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義考》卷六三著錄易類典籍辨證 陳開林 陳開林,湖北麻城人,文學博士,鹽城師范學院文學院講師。主要從事宋元明清文學、中國文學典籍、經學研究。 摘 要:《經義考》著錄易類典籍70卷,囿于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存有謬誤和不足。本文以《經義考》卷六三著錄易類典籍為研究對象,予以條辨。針對書名、卷數、作者傳記、著述、失載之書等方面的問題加以補正。 關鍵詞:《經義考》 《周易》 易類典籍經學 朱彝尊《經義考》300卷,“統考歷朝經義之目”[①],備載歷代經籍存佚情形,并加考索,為清代輯錄體目錄典范,極富文獻價值。然而,囿于見聞、傳抄、版刻等因素的限制,《經義考》也存在諸多方面的不足。歷代學者對之已有相關的補正,如翁方綱撰《經義考補正》、羅振玉《經義考校記》等。特別是林慶彰先生主編的《經義考新校》,通過參稽眾本,對《經義考》中的錯訛多有剔抉。然《經義考新校》限于諸本參校的體例,未能對全書作具體考訂,以致尚有疑義,有待深入考索。 就《周易》而言,《經義考》著錄易類典籍70卷(卷2-卷71)。相比其他經書,數量最多,內容最豐富,同時闕漏亦多。本文以《經義考》卷六十三著錄易類典籍為研究對象,予以條辨,以期略有助益。 張次仲《周易玩辭困學記》[②] 按:《經義考》著錄張次仲《周易玩辭困學記》,錄錢謙益、陸嘉淑文、自序。錢謙益之序乃其集外佚文[③]。哈佛燕京圖書館藏有清康熙六年(1667)刻本,不分卷,卷首僅有陸嘉淑跋,比勘文本,可知《經義考》所載陸跋闕略甚多。且文末有“康熙己酉夏五后學陸嘉淑謹跋”,知陸跋作于康熙八年(1669)。《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6冊收錄此書,僅載自序,知《經義考》所載自序乃節錄,且有剪裁,出入頗大。其中,自序稱“屏跡蕭寺,晝夜繹……二十年如一日也”。《浙江潮》載延恩寺,稱“明未,張次仲曾于寺中云隱山房讀易三十年,題其處曰‘讀易之地’”[④],可為參證。 引黃宗羲“志墓”之文,即《張待軒先生哀辭》,引文皆經剪裁,非復黃宗羲原貌。張次仲享年八十八,而《哀辭》作于丙辰,即萬歷四十四年(1616),可推知其生年為嘉靖八年(1529)。趙萬里曾為《待軒遺集》撰寫提要,稱“首有胡從中及同邑吳農祥、朱爾邁、陸嘉淑序文。陸與次仲有甥舅之親,次仲卒后,嘉淑為之傳,見《辛齋遺集》”[⑤]。《辛齋遺集》今不傳,所載之內容未可知。溫睿臨《南疆逸史》卷四十二亦有傳,稱“卒年八十八”。 《經義考》卷一一六另著錄張次仲《待軒詩記》六卷。此外,還著有《瀾堂夕話》、《一經堂集詩文集》十二卷(又名《張待軒先生遺集》[⑥])、《史記鈔》[⑦]、《竹窗雜錄》[⑧]等。 而題為盧文弨所撰《經籍考》[⑨]為此書所作解題,則稱: 明海寧張次仲,字元岵,號待軒,取待天下清之義。天啟辛酉舉人。著《易經困學箋記》《詩弋》《晉書鈔》《唐藩鎮考》《土室晤言錄》等書。為人倜儻,有氣概,才罩千人,議論創辟,獨行己意,即先儒定論勿顧也。入清,初遜于荒野,后因其子欲謀仕,入城居,禁止之。康熙十九年,卒年八十九。[⑩] 據此可知其著述情況。但所載其卒年,則與前舉之說不符。 關于《周易玩辭困學記》的卷數,諸書所載不同。《雍正浙江通志》卷二四一、《明史》卷九六著錄為十二卷;嵇璜《續通志》卷一五六、李楁《民國杭州府志》卷八十六著錄為十五卷,李楁注云“《乾隆志》作十二卷,蓋本《通志》。今據《四庫書目》改正”;嵇璜《續文獻通考》卷一四五、徐乾學《傳是樓書目》著錄為無卷數,徐乾學稱“六本。又一部,十本”。盧文弨《經籍考》著錄清鈔本《易經困學箋記》,稱“作《周易玩辭困學記》,十二卷”,則書名亦有別稱。
顧樞《西疇易稿》[11] 按:《經義考》著錄顧樞《西疇易稿》,引嚴繩孫之說,介紹其生平。顧樞乃顧憲成之孫、顧貞觀之父。檢《忍草庵志》卷二錄其詩二首,傳云: 樞字所止,號庸菴,與沐子。天啟元年舉于鄉,嘗受業高忠憲攀龍之門,于忠孝出處之道少而習焉。值世多事,居涇皋故居,筑室曰西疇,隱居樂志。著有《西疇易稿》三卷、《古今隱居錄》三十卷、《端文公年譜》一卷、《端文要語》一卷、《西疇日鈔》一卷。[12] 《西疇日鈔》二卷,見《四庫全書總目》卷九六《儒家類存目二》,為江蘇巡撫采進本,與此處所載略異。 另外,徐乾學《憺園文集》卷三二有《顧庸菴先生墓表》,稱“先生生于萬歷壬寅,卒于康熙戊申”,可知其生卒年為1602-1668年。并稱:“所著述有《隱居錄》《蒙言隨筆》《東林列傳》《明盛編》《十二代詩刪》《八家詩刪》《史薈》《文薈》,多散佚不存。今所刻者《易蒙》《西疇日鈔》諸書。”[13]《易蒙》與《西疇易稿》未知是否為同一書,俟考。 而錢林輯、王藻編《文獻征存錄》卷四亦有其傳,稱“邃于《易》學,而未嘗自為著書”[14],與前舉之說均不同。 陳仁錫《羲經易簡錄》[15] 按:《經義考》著錄陳仁錫《羲經易簡錄》,引陸元輔之說,介紹其生平。陳仁錫,《明史》卷二八八有傳,稱:“聞武進錢一本善《易》,往師之,得其指要。久不第,益究心經史之學,多所論著。”又稱“仁錫講求經濟,有志天下事,性好學,喜著書,一時館閣中博洽者鮮其儔云。”據此可知陳仁錫乃從錢一本學《易》。錢氏精研易學,所著書有《像象管見》《啟新齋意象鈔》《續鈔》《四圣一心錄》,《經義考》卷五九已著錄。 陳仁錫一生勤于著述,編纂之書甚多,美國學者富路特、房兆楹主編《明代名人傳》收錄頗為完備[16]。其經學著述,《經義考》另于卷六九著錄《系辭十篇書》、卷一二八著錄《周禮句解》、卷一二九著錄《考工記句解》、卷一五五著錄《中庸淵天紹易測》、卷二三〇著錄《孝經翼》、卷二五一著錄《六經圖考》、卷二五九著錄《四書語錄》《四書析疑》《四書備考》。 然尚有遺漏。對此,崔富章《四庫提要補正》稱: 《明史·藝文志》《經義考》僅著錄陳仁錫《羲經易簡錄》八卷。征之今日傳本有:《易經疏義統宗》三卷,明陳仁錫撰,明末奇賞齋刻本,天一閣藏;《羲經易簡錄》八卷附《系辭十篇書》十卷,明陳仁錫輯,明神默齋刻本,北京大學藏。《系辭十篇書》十卷,《總目》據江蘇巡撫采進刊本著錄。