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9-05-23 文:欒晶來源:欒晶(ID:gh_752075cacea6)
你問過孩子了么,你就爸爸愛媽媽。 如果你問了孩子,答案大概多姿多彩。 你的孩子小,無法表達,你可以問問自己呀,當年你做孩子的時候,最期望得到的愛是什么樣? 一個心智正常的孩子,大概不會正義凜然:我只要爸爸好好愛媽媽,我就滿足了。騙鬼呢孩子。
以及大量反面例子:夫妻倆你儂我儂,恩愛無雙。生下孩子扔給爺爺奶奶,從此二人世界去了,對孩子不管不問。 夫妻倆好歹也是養著孩子的,但只顧著自己恩愛,將孩子作為第三者排除在二人關系之外。孩子反倒作為夫妻關系的入侵者被二人同時孤立。 說好的最好的愛呢,騙子。 這句話大概是從一個心理學觀點引申來:夫妻關系,要作為家庭關系的第一位,這個家庭才穩定。 這個觀點非常功利,它是從家庭的功能角度出發——對維持一個家庭的穩定性來說,的確需要將夫妻關系放在第一位。 從人性的角度出發,它忽略、以及否定了更多個體的需求:有這樣的人,他就是需要親子關系大過親密關系。
對于這樣的個體來說,你如何去要求他將夫妻關系放在家庭關系的第一位?并且告訴他,如果你不放在第一位,就不是給孩子最好的愛? 假設一個家庭中夫妻二人,都接受夫妻關系需要在第一位。那他們需要去做的,就是維護他們的關系。 反過來回味“對孩子最好的愛是爸爸愛媽媽”。 夫妻關系維護的責任全然甩鍋給丈夫,這個丈夫連帶著“能不能給孩子最好的愛”一起背了鍋。 整個家庭中,給孩子最好的愛的責任,嘩一下全倒給了這男的。其余人都瞪著眼睛瞅:你給吧,你倒是給啊。 能力不夠的丈夫感覺自己沒被養好,豈不是要回去找他爹:我不管,對孩子最好的愛就是爺爺愛奶奶。爺爺無奈:不行啊孩子,我找不著你太爺爺了。 造孽啊。 這句話超沒有邊界感。
兩個人之間的關系,只和這兩個人有關,他們只需要對彼此負責——歸責更細的話,我們只需要替自己負責。 搞不好夫妻關系的人,親子關系就被判了死刑,這太可怕了,我們沒有必要這么難為自己。 我很喜歡的一個老師,她老公評價她作為母親不合格。 她是這么反駁的——有資格對我說出這句話的,只有我的孩子。 我覺得酷斃了。 反之,有權對你們夫妻關系評頭論足的,只有你們兩個人。 孩子有權嗎?有權希望自己人格完善,而要求你們夫妻把關系搞好嗎? NO。 他有權的,是控訴你們不是好的父母,而不是你們到底是什么樣的夫妻。 真正對孩子的成長有利的,是父母以成熟的方式彼此相愛。 成熟的愛,意味著雙方人格完善,關系中融合的部分很和諧,彼此獨立的部分不恐慌。 能允許兩個人融合,也能允許彼此去發展別的關系——親子關系。 孩子4、5歲之前,對父母關系是沒有太大感覺的。他只是依附在母親身上,眼里只有母親。這個時候母親是什么樣的人,對孩子的影響關鍵。 正是在四五歲時,孩子才真正意識到父母之間關系的存在。在這個時候父母關系融洽,會讓孩子成功完成對同性父母的認同,從而參與到人際關系的競爭中。最終借助父母關系,成功踏入社會化歷程。 這是父母的關系,對孩子來說最為深遠的意義。
當然不是。
因不再相愛而反目為仇,的確會給孩子帶來傷害。但那并不是因不相愛而起——而是父母人格成熟度不夠,以及,關系界限不清。 或者,他們能接納他們的關系是以不融洽的方式存在的——是誰規定,親密關系只有一種形式? 不融洽,就是不相愛嗎? 有些老夫老妻,嘿嘿,整天吵架,壞得很。背地里其實兩個人一拍即合。這是他們關系的一種。 這并不妨礙人家夫妻之間的情趣,甚至那是樂趣所在。 你做孩子的,管得著嗎。 與其為孩子創造一個大同的環境,不如養育這孩子的每一個人,都管理好自己的人格。 讓這孩子與每個人的關系,都既獨立又舒適,每一個人不管彼此之間如何,都盡力給了這孩子自己能給予的愛。 最好的愛,是充滿心智化的。 作者簡介:欒晶,和你一起,用心理學看世界。微信公眾號:欒晶(ID:gh_752075cacea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