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的“嘐浪頭”是什么意思? 粵語除了繼承許多古漢語,還吸收大量的外來語,同時(shí)也學(xué)習(xí)了許多其他方言為我所用。如“拋浪頭”一語是源自吳語的“摜郎頭”。 吹噓自己或嚇唬人,以顯示自己威風(fēng),出風(fēng)頭,虛張聲勢,以勢嚇人,粵語稱之為“拋浪頭”。如:甲與乙吵架吵到要打架,甲:“你想打交?來吖,你10只都無夠我打!”乙:“你拋浪頭指嘛,鬼怕你吖!”但是在某些語境中卻并非貶義。如,一個(gè)人碰到歹徒打劫,他“拋浪頭”,夸說自己武功如何了得,直至嚇退歹徒,這種必要的“拋浪頭”,是聰明、智慧的表現(xiàn),便值得贊揚(yáng)。 “拋浪頭”一詞又怎么來的?是源自'摜榔頭”。滬語方言中有一種說法叫“摜Iang頭”。它的意思是:虛張聲勢,自我炫耀,言過其實(shí)。“榔頭”其實(shí)就是比喻拳頭,“摜榔頭”就是甩動(dòng)拳頭以示自己是個(gè)強(qiáng)者。這個(gè)“Iang”字怎么寫呢?有的寫作“浪”,有的寫作“榔”。“摜”指摔,怒將起來拿出家伙,沒有持械行兇只是氣勢洶洶地把榔頭一摜,也就是“有姿勢冇實(shí)際”而已。 摜的本字是“閜”,讀“許下切”(《廣韻》),今音亦xia。越方言“閜”指虛聲恫嚇,“閜浪頭”進(jìn)入粵語,廣府人不識(shí)“閜”字,這個(gè)俚語傳人嶺南后,由于廣府人口語中不說“摜”,遂以“拋”代替,也不說“榔頭”(廣府人叫錘),生生改造成“拋浪頭”。 不過,“拋浪頭”只表音不表義。正確寫法應(yīng)該是:“嘐浪頭”,是指在言語或行為上虛張聲勢,想用氣勢壓人。說起“嘐浪頭”的起源,據(jù)說是源于廣州的一首童謠:“掟磚頭,斗大嚿,一掟掟到西門口,濺起浪花拋浪頭。” 如果是源于這首童謠,為什么不用“拋浪頭”而用這個(gè)“嘐浪頭”呢? 因?yàn)橛眠@個(gè)“嘐”字更加貼切粵語要表達(dá)的意思,根據(jù)《康熙字典》記載“嘐,披交切,音泡。言不實(shí)而夸,狂者之妄言也。” 由此可見,“拋浪頭”源于“摜榔頭”,正確寫法是:“嘐浪頭”。 (聶巨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