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久了,小腿酸脹、發麻;晚上睡覺總覺得腿累,放哪都不舒服;天氣不冷,也常常抽筋…… 遇到這些情況,很多人會以為是太累了,休息一下就好。事實上,還可能是靜脈曲張找上門了。 下肢靜脈曲張也叫“蚯蚓腿”,早期靜脈曲張的癥狀都不太明顯,最多覺得腿不舒服、發脹,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病會越來越嚴重,并會伴隨著越來越多的并發癥,甚至對生命造成威脅。 那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靜脈曲張?我們又該如何預防呢? 靜脈曲張為何找上門? 靜脈曲張的發病機制分為內因和外因: 腿部的靜脈中有很多“靜脈瓣”,像是很多單向閥門,幫助靜脈血液回流到心臟,防止血液倒流。 但這些靜脈瓣會因為一些原因受損,瓣膜關閉不嚴,造成血液倒流,從而導致下肢靜脈血液瘀滯,形成靜脈曲張。 因此,若是因遺傳,先天性靜脈壁薄弱,靜脈瓣發育有問題,靜脈曲張就易找上門;另外,隨著年紀的增長,靜脈也會隨之出現異常擴張,導致靜脈曲張。 ① 長期站立:人站久了就會使靜脈擴張,瓣膜無法合上,血液難以回流,就易形成靜脈曲張。 ② 久坐:會導致盆腔充血,給下肢帶來更大的壓力。 蹺二郎腿、盤腿等坐姿也非常容易壓迫到腘窩處的靜脈,影響血液回流。經常保持這些坐姿的人,也要小心患上靜脈曲張。 ③ 慢性咳嗽和便秘:此類癥狀的人會無形之間增加腹腔的壓力,也會影響下肢靜脈回流。 ④ 肥胖、妊娠期:這雖不是直接原因,但過重的力量壓在腿上可能會造成腿部靜脈回流不暢,使靜脈擴張加重。 靜脈曲張的發展歷程 在醫學上,靜脈曲張被人為地分成了0~6期7個階段。 0期——這是靜脈曲張癥狀最輕,也易被忽視階段。一般表現為腿酸脹、無力、腿腫、易抽筋。 1期——血管擴張期,這個階段的靜脈曲張通常表現為下肢毛細血管擴張、網狀靜脈曲張、蜘蛛網狀靜脈曲張。 2期——這個階段的靜脈曲張表現為皮下淺靜脈持續性擴張,下肢出現“蚯蚓狀”彎曲的血管,并且通過肉眼即可看見。 這個階段的靜脈曲張患者,可以不進行手術治療,但一定要改正久站久坐、蹺二郎腿等不良習慣,以減緩病情發展速度。 3期——這一時期會開始出現并發癥,伴隨著局部皮膚瘙癢的癥狀出現。 4期——腿上皮膚開始出現濕疹、色素沉著等癥狀。 5期——腿傷皮膚出現潰瘍,如果保健得當,潰瘍可以愈合。 6期——這個階段的潰瘍無法愈合,常常流膿淌水。 醫生提醒:靜脈曲張一旦判斷有可能發展,可以考慮早期微創手術,不但痛苦少、恢復快,復發率也??;但若病情發展到3期以后,手術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靜脈曲張的可怕后果 靜脈曲張是個緩慢積累的過程,一般不會自愈。發病初期,患者往往不痛不癢,或者僅感覺腿部酸脹、無力、發沉、易抽筋等,很難引起重視。 等到血管發青、凸顯,甚至有鼓包時,可能引發較嚴重的并發癥,如長期潰瘍、靜脈血栓等。 如果出現以下癥狀,很可能是靜脈血栓盯上你了。
更可怕的是,靜脈曲張可能導致猝死。 這是因為靜脈曲張是發生在淺靜脈的病變,而在腿的深處也有深靜脈。血液正是通過淺靜脈匯入深靜脈,然后流回心臟。 如果靜脈曲張長期沒有得到控制,靜脈血液會在下肢深靜脈血管內凝結,形成深靜脈血栓。 如果猛然運動,血栓就可能脫落,順著靜脈流至心臟,再從心臟流入肺動脈,造成肺栓塞。 肺動脈一旦堵塞,會出現兩個致命結果:
如何預防靜脈曲張? 除了要避免久站久坐、肥胖等導致靜脈曲張的誘因,我們還能如何遠離靜脈曲張呢? 休息時,可適當抬高下肢,借助重力作用,幫助血液回流。 小腿肌肉是一個輔助血泵,被譽為人體的“第二心臟”,每收縮一次,可以泵回30-40ml血液,幫助靜脈把血液輸回心臟,可緩解小腿靜脈壓力。當小腿長期缺乏運動,這個功能便會大大減退,主動或被動屈曲踝關節的活動,如騎腳踏車、步行和游泳等都有助強化小腿肌肉。 彈力襪又稱階梯型壓力梯度襪,足踝部壓力最高,越向上壓力越低,通過壓力差促進血液回流,減輕下肢靜脈壓力,緩解靜脈曲張癥狀。 彈力襪分預防型及治療型。以預防為目的的人或者輕度患者,可選用預防型(壓力較低);中重度患者建議選用治療型,即足踝部壓力為20~30毫米汞柱。建議在醫生指導下購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