《易經頌》十二卷,據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著錄,《四庫采進書目》載《易經頌》十二本(《都察院副都御史黃交出書目》),即其底本也。是書今未見傳本。[17] 則《易經疏義統宗》三卷、《易經頌》十二卷,可補《經義考》之闕。另外,陳仁錫有《重校古周禮》六卷、《周禮五官考》,《經義考》亦失載。 黃道周《易象正》《三易洞璣》[18] 按:《經義考》著錄黃道周《易象正》十四卷,《經義考新校》校云“《四庫》本十六卷”,所載卷書不同。對此,崔富章《四庫提要補正》有考辨: 檢文瀾閣庫書九冊(丁氏補抄八冊,錢恂補抄一冊),卷一至十二止,附之以卷初上、下,卷終上、下,諸家書目及庫書《提要》作十四卷者,蓋卷初,卷終各作一卷,《總目》各作二卷,故得十六卷之數耳。[19] 可謂探本之論。屈萬里《普林斯頓大學葛思德東方圖書館中文善本書志》則著錄舊鈔本“《易象正》十二卷凡例一卷卷初二卷卷終二卷”[20],所言卷數雖不同,但并無二致。 《經義考》錄何孟春、朱朝瑛、鄭開極序。《易象正》今有翟奎鳳點校本,乃以崇禎十六年刻本為底本整理而成。在《易象正序述》部分有孟長民孟春、陳彥升之遴、朱美之朝瑛[21]、劉仲漁履丁、何羲兆瑞圖諸序,書末附鄭開極序,《經義考》失收三序。另外,孫奇峰《夏峰先生集》卷九有《跋黃石齋易象正》,亦可為補充。 《三易洞璣》,《經義考》著錄為十六卷,《千頃堂書目》著錄為十五卷,卷數不同。《三易洞璣》今有翟奎鳳點校本,附錄鄭開極序,《經義考》失收。 關于黃道周之資料,《經義考》引黃宗羲、高佑釲之說。黃宗羲之文出自《朱康流先生墓志銘》[22],朱康流系黃道周之高弟。屈大均《明四朝成仁錄》卷九《督師死事傳》有傳。 另外,全祖望《鮚埼亭集》外編卷二七有《跋黃漳浦易解》,稱: 漳浦先生于學宏通博達,世以為如武庫之無不備。而所尤精者《易》,天根月窟,獨有神會。能于京、焦、陳、邵之外,頡頏一家。其所著《三易洞璣》《革象新書》,鮮有得通之者。蓋別立一變法,因而重之,以推前世事跡,無不洞中。至有明思廟時,以為當地水,“大君有命,開國承家,小人勿用”之時。由今觀之,是革命之應也,先生之學神矣。歲戊申,復得先生《易卦要說》讀之,則又平正通達,大似東萊平甫諸家。于是嘆先生易學之奇且法也。 據此,則黃道周之易學著述,尚有《革象新書》《易卦要說》等。 倪元璐《兒易》[23] 按:《經義考》著錄倪元璐《兒易》,并引陳濟生之說,介紹其生平;引蔣雯階之序,申說《兒易》之意旨。倪元璐,《明史》卷二六五有傳。其子倪會鼎有《倪文正公年譜》四卷,記載生平較詳,知其“字玉汝,別號鴻寶,又號園客”,生于萬歷二十一年(1593),卒于崇禎十七年(1644)。 蔣雯階稱“作《兒易》,‘兒’者,姓也,其義孩,言童蒙也”,以“兒”通“倪”,此說不盡然。《倪文正公年譜》載: (崇禎九年)舟中作《兒易》,初以易不可為典要,偶取爻象之變化以資發揮,后遂覃思著作,書成號曰《兒易》。自敘曰:“漢人說易,舌本彊橛,似兒強解事者。宋人梳剔求通,遂成學究。學不如兒,兒強解事不如兒不解事也。”又曰:“子云《太元》,童烏共之。”童烏者,子云九歲兒也。蓋自謙不敢當注易之名,及門以古文兒、倪通用,遂以姓稱倪易,失府君指矣。 《四庫總目》亦稱“然考元璐自序,實作孩始之義,其文甚明,則雯階不免于附會”,與《倪文正公年譜》說法一致。 《兒易》含《內儀》六卷、《外儀》十五卷,《經義考新校》引《四庫總目》、《校記》,注云“應作《內儀以》六卷”。《倪文正公年譜》載: 十三年庚辰,四十八歲。著《兒易》成,分內、外二儀。《外儀》發揮微義,雖因實創;《內儀》特標元解,不離經內之義。又分之以兩編者,以本諸《大象》,如“《豫》以作樂崇德”,全卦皆歸樂;“《革》以治歷明時”,全卦皆歸歷。尊仲尼以兼三圣,俾程、朱不得不俛首之者。等于《易林》六十四卦,從而重之。卦占一辭,取《易》所固有,而箋釋以通之,使焦、京無所擅繇象。 僅言《外儀》《內儀》,未提《內儀以》,則《四庫總目》之說不盡可信。同時,據之可知《兒易》的寫作,起于崇禎九年(1636),成于崇禎十三年(1640)。 另外,全祖望《鮚埼亭集》外編卷二七有《跋倪文正公兒易》,稱: 始寧倪文正公《兒易》,其自序曰:“漢儒說經,舌本強橛,似兒強解事者。宋儒疏剔求通,遂成學究。學究不如兒,兒強解事不如兒不解事也”,可謂奇語。又曰:“子云《太玄》,童烏共之。”童烏,子云九歲兒也,公之命名以此。公于學無所不通,但亦多好奇之過,一切文字皆然,而《兒易》其尤甚。公言“兒強解事不如兒不解事”,予亦尚嫌公之強解事也。 全祖望之跋,可補《經義考》之闕。《兒易》載《四庫全書》,《內儀以》自序、《外儀》自序寫于崇禎辛巳(1641),《經義考》失載。 此外,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要》著錄《兒易》(《內儀以》六卷《外儀》十三卷),知《內儀以》除自序外,尚有王鯤序[24],而《外儀》卷數與《經義考》所載亦不同。 龍文光《乾乾篇》[25] 按:《經義考》著錄龍文光《乾乾篇》,錄其自序。另引繆泳之言,介紹其生平,較為簡略。龍文光傳見《明史》卷二六三,所載亦不詳。 其傳又見《乾隆柳州縣志》卷七、《民國雒容縣志》卷下。乾隆《志》稱“字煥斗,馬平人,寄雒容籍”,民國《志》稱“字中黃,號西野,謚忠毅,柳州人”,二書所載表字略有不同。二《志》記載其“死寇亂”的經過甚為詳備。特別是《民國雒容縣志》所載鄭守聰《書龍忠毅公傳》,知其死于甲申年(1644)八月初十[26]。 此外,李都安、郭麗娟《龍文光宦蜀行跡考》一文[27],爬梳剔抉,對諸書不同之記載加以辨證,清晰地梳理了龍文光宦蜀行跡,可為佐證。 文安之《易傭》[28] 按:《經義考》著錄文安之《易傭》,并引黃百家之言,介紹其生平。 檢《同治宜昌府志》卷十三《士女傳上》有其傳,稱: 文安之,字汝止,號鐵菴。天啟辛酉壬戌,聯舉鄉會試第二,改庶吉士,進檢討。器質宏遠,館閣中咸以公輔期之。崇禎末,進南大司成,為薛國觀所構,罷歸。福王立,召拜詹事;唐王授禮部尚書,皆不永。明王以瞿式耜薦,虛相位以待,安之知事不可為,見國危地蹙,乃強起為首輔,日以忠義激勵諸鎮,銳意興復,間關戎馬間,不失臣節。