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武無第二,文無第一”,文人之間相互爭強好勝的場景,在中國文學史上比比皆是。其中的原因自然不難理解,因為誰也不服氣誰,都認為自己才是文學天分最高的那一個,所以才有了“文人相輕”的說法。比如晚唐詩人高蟾和韋莊就曾有過詩詞上的較量。 當年詩人高蟾在金陵一帶游歷,他看到這座六朝古都夕陽西下時的美景,不由感慨萬千,于是揮筆寫下了一首千古經典詩篇《金陵晚望》,全詩內容如下: 曾伴浮云歸晚翠,猶陪落日泛秋聲。 世間無限丹青手,一片傷心畫不成。 閱讀本詩不難發現,這是一首憑古懷今的七言絕句,詩人在這里一方面對金陵美景抒發了自我的贊嘆之情,另一方面也用“落日”等詞語,委婉地表達了大唐江河日下的局面。因此詩人最后吐露心聲說,無論多么高超的繪畫大師,都無法將他內心的傷感描繪出來。這首詩情景交融,感情真摯,堪稱千古名篇。 但不久后,唐朝另一位杰出詩人韋莊在游覽金陵時,他眼前所聞所見,和高蟾沒有什么不同,然而韋莊卻別出新意,以一篇《金陵圖》,描繪了自我的所思所感,格調和意向完全和高蟾的《金陵晚望》有著本質的區別。 誰謂傷心畫不成?畫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滿故城。 閱讀本詩不難看出,詩人韋莊在這里對高蟾的詩句展開了層層反駁,韋莊認為,繪畫大師怎么會畫不出六朝古都風流云散的落寂和傷心呢?只是因為畫家要迎合當權者的心態,只能含蓄地通過“老木寒云”等意境來表現罷了,因此全詩充滿了借古諷今的藝術描寫手法。但觀看兩人的詩作,心境不同,意境迥然,然而都可以稱作是千古名篇,讀來韻味無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