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式 倒拽九牛尾勢 本式在對腰扭動的同時,還帶動肩胛部活動,充分刺激了背部足太陽經脈上的多個臟腑的腧穴,以及夾脊等經外奇穴。夾脊穴是人體背部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兩側、后正中線旁開0.5寸的穴位,左右各17穴,共34穴。其治療范圍廣泛,上胸部穴位治療心肺疾病;下胸部穴位治療脾胃肝膽疾病;腰部穴位治療腰腹及下肢疾病。此式功法可以有力地刺激夾脊等多個穴位,因而對于人體的臟腑具有很好的調節作用。總體來看,其對于胸部活動幅度較大,因此還可以有力刺激肺俞、心俞等腧穴,對于心肺具有較好的調練作用,防治心肺疾患效果較佳。 此外,此式功法通過四肢上下協調活動,以腰帶肩,以肩帶臂,力貫雙膀,通過旋轉抻拉,牽引筋膜、筋經,進而引動經絡氣機,調整臟腑機能。 第六式 出爪亮翅勢 本式通過伸臂推掌、屈臂收掌、展肩擴胸等一系列導引動作,以暢通胸肺之氣,增強肺臟功能。中醫認為,肺具有主氣而司呼吸的生理功能。 《素問·六節藏象論》也云:“肺者,氣之本。”肺主全身之氣,通過肺的呼吸運動,可以引導全身氣機的開合出入。云門、中府兩穴為肺經之要穴,位于胸部,緊鄰于肺。本式通過推掌展臂,反復啟閉云門、中府等穴,以宣暢肺氣,促進外界自然之氣與人體真氣在胸中交匯融合,并引導全身氣機的開合出入。此外,中府穴為中氣所聚,又為肺之募穴,藏氣結聚之處,肺、脾、胃合氣于此穴。因此,通過本式的鍛煉,也使得內外之氣得以很好的溝通。 本式中出掌和收掌動作的意念活動,要求推掌時先輕如推窗,后如排山;收掌時如海水還潮,其意在于通過意識導引,形與神合,引導全身氣機的開合出入。并且推掌時自然呼氣,收掌時自然吸氣,其意亦在于此。而出掌時的荷葉掌(五指伸直張開),收掌于云門時的柳葉掌(五指伸直并攏),都為導引氣機開合的有效方法。 第七式 九鬼拔馬刀勢 本式對于身體的扭曲伸展較多,對背部拉抽和扭轉幅度也較大,因而鍛煉部位較為廣泛,尤其是對脊柱的伸拉鍛煉。在背部脊柱兩側的足太陽膀胱經上,分布了五臟六腑的背俞穴。背俞穴全部分布于背部足太陽經第一側線上,即后正中線(督脈)旁開1.5 寸處。各臟腑的背俞穴與相應的臟腑位置基本對應,如肺俞、心俞、脾俞、腎俞五個背俞穴所處位置的或上或下,即與相關內臟的所在部位是對應的。如肺在五臟中位置最高,故肺俞穴在五臟背俞穴中亦位居最高;腎的位置最低,故腎俞的位置也相應最低。背俞穴,乃五臟六腑之精氣輸注于體表的部位,是調節臟腑功能、振奮人體正氣之要穴。 本式通過身體的扭曲、伸展等運動,尤其是通過背俞穴,調動臟腑氣機,引導全身真氣開、合、啟、閉,使五臟六腑的功能活動協調有序,氣機升降和暢。上一式(出爪亮翅勢)著重于氣機的開合出入,本式及下一式(三盤落地勢)則注重氣機的升降。 本式功法對于脖頸的扭轉以及對背部的扭伸,還有力地刺激了玉枕、夾脊等重要穴位,有助于督脈氣機的通暢。 第八式 三盤落地勢 本式動作對于下肢的活動比較大,同時要求上肢也相應的予以配合,隨著身體的升降,調整體內氣機的活動。 中醫認為,氣可歸納為升、降、出、入四種基本運動形式。氣機的升降出入對于人體的生命活動至關重要。人體的先天之氣、水谷之氣以及吸入自然界的清氣,都必須經過升降出入才能散布全身,發揮其生理功能,人體的臟腑、經絡、形體、官竅的生理活動也必須依靠氣的運動才能完成。《素問·六微旨大論》云:“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可見其對于人體生命活動的重要性。 此節功法三起三落,逐步加大下蹲力度,使臟腑之氣機調和、升其所升、降其所降、使心肺之氣降、使肝腎之氣升、脾胃之氣樞轉有權,從而起到促使心腎相交、肝肺氣機通達、脾胃升降穩固的作用。 此節功法在動作起落過程中調節體內氣機,呼出濁氣,吸取自然之清氣,完成與自然界的氣體交換,有利于增強人體的生理活動。 此節功法充分運用四肢力量,下蹲時兩掌如負重物,起身時如托千斤,有增加內氣之功。中醫認為脾主四肢,通過對四肢的鍛煉,可以增強脾臟功能。另外,本式動作下蹲時配合口吐“嗨”音,通過音聲導氣,使氣機下潛于丹田。 公眾號ID:chaq_or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