及譚宏降于我朝,王遁入緬,遂赍志以卒。 《易傭》十四卷,附《諸儒傳略》一卷《諸儒著述》一卷,今存上海圖書館藏明崇禎刻本,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第22冊,卷首有崇禎己卯(1639)周鳳翔序,可補《經義考》之闕。 林胤昌《周易耨義》[29] 按:《經義考》著錄林胤昌《周易耨義》,引高兆之說,介紹其生平。檢《乾隆泉州府志》卷四四《人物列傳》有其傳,稱“(丁酉)冬十月卒于家,年六十三”,丁酉乃順治十四年(1657),可推知其生于萬歷二十三年(1595)。卷七四《藝文》錄其著述,有:《春秋總論》、《春秋易義》十二卷、《易史象解》一卷、《易史廣占》一卷、《三禮約》、《續尚書》、《續三百篇》、《續小學》二卷、《論語耨義》、《經史耨義》二十二卷、《悌經》一卷、《問問錄》一卷、《在茲堂會語》一卷、《三先生語錄》一卷、《筍堤集》四卷、《雁山集》、《泉山小志》一卷、《銓曹奏議》、《且氣箴》、《且氣語錄內外編》、《百夢草》、《繭草》、《戊巳自鏡錄》。 因《乾隆泉州府志》傳文篇幅頗大,茲迻錄《道光晉江縣志》卷三八《人物志·名宦之二》之傳,稱: 林孕昌,字為磐,號素庵。萬歷壬戌進士,授南京戶部、廣東司主事,調南兵部職方司,給假歸省,思為終養計,丁父艱,服闋。崇禎元年,入補北吏部稽勛主事,調驗封掌司印。時崔、魏敗后,各官慘死者子孫陳乞凡應予贈蔭,及理學節義之臣,無不立為題覆題請。旋調考功文選,升文選司員外郎,酌定規條,關防嚴密,自此大選急選皆協群望。擢稽勛司郎中,旋乞歸。開講壇于筍江在茲堂,與布衣黃文炤倡明旦氣之學,從游日眾,郡縉紳與兵備使太守邑令俱集聽講。丁丑,又與蔣德璟重建西洞天偕樂亭于清原,為文以記。是年,起補吏部驗封司郎中。己卯,擢文選郎中。銓地情弊叢集,極力振剔,以此忤楊嗣昌,削籍為民。抵家,復與黃文炤申明旦氣,重修清源西洞天。甲申,京師陷,福王監國南京,擢通政使司,辭焉。唐王入閩,推兵部右侍郎,已復推大常寺正卿,堅辭不出。卒年六十三,紳士公舉特祠于晉江學所。著有《繭草》《經史耨義》等書。子逢泰、逢濟。[30] 同書卷七十《典籍志》錄林孕昌著述與《乾隆泉州府志》,但與其他典籍所載稍有出入[31]。 其中,《春秋易義》,見載《經義考》卷二〇七。《素庵先生棲錄堂經史耨義》22卷,《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九十六《儒家類存目二》著錄,載《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17冊。其他經部著述,可補《經義考》之闕。 另外,《道光晉江縣志》卷五十六《人物志》有鄭字明傳,稱其“字寅臺,立身為學,不樂仕進。著有《義易說》等十余種行世。前輩葉文忠及林素庵皆重之,歿年八十四。”[32]《義易說》,《經義考》失載。 張鏡心《易經增注》[33] 按:《經義考》著錄張鏡心《易經增注》,并引高佑釲之說,介紹其生平。《四庫全書總目》卷八“易類存目二”著錄此書,稱: 鏡心字用晦,磁州人。天啟壬戌進士。官至兵部尚書。是編用注疏之本,隨文闡發,多釋義理。無吊詭之詞,亦無深微之論,說《易》家之墨守宋儒者也。[34] 檢陳廷敬《午亭文編》卷四七有《清故前兵部尚書張公墓志銘》[35],記載生平甚詳,稱其“字晦臣”[36],與《四庫總目》所載不同。又載“順治十二年某月甲子春秋六十七終于家”,可知其生卒年為1589-1655年。而湯斌《前明兵部尚書湛虛張公墓志銘》則稱“皇清順治十有三年四月初三日,前明兵部尚書磁州張公卒于家”[37],又稱“公生萬歷十八年正月十九日,距卒年六十有七”[38],則其生卒年為1590-1656年[39]。陳廷敬、湯斌所載恰好錯位一年,孰是孰非,尚待考證。稱其“字孝仲,號湛虛,晚號晦臣”[40],所載表字與《四庫總目》、陳廷敬《墓志銘》均不同。關于其著述,僅言“輯《馭交記》二十卷”“所著有《孝友堂集》如干卷藏于家”。而汪森《粵西叢載》卷八傳中稱“有《平蠻紀事》八卷”。而《康熙磁州志》則載“所著有《云隱堂集》、《大易解》、《陰符經解》行世”[41]。 《經義考》著錄《易經增注》十二卷,《校記》稱“《四庫存目》作十卷”。《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第22冊收錄《易經增注》十卷附《易考》一卷,乃清張璥等刻本。卷首有康熙乙巳(康熙四年,1665)孫奇峰序、湯斌《前明兵部尚書湛虛張公墓志銘》。《叢書集成初編》本《易經增注》據《畿輔叢書》本排印,亦為十卷。卷首有康熙乙巳(康熙四年,1665)孫奇峰序、康熙丁未(康熙四年,1667)其子張溍《述言》。孫奇峰序、張溍《述言》《經義考》失載。 孫序稱“前大司馬湛虛先生自甲申后里歸,杜門讀《易》,著有《易注》十卷”[42],明言卷數為十卷,《經義考》所言當誤。 張溍《述言》則稱: 先君子生平喜讀《易》,自丁丑建牙兩粵,比佐樞,居憂,先后七載,未嘗少輟。或日閱一卦,或數日一卦,或月余一卦。第從經文領取,凡有所得,隨時標記。甲申國變,棄家行遁,播越江海間。故廬幾經劫火,舊編軼散。乙酉冬歸里,閉關謝客,取諸前賢《易》著,及己所見,參伍折衷,以求其是。手自鈔集,凡三四易稿。始于丙戌正月,迄孟冬望后乃成。[43] 據此可知《易經增注》一書乃成于丙戌年,即順治三年(1646)。 周瑞豹《易解》[44] 按:《經義考》引陸元輔之說,介紹周瑞豹之生平,頗為簡略。檢陶汝鼐《續宦跡類紀諸小傳》“徇卓類”有周瑞豹傳,稱: 周瑞豹石虬,吉水人。以進士稱《羲經》名家,固落落有崖岸,而思以南皋先生之學設施,故其為政嚴明肅穆,不畏疆御。豪者黠者,往往拔薤矣。若子弟俊彥之尤,非不推獎意氣,而淄澠蕕蘭斷斷也。凡所興革,以公才望,無不得請于上者,民或陰受其惠而不知。會學宮圮甚,毅然改作,制倍崇麗,未嘗損公帑錢。既考最,調江陵,擢兵科給事中。越十年,楚且棘矣。公以尚璽奉使過邑,父老張樂留飲,徘徊山川,不減峴山之涕云。終璽卿以患節殉國。[45] 另外,光緒《吉水縣志》卷三五《人物志·宦業》有傳: 周瑞豹字元叔,泥田人。天啟進士。