣饒,仁壽元年(601年)又改廣饒為東??h。唐武德四年(621年)于此置環州,以其四面環水得名;八年州廢,并省青山、石城、贛榆(三縣皆治古郁洲島)入東海。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廢東海入朐山。明洪武(1368~1398年)初,朐山縣省入海州。民國元年復改海州為東??h。1950年5月與新海連市合并為新??h,同年12月復原建制。1953年1月,東??h改屬江蘇省徐州專區。1983年3月江蘇省將原徐州地區的東海劃歸連云港.政府駐江蘇省連云港市東海縣晶都大道 灌云縣 民國元年(1912年)析東??h東境置灌云縣,因南臨灌河,北枕云臺山,取二地名首字命名。1983年3月,原淮陰地區的灌云縣劃歸連云港;政府駐幸福大道306號 灌南縣 西漢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置海西縣。東晉廢除海西縣。東魏武定七年(549年)復置,北齊復廢。1957年12月21日,析灌云縣曙紅、海亭、李集、張店、三口、新安、陳集、蘇光、樹德9鄉(鎮)和漣水縣六塘、花園、碩湖、新集、百祿5鄉置新安行政辦事處1958年3月1日,經國務院批準,改為灌南縣。因地處灌河流域,又位于灌云縣之南,故名。 1996年7月19日,國務院批準,江蘇省淮陰市灌南縣改由連云港市行政代管。政府駐江蘇省灌南縣新安鎮人民中路20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