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是老年人群最常見的慢性病之一。半數以上的老年人患有高血壓,而在≥80歲的高齡人群中,高血壓的患病率接近90%,是罹患腦卒中、心肌梗死乃至造成心血管死亡的首要危險因素。隨著人口老齡化和預期壽命增長,老年高血壓患者將越來越多。隨著醫療水平提高和醫療政策改革推進,加之老年患者對疾病管理有更高的積極性和更多的時間與精力,我國老年高血壓的控制率有了顯著提升(2002年僅為7.6%,而2012~2015年的調查結果為18.2%),但這一水平距離“健康老齡化”的要求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老年高血壓的七個目標 《老年高血壓的診斷與治療中國專家共識(2017版)》指出,保護靶器官,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腦血管事件和死亡風險是老年高血壓治療的主要目標,因此老年人群的降壓治療目標因群體不同而異。 (1)年齡≥60歲老年人推薦血壓控制目標<150/90mmHg,若能耐受可降低至<140/90mmHg。 (2)對于收縮壓140~149mmHg的老年患者,可考慮使用降壓藥物治療,在治療過程中需監測血壓變化以及有無心、腦、腎灌注不足的臨床表現。 (3)對于高血壓合并心、腦、腎等靶器官損害的老年患者,建議采取個體化、分級達標的治療策略:首先將血壓降至<150/90mmHg,耐受良好者可降至<140/90mmHg。 (4)對于年齡<80歲且一般狀況好、能耐受降壓的老年患者,可降至130/80mmHg。 (5)年齡≥80歲的患者,建議血壓降至<150/90mmHg,若能耐受降壓治療,可降至<140/90mmHg。 (6)對于有癥狀的頸動脈狹窄患者,降壓治療應慎重,不應過快過度降壓,如能耐受,血壓可降至<140/90mmHg。 (7)對于伴有缺血性心臟病的老年高血壓患者,在強調收縮壓達標的同時應關注舒張壓,舒張壓<60mmHg時應在密切監測下逐步達到收縮壓目標。 老年高血壓的六大特點 收縮壓升高明顯/脈壓增大 老年高血壓患者中有超過半數的人是單純收縮期高血壓。這一變化是因為隨年齡增長,機體會出現一系列生理變化,如大動脈彈性下降,動脈僵硬度增加,壓力感受器反射敏感性下降,腎臟維持離子平衡能力下降等,從而使得容量負荷增多,血管外周阻力增加,進而出現收縮壓升高和脈壓增大。 容易合并瓣膜病 隨年齡增長,鈣化性瓣膜病發生率增高,如主動脈瓣狹窄,嚴重者不能過度降壓,以免影響重要器官的血供;當收縮壓明顯升高且舒張壓<50mmHg(即脈壓過大)時,還可能出現主動脈瓣關閉不全。 血壓波動性增加 由于老年人的血壓調節能力下降,所以血壓容易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如體位、進餐、情緒、季節或溫度等,從而出現體位性低血壓、餐后低血壓和血壓晝夜節律異常等問題 合并健康問題多 老年高血壓患者(尤其是高齡患者)常常伴有多種危險因素及其相關疾病,如糖尿病、高脂血癥、冠心病、腎功能不全、腦血管病等,這為降壓治療增添了很多顧忌。 血壓監測難度大 老年高血壓患者如存在嚴重的動脈硬化,可出現袖帶加壓時難以壓縮肱動脈,測得的血壓值高于實際血壓值,這被稱為假性高血壓。這種情況的發生率會隨年齡增長而增高。當收縮壓異常升高卻又不存在相關靶器官損害,或是藥物降壓治療后很容易出現低血壓癥狀時,需及時排除假性高血壓可能,避免過度降壓治療。 降壓潛在風險高 對于老年高血壓患者來說,降壓治療是把雙刃劍,一方面可以保護靶器官,另一方面又可能引起跌倒、衰弱等問題。 老年高血壓做好五件事 血壓測量 鑒于老年患者具有血壓波動大、夜間高血壓、清晨高血壓和體位性低血壓等特點,除了鼓勵開展家庭自測血壓(尤其要注意監測臨睡前、清晨時間段和服藥前的血壓)和動態血壓監測,還建議定期(如每年)進行雙上肢及四肢血壓和不同體位(立、臥位)的血壓測量。 衰弱評估 衰弱發生率隨年齡增長而顯著升高,成為影響高齡老人降壓治療獲益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高齡患者,尤其是近1年內非刻意節食情況下體重減輕超過5%或有跌倒風險者,在制訂降壓方案時需要進行衰弱評估。大家可以通過下面這個簡單的自評來判斷自己是否屬于衰弱一族。 1)過去4周內大部分時間或者所有時間均感到疲乏;2)在不用任何輔助工具以及不用他人幫助的情況下,中途不休息爬1層樓梯有困難;3)在不用任何輔助工具以及不用他人幫助的情況下,走完100米較困難;4)醫生曾經告訴你存在≥5種如下疾病:高血壓、糖尿病、急性心臟疾病發作、卒中、惡性腫瘤(微小皮膚癌除外)、充血性心力衰竭、哮喘、關節炎、慢性肺病、腎臟疾病、心絞痛等;5)1年或更短時間內出現體重下降≥5%。如具備上述5條中≥3條則屬于衰弱;<3條為衰弱前期;0條為無衰弱。 注意保暖 血壓往往隨著季節的變化而變化。由于老年人對寒冷的適應能力和對血壓的調控能力差,常出現季節性血壓波動。老年高血壓患者應注意保持室內合適的溫度(包括夏季不要過度使用空調)并經常通風換氣,氣溫突然降低或大風時減少外出(不僅是秋冬季,像今年春季和初夏氣溫經常出現較大波動,同樣要注意)并適量增添衣物,從而避免血壓出現大幅波動。 就近就醫 隨著分級診療政策的實施,糖尿病、高血壓等慢病管理開始下沉到社區,建議活動能力較好的老年患者應定期到附近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復診和接受健康教育,如選擇定期去離家較遠的三甲醫院復診,不僅耗時耗力,還不利于血壓的控制(如堵車等原因引起情緒波動,氣溫較高或較低,勞累)。 尋求幫助 退休后社會角色的改變很容易引起不良情緒,加之空巢、功能衰退、活動受限、情感孤獨等問題,如缺少人文關懷,血壓管理將難以達到理想效果。我們除了呼吁子女多給老人一些關心,還呼吁居委會、基層醫療機構能定期訪問,提供支持。老年患者自己也需要主動尋求幫助,并多參加社交活動。 老年高血壓用藥四原則 基于老年高血壓的上述特殊性,在選擇和使用降壓藥物時,我們應遵循以下四個原則。 方案個體化 因為血壓管理和血糖管理一樣是場持久戰,所以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耐受性、個人意愿和經濟承受能力,選擇適合患者的降壓藥物。 藥物選長效 盡可能選擇每日一次、降壓作用可以持續24小時的長效降壓藥,這有助于控制夜間和清晨血壓,實現全天血壓的平穩達標。 用量要滴定 初始治療時最好選擇較小的有效治療劑量,然后根據需要,逐步增加劑量,直至滴定到合適的用量。 種類應漸進 盡管大多數老年患者(尤其是合并糖尿病時)都需要聯合用藥來控制血壓達標,但不推薦衰弱老年人和≥80歲的高齡老人一開始就采用聯合治療,當單藥療效不滿意時,也要先采用兩種或多種降壓藥低劑量聯合,還可以選擇復方制劑來提高治療依從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