知寧鄉縣時,珰焰方熾。南昌熊明遇、徐良彥、黃龍光皆謫戍過楚,他令無敢謁者,瑞豹獨郊行館饋。崇禎初,調江陵,振刷積弊,一如治寧,擢兵科疏屢上,如責成樞輔,停遣內臣,審釋淹滯,省發章奏,酌留援兵,皆軍國大計。忌者追劾其令楚時,催科數不足,鐫級調用,補光祿監事。時宜興復相為瑞豹鄉舉坐主,竟不往謁,改行人司副。甲申之變,痛哭失明,杜門不出,甲午被逮,入章門,死于獄。[46] 梅英杰編《陶密庵先生年譜》(陶密庵先生即陶汝鼐)于永歷十五年辛丑(即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年六十一)載,“敘周瑞豹《香霧閣草》。其子少游來請也。瑞豹,不仕清而歿。敘見文集卷二。”[47]《香霧閣詩集后序》在陶汝鼐撰《榮木堂文集》卷二,稱“楚陶子讀《香霧閣集》,泣然出涕。曰:某之不見吾師十六年所矣”[48],可知陶汝鼐乃其門人。 李奇玉《雪園易義》[49] 按:《經義考》著錄李奇玉《雪園易義》,錄曹勛序。并引俞汝言之說,介紹其生平。錢儀吉《衎石齋記事稾》卷六有《李奇玉傳》,稱: 李奇玉,字元美,自號荊陽,秀水人。萬歷三十一年舉人,崇禎元年進士。歷南京工部兵部,出為汝寧知府,有寇警,登陴固守。寇去,乞病歸。少從高攀龍學《易》,攀龍語以“顯仁藏用”之旨,曰“發其蘊者子也”。晚而掩關研求,雜撰錯綜,理象融洽,成《雪園易義》四卷、《圖說》一卷,推衍邵子先天之學。輕安自得,終日陶然,有句云:“飛鳥流云皆象意,莫從紙上覓羲皇”,人擬之《擊壤集》。莊烈帝殉國,奇玉聞,大慟三日,病,不旬日卒,年七十有二。[50] 莊烈帝即明崇禎皇帝,殉國時為1644年3月19日。李奇玉卒于此年,逆推72年,可知其生于1573年。《雪園易義》卷首載有錢士升《李荊陽先生傳》,文長不錄。《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七五《人物五》、《光緒嘉興府志》卷五四《嘉善列傳》均有傳。 另外,吳焯《繡谷亭熏習錄·經部易類》著錄此書,稱: 《浙江通志·儒林傳》:“李奇玉,字符美,嘉善人。明天啟壬戌進士,累遷汝寧守。值中原寇熾,至則劼毖城守,寇隨遁去。數月,引疾歸。發篋中所箋注,研晰疑義,凡十年而《雪園易義》成。學者稱荊揚先生。”是編四卷,終六十四卦,另列首卷,有《增補四易圖說》《參訂圖說》《進退變化圖》《對待流行圖》《生生豎圖》《卦變圖》《納甲圖說》。宋趙汝楳有《納甲圖》,以元美說參之,大同小異,而元美之說為明。卷首有曹勛、王宣、趙元社序。書刻于其子公柱,末有跋。[51] 關于李奇玉中進士的時間,《經義考》和《衎石齋記事稾》所載同,《繡谷亭熏習錄》與之有異。對此,胡玉縉《四庫未收書目提要續編》在《繡谷亭熏習錄》的提要中指出:“《雪園易義》下云,‘李奇玉天啟壬戌造士’,不知其屬崇禎戊辰。”[52]《雪園易義》載《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第23冊,乃上海圖書館藏順治刻本,卷首所載曹勛序與《經義考》所錄文本有差異,王宣、趙元社兩序,《經義考》失載。書末附載李公柱《雪園易義補》三卷。《經義考》卷六八著錄李公柱《讀易述余》四卷,未載此書,當補入。 朱之俊《周易纂》[53] 按:《經義考》著錄朱之俊《周易纂》,并引徐盛全之說,介紹其生平。檢《康熙汾陽縣志》卷三有傳,稱: 朱之俊,字擢秀。少為諸生,慕龍門之學,負笈走金陵,覽名山大川,訪奇人名德為師友。旋里,聯掇巍科,入翰林,兩預鄉會闈試,得人最盛。告歸省親,其擊焰珰逃姜逆事,載國史。闖賊蹂汾,本朝驅除定鼎,公猶堅志不出。會冀南分守馬公貽書羅致之,乃應聘。順治二年,擢內翰林秘書院侍讀兼修國史副總栽,以繼母侯太夫人年高乞養,歸,創攀龍橋,造文昌閣,改建府學,城東立崧峰塔,舍藥濟人,出粟賑饑諸善事。[54] 《光緒汾陽縣志》卷八《文苑》亦有傳,載: 朱之俊,字擢秀,邑人。天啟二年進士,入翰林,遷國子監司業。國初為秘書院侍讀兼修國史副總裁。著有《五經四書纂注》《吳越游草》《排青樓詩集》《鄉環選奇》《峪園草》《硯廬全集》等書。[55] 另外,鄧之誠《清詩紀事初編》卷六亦稱其“字擢秀”,并稱“號滄起”[56]。三書所載其表字并同,與《經義考》所引徐盛全之說,稱其“字滄起”有異。 《周易纂》載《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第23冊,乃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清順治硯廬刻本。徐盛全稱“自為之序”,實則書前有無名氏序[57]、門人胡世安序、順治丙申自序。 另外,《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124載朱之俊《春秋纂》四卷《提要》一卷《叢說》一卷,《經義考》失載。書前有胡世安序、順治庚子周士章序、順治癸巳自序。 董守諭《讀易鈔》《卦變考略》《易韻補遺》[58] 按:《經義考》著錄董守諭《易》學諸書,當是依據陸元輔之說。黃宗羲有《戶部貴州清吏司主事兼經筵日講官次公董公墓志銘》,董公即董守諭,稱:“公生于丙申十月初四日,卒于甲辰十二月二十日,年六十有九”,可知其生于丙申,即萬歷二十四年(1596),卒于甲辰,即康熙三年(1664)。“所著有《讀易一鈔》、《二鈔》、《卦變考略》、《易韻補遺》、《春秋簡秀集》、《公車錄》。《公車錄》僅存,《董囗囗集》藏于家。”[59]全祖望有《董戶部守諭傳》。《清史稿》列傳二百八十七亦有傳,稱“著有《攬蘭集》”。 董守諭《易》學諸書,《經義考》稱“未見”。張壽鏞編纂《四明叢書》第三集有董守諭《讀易一鈔易余》四卷。 另外,湖北省圖書館藏有《讀易一鈔》十卷《易廣》四卷,稱: 明董守諭編纂 稿本 佚名批校 十冊 是書成于明崇禎十五年(1642),分《讀易一鈔》十卷,《易廣》四卷。據書前的“自序”云:“吾殫心專氣,博極而求,深惋鄭注九卷不傳,間得之李鼎祚《易解》,及漢書文選注者,猶之不見鄭注也,失于鄭,幸得其似鄭者而讀焉。”因而是書推廣卦氣直日,飛伏六日七分之說,以考亭為外道,鄭學為內道,略其所短,揚其所長,編類成書。