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以來,我市深入開展城鄉生活垃圾分類和治理工作,機關事業單位率先全面實施垃圾分類,取得了一定成績。然而,要進一步提升城市居民小區垃圾分類覆蓋率,實現《揚州市城鄉生活垃圾分類和治理專項行動實施方案》制定的目標,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近日,我市組成一支調研團隊奔赴上海,專題考察學習垃圾分類工作。本報記者隨團采訪,探尋垃圾分類的上海經驗。今起,本報陸續推出聚焦“垃圾分類新時尚”系列報道,敬請關注。 本報記者 陳潔文 行走在上海市閔行區江川路鳳凰景苑小區,細心的人會發現一件事:整個小區沒有一個露天垃圾箱。手提兩個垃圾袋,正要出門處理垃圾的傅奶奶一語道破玄機:“小區露天垃圾箱被‘藏’了起來,垃圾出門前就分揀好了,送到垃圾分類箱房去。” 鳳凰景苑,只是上海市垃圾分類的一個縮影。在上海的諸多小區,垃圾分類已經成了“人人參與、人人受惠”的都市生活新時尚。 垃圾分類,是個世界性難題。“垃圾圍城”的困局不僅出現在上海這樣的大都市,也同樣困擾著揚州這座歷史文化古城。上海是如何打贏這場垃圾分類“攻堅戰”,形成備受推崇的“上海模式”?尤其是如何破解垃圾收集這個難點、痛點,讓市民自覺主動參與垃圾分類?本報記者深入采訪上海垃圾分類各個環節,對話管理部門、企業單位、社區街道,尋找“上海模式”的奧秘。 言傳身教 抓住源頭管理的“牛鼻子” 2018年4月,上海出臺生活垃圾全程分類三年行動計劃,提出到2020年居民區普遍推行生活垃圾分類。 鳳凰景苑居委書記顧倩倩介紹,根據當時江川路街道垃圾分類推進計劃,小區從2018年7月起陸續撤除了原來小區每個門洞前的垃圾桶,在小區合理位置設立或改建了統一的垃圾分類箱房,并設定了固定的垃圾投放時間和清運時間。 “有居民混裝垃圾,還有居民因為嫌垃圾箱房太遠,隨手把垃圾扔在了綠化帶。那時我們開玩笑,垃圾分類‘撤箱并點’的第一天,簡直是社區環境的大倒退。”居委吳昕甲到現在都記得垃圾分類剛開始動真格時的場景。甚至有一次,當吳昕甲正在普及分類投放知識的時候,遭到了居民的冷嘲熱諷:“搞這么麻煩,最后還不是混在一起運走,不要糊弄人啦!” 搞不清、嫌麻煩、怕白費功夫,這是卡在垃圾分類源頭的三大主要問題。抓住這三大問題,就是抓住了垃圾分類源頭管理的“牛鼻子”。圍繞讓居民“聽得懂、做得了、看得見”,街道和居委開始動腦筋、下功夫。 在垃圾桶撤掉的前幾天,社區干部和志愿者擼起袖子蹲守垃圾箱房,動手幫助居民撕開垃圾袋,不厭其煩地告知居民:魚蝦貝類、尿不濕等屬于干垃圾,茶葉渣、咖啡粉末屬于濕垃圾,有包裝物的濕垃圾應將包裝物去除后分類投放。 經過幾天口干舌燥、不厭其煩地蹲守、講解和帶動,大部分居民知道了如何準確將垃圾分類和投放,也會自覺地將垃圾投放到指定位置。 在這場新時尚行動中,上海各區領導靠前指揮,各街鎮黨政一把手親自上陣,紛紛成立領導掛帥的垃圾分類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一類型一辦法”“一小區一方案”,每周研究推進,及時解決難點問題。 在虹橋街道,榮華居民區黨總支書記盛弘帶領工作人員,叩開小區門、樓道門、電梯門、家門、心門“五重門”,讓居民明白“垃圾放對地方是寶貝,放錯地方是污染”的理念。 在周橋街道,11名黨委委員分別帶2名聯絡員,包片結對面對面檢查、指導;居民區黨員干部帶頭做志愿者、每個居委會干部包干1個垃圾箱房、每個樓組長包干1幢樓、每班志愿者包干1個投放點、每個垃圾箱房管理員包干1個箱房。社區黨員、群眾骨干、物業公司、駐區單位凝聚在一起,成為生活垃圾分類的工作主體,每個環節有人運作、有人宣傳、有人管理、有人考核,形成管理閉環。 