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文教授是著名中醫內科學家,從醫50余載,2009年被評為首屆國醫大師。張老出身于中醫世家,15歲便已開始攻習中醫溫病學,對溫病學有深人細致的研究和獨特的臨床經驗,后又從事中醫腦病的醫療、教學、科研工作,其在腦病診療中,善用溫病理論、方藥擴大了溫病理論的臨床應用范圍和途徑,提高了腦病治療效果,茲簡述如下,供同道參考。 1清心開竅法治療中風昏迷 清心開竅法是中醫溫病治療神志異常的常用開竅法之一,具有清瀉心包邪熱,醒神利竅的作用,適用于溫病邪入心包所引起的神志異常宜候。葉大土《溫熱論》日:“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而關于心包病癥實質,草虛谷在 《醫門棒喝》中,認為”《內經》言:心為一身之大主而不受邪,受邪則神大而死。凡言邪之在心者,皆心包絡受之,蓋包絡為心臟之衣也。”而關于邪陷心包癥的臨床表現尺鞠通在《溫病條辨》中有:“邪人心包,舌寒肢厥,牛黃丸主之,紫雪丹亦主之”,“神昏,譫語者,清宮湯主之,牛黃九、紫雪丹、局力至 寶丹亦主之”,可見熱陷心包常見癥狀有神昏、言容、謝語、肢躍等,此時宜急以“三寶”清心開竅。 張學文教授在診治中風中觀察到,大量中風患者,尤其是重癥患者,雖非外感熱邪,內陷心包,但在肝陽上亢,化風生熱,痰熱內陷心包這一病機作用下,由現身熱燥擾,神昏不評等癥狀,與溫病邪熱內陷心包病機和臨床表現有諸多相似之處,故治療時可以互參,常用中藥安宮牛黃九等”三寶”口服,或以其靜脈醒腦靜、清開靈針靜滴,中兩湯劑中加黃連、冰片,郁金、丹參等清熱開之品,臨床證明該療法對于腦出血,大面積腦梗塞具有促醒,保護,加快體功能康復的作用,現已成為救治中風昏迷的常用力法之一。 2滋陰熄風法治療顫證 《溫病條辨·下焦篇》中指出:“熱邪深入下焦,脈沉數,舌干齒黑,手指但覺蠕動,急防痙厥,二甲復脈湯主之。”又指出:“神倦瘦瘋,脈氣虛弱,舌絳苔少,時時欲脫者,大定風珠主挖。”何秀山《重訂通俗傷寒論》說:“血虛生風者,非真風也,實因血不養筋,筋脈拘攣,伸縮不能自如,故手足摸瘋,類似風動,故名日內虛暗風,通稱肝風,濕熱病末期多見此癥者,以熱傷血液故也。”溫病后期熱入下焦,耗傷真陰,至肝木失養,虛風內動證候,臨床可見手足蠕動,甚則怕光,肢體強硬,此與肝腎陰虛,虛風內動所致的顫證,在病機和臨床表現上又有諸多相似之處,張學文教授在治療此證時常以三甲復脈湯或大定風珠加減。因顫證除肢體震額外,肢體僵硬、強直亦是主要癥狀,故張學文教授治療此類病癥處方常由三類藥物組成,一是酸甘養陰、滋補肝腎、滋陰熄風之品,如白芍、熟地黃、何首烏、山茱萸等,二是介類之重鎮潛陽之品,如珍 珠母、石決明、生龍骨、生牡斯等,三是平肝熄風止痙之品,如天麻、鉤藤、僵蠶等。在臨床運用中,對于初期處方調整變化較多思者張學文教授先以湯劑加減治療,待病情穩定,處方基本固定時,則以該方做成丸劑,服用方便,易于堅持。此方對于輕癥患者部分單用即可控制宜狀,重定患者可減少西藥 用量及毒副作用,增強臨床效果。 3化痰開竅法治療中風失語 化痰開竅法亦是溫病治療溫病竅閉神昏癥的常用方法之一,原為用芳香辟穢,化痰開竅之品,宜通竅閉,適用于濕熱郁蒸,釀生痰熱,蒙蔽清竅的證候,癥見神識昏蒙,時清時寐,時有譫語等。張學文敬授在治療中風時,發現除急性期伴有神志障礙外,患者神志清醒后,尚遺有神呆,反應遲鈍,言語艱澀不利,舌淡暗、苔白膩等癥,與中醫痰阻機竅在病機、臨床表現上有諸多相似,故治療時或以化痰開竅法為主或在辨證基礎上酌加化痰開竅之品。若辨證屬痰熱為主,可靜滴醒腦靜、清開靈針等;若屬痰濕為患,則靜脈滴注燈盞花 素針,中藥湯劑或以黃連溫膽湯或以滌痰湯加減,或在辨證的基礎上的加菖蒲、郁金之類開竅之品,臨床證明可顯若促進患者語言的恢復。 4滋補肝腎、化痰遙瘀法治療癡果 溫病后期,溫邪深人下焦,耗傷肝腎之陰,另外病久不解,余熱挾痰,痰留絡脈、阻閉機竅尚可出現神志呆鈍,默默不語,甚則癡呆。薛生白《濕熱病箱》34條日:“濕熱證,七八日.…….與飲食亦不卻,默默不語……此邪人厥陰,主客渾受。宜仿吳又可三甲散”并自注認為系“心主阻遏,靈氣不通”所致。主客渾受概指久病體虛,脈絡凝瘀,清竅失聰。此與中醫呆病之髓海不足,腦失所養,痰瘀阻竅,神識失聰之病機有相似之處,且臨床表現除不伴邪熱征象外,其他亦有諸多相似,故張學文教極遇此證常以治療溫病熱人下焦耗傷真陰之 滋補肝腎法與余邪未清痰瘀滯絡之化痰祛瘀法相合,擬益腎開竅湯治療,方由山茱黃、熟地黃、當歸、川芎、丹參、石真蒲、郁金、焦楂、天麻、枸杞子、菟絲子等藥物組成,該臨床使用證明,該方不論對血管性癡呆,還是老年性癡呆,中醫辨證屬肝腎虛損,挾瘀阻竅者,臨床加減化裁使用均具有較好的臨床 療效。 5結語 腦病為臨床的多發病,難治病.國醫大師張學文教授以其從醫五十余年的臨床經驗與對中醫溫病學的長期精研,從中得出了大量運用溫病學理論治療腦病的經驗。張學文教授認為溫病學雖為治療外感病所創理論,但其中的方藥仍可 通過辨證用于腦病的治療,如張學文教授認為中風的發病關鍵是由于氣血逆亂,瘀阻腦絡所引起,中風急性期痰瘀交夾,盤踞腦竅而致神昏竅閉失語,此與溫邪逆傳心包所引起的癥狀相似,此時可運用醒神開竅之“三寶”和其衍化的中藥注射劑,可取得滿意的療效。從張老的經驗可以看出我們如果能將溫病理論用之得當,遣方用藥準確常常可以拓寬疑難重癥疾病辨治思路,從而提高中醫的臨床療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