“于是鈔上下《經》六卷、上下《系》四卷,叢及《易廣》四卷,《易余》四卷(注:此書未藏)。從野文逸篆外,冗沓兼收,奇離共掇。”[60] 《易廣》《易余》,均可補《經義考》之闕。 姚世勛《易剩義》[61] 按:《經義考》著錄姚世勛《易剩義》,引《平湖縣志》介紹其生平。《明遺民錄》卷十有其傳,稱: 姚世勛,字元仲,五保人,天啟四年舉人。甲申后,潛隱不出,絕意仕進,專心《易》理。晚歲,家益窶,僦居城隍廟廡,講《易》不倦,著有《易剩講義》。卒年七十六[62]。 《嘉慶松江府志》卷五五《古今人物》、《光緒平湖縣志》卷十七《人物》、《光緒金山縣志》卷二十《儒林傳》所載小傳近同,所載姚世勛的著作,均名《易剩講義》,與《經義考》略異。此外,《光緒松江府續志》卷三七《藝文志》亦著錄《易剩講義》。 何楷《古周易訂詁》[63] 按:《經義考》著錄何楷《古周易訂詁》,并錄其自序。另引俞汝言之說,介紹其生平。何楷,《明史》卷二七六有傳,稱“楷博綜群書,寒暑勿輟,尤邃于經學”[64]。黃宗羲《思舊錄》載:“何楷,字玄子,閩人。著《五經解詁》。余入其書室,方為《周易解詁》。收羅甚博,百年以來窮經之士,黃石齋、郝楚望及公而三耳。”[65]《周易解詁》與《古周易訂詁》當為同一書。 張溥《七錄齋詩文合集》文集近稿卷二《何玄子易詁序》,亦為此書而作,《經義考》失載。 此外,《經義考》卷一一六著錄《毛詩世本古義》、卷二三〇著錄《考定古文孝經》。據黃宗羲所載,則何楷除《周易》《詩經》外,于《書》《禮》《春秋》均有著述。 《古周易訂詁》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6冊。黃仲琴《重刊<古周易訂詁>》稱“所著有《四書字考》《考定孝經》《考定古文》《詩經世本》《古周易訂詁》又有《春秋繹》,于昭定哀三公,尚未卒業。”[66]則何楷關于《春秋》的著述,或即《春秋繹》。 侯峒曾《易解》[67] 按:《經義考》著錄侯峒曾《易解》,并引陸元輔之說,介紹其生平。張乃清《上海鄉紳侯峒曾家族》有其傳,稱: 侯峒曾(1591-1645年),字豫瞻,號廣成,侯震旸長子。謚號忠節。著有《侯忠節公全集》十八卷、《易解》三卷、《侯納言集》、《都下見聞》、《江西學政全書》、《啟秀堂稿》、《燕游草》。存世書畫作品有《行書七言律詩扇面》(藏遼寧省博物館)、《絕纓書》(藏上海歷史博物館)等[68]。 其中,《侯忠節公全集十八卷》包含詩集一卷、文集十四卷、首一卷、附侯忠節公年譜三卷。《侯忠節公年譜》乃侯峒曾幼子侯元瀞所編,載《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第60冊。 成勇《程易發》[69] 按:《經義考》著錄成勇《程易發》,并引高佑釲之說,介紹其生平簡略,稱其“字寶慈”。《古今圖書集成》著錄《程易發》,小傳和《經義考》同。 而《明史》卷二五八有其傳,稱“字仁有”[70]。《咸豐青州府志》卷四五《人物傳》亦有傳,表字同《明史》,并載其祖名彩,父名可訓。而《雍正樂安縣志》卷十二《人物》稱其“字寶慈,晚字蝸廬居士”,所載表字不同。 其著述 ,《雍正樂安縣志》《咸豐青州府志》所載相同,計有:《李署炯鑒錄》《蝸廬樓詩》《留臺疏稿》《程易發》《春秋三傳釋疑》《十三經注略》《消閑錄》《西銘解》《昆崳洞語錄》[71]。而《經義考》僅著錄《程易發》,《春秋三傳釋疑》《十三經注略》可補其闕。 黎遂球《周易爻物當名》《易史》[72] 按:《經義考》著錄黎遂球《周易爻物當名》,錄自序、徐世溥序、章美序。此書收入《叢書集成初編》,另有張溥序、曾文饒序,且《經義考》所錄徐、章二序乃系節錄,文本不全。 《易史》錄自序,另引陸元輔、屈囗囗之說,介紹其生平。對于屈囗囗,《經義考新校》有注,稱:“‘屈囗囗’,《四庫薈要》本作‘元輔文’,文淵閣《四庫》本作‘俞汝言’,文津閣《四庫本》作‘張云章’”,未作定論。實則,此引文出自屈大均《廣東新語》。該書卷十一《文語》中,有“易史”一則,《經義考》所引乃前半,其后云: 張天如謂:“孔子憂時之作,挹損褒諱莫如《春秋》,深切著明莫如《易》。后人以《春秋》言治亂,不若以《易》言治亂之尤長,故《易史》不可以不作。”《易史》,美周未有成書,予嘗欲踵為之。[73] 另外,屈大均《翁山詩外》卷十六有《自題易葉軒》七絕五首,第五首云:“九卦先生憂患余,年衰一倍惜居諸。思求《易史》蓮須合,表里《春秋》作一書。”并注:“九卦先生,予之自號也。黎美周太仆曩撰《易史》未成,予將繼之。蓮須閣,太仆讀書處。”[74] 《經義考》稱《易史》“佚”,據屈大均所載,則《易史》并未成書。《經義考》所載自序,當是先期為之。 除了經學著作外,黎美周尚有文學創作。《太一叢話》卷一載: 明德既夷,詩道雜亂,黎美周起于番禺,大有起衰救弊之思。其為詩不軌常律,然縱橫排蕩,不可一世。徐巨源至謂:萬歷五十年無詩,濫于王李,佻于袁徐,纖于鐘譚,乃今獨見美周。讀之如春風駘蕩,夏云崔嵬,如坐百花,雜聽簫韶,劍客翾動,左右推崇之,至于如此。美周字遂球,著有《蓮須閣集》。[75] 可知其人善詩。另外,錢謙益《牧齋有學集》卷四七有《書黎美周詩序后》、《廣東新語》卷十二《詩語》有“黎美周詩”一則、袁枚《隨園詩話》第83則“黎美周”、杭世駿有《題黎美周蓮須閣集后二首》,均論及其詩。 【附錄】 明·黎遂球《蓮須閣集》卷十八《易史序》: 黎遂球曰:《易》,人事之書也。昔仲尼至圣,作《春秋》,紀二百四十年之事;于《易》,作《十翼》,蓋嘗三絕其韋編云。是故夫數,所以剖理也;理,所以成事也。易有太極,生生不窮,衆人囿于器焉,圣人見其道焉。是故順其理然后得吉,悖其理斯以取兇。然亦有以理取兇者,此圣人所以有憂也。悖理而吉者,君子不以為吉。以理而君子不以為吉者,推于其所小疵,因于其所大分也。是故以古人之事,而擬諸其形容,鮮不見矣。“箕子之明夷”、“高宗伐鬼方”,其端可見者也。仲尼曰:“假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是故《易》有吉兇,而《春秋》善善暴惡。夫人不能得之《易》,猶庶幾其懼乎《春秋》。圣人復起,此義未之或改也。 予讀史,自三皇至胡元,不能無感焉。干坤闔辟,于斯乎考矣。