經過一段時間的試點、推進,閔行區目前垃圾分類小區覆蓋率達85%,覆蓋機關企事業、公園學校等1800多家。到今年底,上海16個區的12000多個小區都將做到垃圾分類全覆蓋。 “別的不說,我現在再也聞不到垃圾的臭味了。”住在一樓的上海市民邱楊告訴記者,雖然是比以往麻煩一些,但好處也是實實在在看得見的。 你分類、我送禮 筑牢“綠色賬戶”制度體系 2月27日上午9點半,上海市閔行區萬國府小區,65歲的王大爺一早將家里的兩袋垃圾送到了小區1號垃圾箱房。在熟練地投放完垃圾之后,王大爺接過綠馬甲志愿者遞回的“綠色賬戶卡”,笑瞇瞇地告訴記者:“準確投放垃圾,一次能換50積分,我現在賬戶上有1000多分了,這積分能夠兌換米、油、紙巾等日用品,實惠。” 在王大爺的指引下,記者在垃圾箱房的外墻上看到了垃圾分類積分兌換的告示單,具體兌換的時間、地點、咨詢電話,告示單上都寫得一清二楚。 記者了解到,為引導市民養成垃圾分類的投放習慣,提升分類實效,“綠色賬戶”應運而生。“老年人可以兌換油鹽,年輕人則可以在網上兌換電影票或是商家抵扣券。”閔行區市容環境衛生管理中心副主任吳慧告訴記者,“綠色賬戶”是鼓勵和引導市民積極參與垃圾分類,記錄其參與行為的專屬綠色誠信檔案。“把垃圾分類宣傳資料發放到居民手上,手把手、人對人地教會居民,是垃圾分類的前兩步,而你分類、我送禮的‘綠色賬戶’制度設計,則大大提高了市民參與分類的積極性,確保這項工作能夠長期有效推行。” 據介紹,僅在江川路街道吳涇鎮,22個居住區就累計發放“綠色賬戶卡”31311張,覆蓋率達到96.9%。截至2018年,上海“綠色賬戶卡”發放已超過380萬張,極大地推動了垃圾分類綠色積分的引領作用。 誰分類、誰實惠 以“市場之手”撬動分類熱情 距離垃圾箱房的不遠處,王大爺又把隨身攜帶的四五個壓扁的塑料油桶和一些包裝箱硬紙板交給了一位藍馬甲志愿者。“塑料桶是7塊5毛,硬紙板是21塊6毛,一共29塊1毛。”過完秤、算好賬,藍馬甲志愿者將錢遞給了王大爺,將東西搬上了回收車。 一臺電子秤、一輛回收車、一個垃圾分類回收內容及價格公告牌,這是小區可回收垃圾固定回收點的標配。“居民可以自己送來,我們也可以上門收。”藍馬甲志愿者介紹,家門口的服務,既方便又實惠,一下就點燃了居民參與垃圾分類和回收的熱情。 記者了解到,上海不僅在加快建設垃圾分類收運工作,同時還在加快再生資源回收兩網融合體系的建設。在上海市靜安區,利用再生資源回收網與生活垃圾分類回收運輸網“兩網融合”的垃圾分類回收線上平臺,居民只需點點手機,就能在線預約可回收垃圾上門回收,便捷程度堪比收寄快遞。 “居民在家里把垃圾分類,找出可回收垃圾,賣給兩網融合回收點,這些可回收垃圾隨后進入兩網融合中轉站,最后送到再生資源利用企業,成為再生產品。”閔行江川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2018年9月,閔行江川街道已經建成小區兩網融合資源回收點20個。 為了確保“兩網融合”工作的不斷推進,各區管理部門同社區街道聯合聘用環保公司,進行可回收垃圾的回收工作,并出臺可回收垃圾“指導價”,若市場有浮動,政府財政進行“兜底”。“讓老百姓垃圾分類得實惠,讓環保公司回收垃圾強信心。”目前,上海生活垃圾分類的積極效果正在顯現。據上海綠化市容部門透露,目前上海全市濕垃圾分出量已達4400噸/日,這一數字在兩年前還只有2500噸/日,“兩網融合”可回收物資源化利用量則達到了1100噸/日。 “現在我可是專家,可回收垃圾、干垃圾、濕垃圾,我掃一眼就知道。”傅奶奶笑著說,不能回收的換積分,能回收的換錢,別提多實惠了。 王大爺大約花了十多分鐘時間處理完手上所有的垃圾,“不嫌煩,垃圾分類之后,小區環境比以前干凈多了,這才是真時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