因取其可相發明者,系于卦爻之下,而亦不敢不因乎文周之詞。因其詞,而事無不合焉;著其事,而理無不見焉;得其理,而數無不晰焉。夫數也者,亦器之所以紀名而已。故曰:“《易》,人事之書也。”有守之而若畫焉,此從乎器者也;有游之而若虛焉,此從乎道者也。是故三皇五帝、圣主賢臣,為忠為賊,為愚為哲,吾可以一畫槩之。吾嘗布蓍焉,若參若伍,其所為誠然者,初不過偶然而已。夫其已然也,為誠然而然,然而其未然也,為偶然而然。是故后之君子,不可以過驚乎其事也,抑亦不可以不過慎乎其事也。作《易》者之意,其在斯矣。 鄭賡唐《讀易搜》[76] 按:《經義考》著錄鄭賡唐《讀易搜》12卷,并附其自序。另引高佑釲之說,介紹其生平,頗為簡略。《讀易搜》見載《四庫全書總目》卷九“易類存目三”,《總目》對鄭賡唐的介紹當是直接引錄《經義考》。今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第27冊。 吳焯《繡谷亭熏習錄·經部易類》著錄此書,稱: 縉云鄭賡唐著。字寶水,號禪復居士,明天啟丁卯舉人。有自序,又張玉書序。其大指以程朱為宗,間參以他說而已,亦無所發明焉。《經義考》:“賡唐,官福建按察使僉事。”《縉云縣志·吏科》:“特薦不就。”二說未知孰是。[77] 可補《經義考》未載其表字、別號之闕。自序作于“丁亥秋”,即康熙四十六年(1707)秋,《經義考》不載。 另外,《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卷四著錄鄭賡唐《空齋遺集》十二卷,稱: 賡唐字而名,號寶水,浙江縉云人。天啟七年舉于鄉。此《空齋遺集》十二卷,附《古質疑》一卷、《春秋質疑》一卷、《唐宋節錄》一卷,康熙二十一年鄭惟飈、鄭載飏等刻,中國國家圖書館藏。[78] 據此可知鄭賡唐之別集。《春秋質疑》一卷,《經義考》亦未載。 本文逐條考證了《經義考》卷六三所載《易》類典籍,針對書名、卷數、作者傳記、著述、失載之書等方面的問題加以補正,一方面使《經義考》的內容更為完備準確,便于學界在利用《經義考》時能夠獲取一些補充材料;同時,通過相關的考訂能夠抉發歷代易學家的部分信息,也為相關研究開啟了方向。比如文中提及多位易學家的經學著作,有些未被《經義考》著錄。這些典籍是否留存于世?書中有什么經學見解?成就如何?如果已經亡佚,是否有佚文可輯?等等問題,都有待進一步考察。至于《經義考》其他卷著錄的易類典籍,筆者另有系列文章進行辨證。 注釋: [①]永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卷八十五《經義考三百卷》,中華書局2016年版,第732頁。 [②]朱彝尊撰;林慶彰、蔣秋華、楊晉龍等主編:《經義考新校》第4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165頁。 [③]陳開林:《<錢牧齋全集>所收<春秋胡傳翼序>辨誤——兼輯錢謙益佚文<周易玩辭困學記序>》,《圖書館雜志》待刊。 [④]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民國文獻類編》歷史地理卷第967冊,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5年版,第18頁。 [⑤]趙萬里:《趙萬里文集》第3卷,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2年版,第339頁。 [⑥]杜信孚:《同書異名通檢》,江蘇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頁。 [⑦]張大可,俞樟華,梁建邦編:《史記論著提要與論文索引》,商務印書館2015年版,第211頁。 [⑧]北京圖書館藏抄本《明季海寧殉節始末》一卷,稱“是書匯輯張次仲《竹窗雜錄》、談遷《海昌外志》、陳之伸《黍離小志》、查繼佐《國壽錄》、全祖望《鮚琦亭集外編》等書”。謝國楨:《增訂晚明史籍考》,北京出版社2014年版,第728頁。 [⑨]陳東輝:《<續修四庫全書>本<經籍考>著者考辨》,《山東圖書館學刊》2017年第4期,第97-99頁。 [⑩]盧文弨:《經籍考》,《續修四庫全書》第923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505頁。 [11]朱彝尊撰;林慶彰、蔣秋華、楊晉龍等主編:《經義考新校》第4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166頁。 [12]劉繼增:《忍草庵志》,杜潔祥主編《中國佛寺史志匯刊》第3輯第29冊,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5年版,第33頁。 [13]徐乾學:《憺園文集》,《清代詩文集匯編》第124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670頁。 [14]錢林輯、王藻編:《文獻征存錄》,周駿富編輯《清代傳記叢刊》第10冊,明文書局1986年版,第593頁。 [15]朱彝尊撰;林慶彰、蔣秋華、楊晉龍等主編:《經義考新校》第4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166頁。 [16][美]富路特,房兆楹原主編;李小林,馮金朋主編《哥倫比亞大學明代名人傳》,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5年版,第227-229頁。 [17]崔富章:《四庫提要補正》,杭州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62頁。 [18]朱彝尊撰;林慶彰、蔣秋華、楊晉龍等主編:《經義考新校》第4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167頁。 [19]崔富章:《四庫提要補正》,杭州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34頁。 [20]屈萬里:《普林斯頓大學葛思德東方圖書館中文善本書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版,第10頁。 [21]屈萬里《普林斯頓大學葛思德東方圖書館中文善本書志》作“宋朝瑛”,誤。 [22]黃宗羲著,陳乃乾編:《黃梨洲文集》,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162頁。 [23]朱彝尊撰;林慶彰、蔣秋華、楊晉龍等主編:《經義考新校》第4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169頁。 [24]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6頁。 [25]朱彝尊撰;林慶彰、蔣秋華、楊晉龍等主編:《經義考新校》第4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171頁。 [26]藏進巧修、唐本心纂:《民國雒容縣志》,《中國方志叢書》第129號,成文出版社1967年版,第20-21頁。 [27]李都安、郭麗娟:《龍文光宦蜀行跡考》,《廣西地方志》2013年第5期,第54-58頁。 [28]朱彝尊撰;林慶彰、蔣秋華、楊晉龍等主編:《經義考新校》第4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171頁。 [29]朱彝尊撰;林慶彰、蔣秋華、楊晉龍等主編:《經義考新校》第4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172頁。 [30]吳之鋘修;周學曾、尤遜恭纂:《道光晉江縣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141頁。 [31]按:其著述,《乾隆福建通志》卷六八載有“《易史》《象解》《廣占》《續小學》《春秋總論》《泉山小志》《旦氣箴》《百夢草》《經史耨義》《筍堤集》。”李清馥《閩中理學淵源考》卷七六有《銓部林素菴先生孕昌學派》一篇,傳中云:“所著有《易史象解》《廣占》《續小學》《春秋易義》《泉山小志》《經史耨義》《旦氣箴》《語錄》《在茲會語》《筍堤集》,未梓者有《論語耨義》《尚書三禮》《三百篇藁前后》《戊巳自鏡錄》《雁山集》等書。”陳篤彬、蘇黎明《泉州古代著述》亦有著錄,計有:“《周易耨義》《易史象解》《悌經》《春秋易義》《易史廣占》《續小學》《經史耨義》《問問錄》《在茲堂會語》《三先生語錄》《筍堤集》《泉山小志》《春秋總論》《三禮約》《續尚書》《續三百篇》《論語耨義》《銓曹奏議》《雁山集》《且氣箴》《且氣語錄內外編》《百夢草》《蘭草》《戊巳自鏡錄》。”《泉州古代著述》所載之“且氣”當為“旦氣”之誤、“蘭草”為“繭草”之誤。另外,李秉乾編《福建文獻書目》還著錄其《大笑集》。 [32]吳之鋘修;周學曾、尤遜恭纂:《道光晉江縣志》,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804頁。 [33]朱彝尊撰;林慶彰、蔣秋華、楊晉龍等主編:《經義考新校》第4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172頁。 [34]紀昀:《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華書局1997年版,第99頁。 [35]陳廷敬:《午亭文編》,《清代詩文集匯編》第153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484-486頁。 [36]鄧之誠《清詩紀事初編》卷二亦載“張鏡心,字晦臣,號湛虛”,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43頁。 [37]張鏡心:《易經增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第22冊,齊魯書社1997年版,第88頁。 [38]張鏡心:《易經增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第22冊,齊魯書社1997年版,第89頁。 [39]湯開建:《明代澳門史論稿》第二一章《兩廣總督張鏡心<云隱堂文錄>與崇禎末年的中英、中葡沖突》,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696頁。(按:此書關于張鏡心之生平,即據湯斌《湯子遺書》本《前明兵部尚書湛虛張公墓志銘》) [40]張鏡心:《易經增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第22冊,齊魯書社1997年版,第88頁。(按:蔣擢修、樂玉聲等纂《康熙磁州志》卷十六《人物》有張鏡心傳,稱“字孝仲”,未載其生卒年。) [41]蔣擢修、樂玉聲等纂:《康熙磁州志》卷十六,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刻本。 [42]張鏡心:《易經增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第22冊,齊魯書社1997年版,第86頁。 [43]張鏡心:《易經增注》,《叢書集成初編》第430冊,商務印書館1935年版,第3頁。 [44]朱彝尊撰;林慶彰、蔣秋華、楊晉龍等主編:《經義考新校》第4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173頁。 [45]陶汝鼐:《榮木堂文集》卷八,《陶汝鼐集》,岳麓書社2008年版,第609頁。 [46]彭際盛等修,胡宗元等纂:《吉水縣志》,《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767號,成文出版社1989年版,1684頁。 [47]熊治祁編:《湖南人物年譜》第一冊,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99頁。 [48]陶汝鼐:《陶汝鼐集》,岳麓書社2008年版,第484頁。 [49]朱彝尊撰;林慶彰、蔣秋華、楊晉龍等主編:《經義考新校》第4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173頁。 [50]錢儀吉:《衎石齋記事稾》,《續修四庫全書》第1508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601頁。 [51]左茹慧:《吳焯繡<谷亭熏習錄·經部易類>(點校)》,張濤主編《周易文化研究》第6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361頁。 [52]胡玉縉:《續四庫提要三種》,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122頁。 [53]朱彝尊撰;林慶彰、蔣秋華、楊晉龍等主編:《經義考新校》第4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175頁。 [54]周超等修;邢秉誠、趙日昌等纂:《康熙汾陽縣志》,康熙六十年(1721)刻本。 [55]方家駒、慶文修;王文員纂:《光緒汾陽縣志》,清光緒十年(1884)刻本。 [56]鄧之誠:《清詩紀事初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722頁。 [57]按:缺頁,序文不全,作者不詳。 [58]朱彝尊撰;林慶彰、蔣秋華、楊晉龍等主編:《經義考新校》第4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175頁。 [59]黃宗羲著,陳乃乾編:《黃梨洲文集》,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138-140頁。 [60]陽海清主編:《中南西南地區省市圖書館館藏古籍稿本提要》,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3頁。 [61]朱彝尊撰;林慶彰、蔣秋華、楊晉龍等主編:《經義考新校》第4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175頁。 [62]孫靜庵著;趙一生標點:《明遺民錄》,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78頁。 [63]朱彝尊撰;林慶彰、蔣秋華、楊晉龍等主編:《經義考新校》第4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176頁。 [64]張廷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7077頁。 [65]黃宗羲:《思舊錄》,吳光主編《黃宗羲全集》第1冊,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359-360頁。 [66]黃仲琴:《嵩園文史論叢》,《黃仲琴全集》第2輯,漳州市圖書館2002年版,第143頁。 [67]朱彝尊撰;林慶彰、蔣秋華、楊晉龍等主編:《經義考新校》第4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177頁。 [68]張乃清:《上海鄉紳侯峒曾家族》,學林出版社2015年版,第205頁。 [69]朱彝尊撰;林慶彰、蔣秋華、楊晉龍等主編:《經義考新校》第4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178頁。 [70]張廷玉:《明史》,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6680頁。 [71]毛永柏修;李圖、劉燿椿纂:《咸豐青州府志》第2冊,《中國地方志集成》山東府縣志輯32,鳳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226-227頁。 [72]朱彝尊撰;林慶彰、蔣秋華、楊晉龍等主編:《經義考新校》第4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178頁。 [73]屈大均:《廣東新語》,歐初,王貴忱主編《屈大均全集》第四冊,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296頁。 [74]屈大均:《翁山詩外》,歐初,王貴忱主編《屈大均全集》第二冊,人民文學出版1996年版,第1294頁。 [75]寧調元:《太一叢話》,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1頁。 [76]朱彝尊撰;林慶彰、蔣秋華、楊晉龍等主編:《經義考新校》第4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181頁。 [77]左茹慧:《吳焯繡<谷亭熏習錄·經部易類>(點校)》,張濤主編《周易文化研究》第6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361頁。 [78]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61頁。 注:本文發表于《中華易學》第2卷(2018年),此據 注:本文發表于《中華易學》第2卷(2018年),此據作者原稿,引用請以該刊為準。感謝陳開林老師授權發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