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專家:劉少偉,華東理工大學食品藥品監管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食品科學博士,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博士后
江南民間素有“立夏嘗三鮮”的說法,其中“地三鮮”一般指的是蠶豆、莧菜、黃瓜。






2
“蠶豆病”有哪些癥狀?
“蠶豆病”的發生,有些是因為食用了蠶豆或者蠶豆制品,而有些甚至只是無意間吸入路邊蠶豆花的花粉。
“蠶豆病”發病急驟、病情輕重并不相同,一般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痛、發熱、貧血以及醬油色尿,一旦發病應及時就醫診治。

大多患兒在進食新鮮蠶豆后1-2 天內發生溶血,因吸入花粉而發病者,癥狀會在數分鐘內出現。
病情輕者,經過 1-2 天或1周左右,癥狀會逐漸減輕而痊愈;病情危重者可出現神志不清、抽搐、昏迷、少尿,最后無尿而死亡。
幼兒發病率明顯高于成年人,5歲以下兒童占大多數,也會因母親進食蠶豆,通過哺乳使嬰兒發病;同時男性多于女性。
3
“蠶豆病”就是G-6-PD缺乏癥嗎?
“蠶豆病”只是對“G-6-PD缺乏癥”的簡稱,與真正意義的G-6-PD缺乏癥仍有區別。
G-6-PD缺乏癥是“蠶豆病”發生的遺傳基礎,只有擁有這種遺傳背景的人,才會患上“蠶豆病”。

準確地說,“蠶豆病”是G-6-PD缺乏者在食用蠶豆或者蠶豆制品之后發生的急性溶血性貧血。
而G-6-PD缺乏癥患者除了吃蠶豆,也會因為攝入其他的氧化物質,患上其他溶血疾病。
如因攝入磺胺類、呋喃唑酮、抗瘧藥等氧化性藥物而患藥物溶血。
4
“蠶豆病”“重男輕女”?
“蠶豆病”其實是基因決定的,而且往往表現出“重男輕女”的現象。
這是因為“蠶豆病”具有遺傳傾向,導致“蠶豆病”的基因在決定性別的X染色體上。

如果只有母親是“蠶豆病”患者,那么生下來的男孩子就很有可能患病。而一位小女孩患病則要求父母都是“蠶豆病”患者。
因此,男孩子發病率高于女孩子。
5
“蠶豆病”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蠶豆病”是一種遺傳疾病,目前并無治愈措施,在平時生活中也只能注重預防。
“蠶豆病”患者不能吃蠶豆及蠶豆制品,也要遠離蠶豆花,同時也要避免服用氧化類藥物。

由于“蠶豆病”具有遺傳傾向,做到及時診斷也十分重要。
現在G-6-PD缺乏癥已成為新生兒篩查的項目之一,尤其是家族中已出現病例,必須引起重視,新生兒更應盡早做篩查。
3歲以內的孩子,初次吃新鮮蠶豆一定要慎重,家長要注意觀察孩子食用后的反應,如有不適盡快送醫院治療。 
延伸閱讀:蠶豆病究竟是什么呢?
很多人偶然會在報紙雜志報刊上看到“蠶豆病”這種疾病,但是卻對它不是很了解,甚至有的人根本不知道這是一種什么樣的病癥。接下來,我們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什么叫蠶豆病,以及蠶豆病的用藥禁忌。
蠶豆病究竟是什么呢?
蠶豆病一般表現在人們食用了蠶豆以后身體內部引起的溶血性貧血,但是體內溶血的機制的原因暫時還不清楚,并且不是每次或者每年食用蠶豆都會出現溶血性貧血的癥狀,也就是說并不是每年都會有蠶豆病發病來困擾大家的生活。蠶豆病發病者在少數,并不會占比很大,所以一般無需擔心。 蠶豆病在我國的西南部、華南部、華東部以及華北部都有病例發現,并且其中以廣東、四川、廣西、湖南和江西的發病率最高。按年齡大小來劃分的話,兒童患蠶豆病的發病率要遠高于成年人,這種病3歲以下患者占70%,并且患者中男性占90%,成人患者比較少見,但也有少數病例到了中年或老年時才首次發病。
蠶豆病是因為常發生于初夏蠶豆成熟季節,并且絕大多數病例是由于進食新鮮蠶豆而發病所以得名,但是它會因為南北氣候不同而導致發病日期有些許差異,至于癥狀等方面則大致一樣。
蠶豆病既然因為蠶豆而得名,那就意味著,患者不幸患上此病以后,就不能再為所欲為地進食蠶豆等食品了,并且要注意不要食用蠶豆加工品,要避免在蠶豆開花結果或者豐收的季節去蠶豆種植處,這樣才能有效避免蠶豆病的侵襲,也比較安全保險一些。再有,患者除了蠶豆和蠶豆加工品不能食用以外,還要注意不要大量進食薄荷、花生、苦瓜以及黃豆等其他豆類或者豆類制品,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杜絕蠶豆病的困擾。
蠶豆病的用藥方面的禁忌
蠶豆病用藥的時候應該遵循醫生的囑咐,不要用抗瘧的藥物和氧化性藥物等,因為這些藥物都可能輕易引起溶血癥狀出現,對患有蠶豆病的患者來說,無疑是不太健康的。所以,大家在用藥的時候一定要多加小心,不要犯常識性錯誤,不然對自己的健康極為不利。 大家為了自己的健康,就要克制住口腹之欲,不要在生病期間食用蠶豆以及上述的其他食物,對用藥也要再三斟酌。
煴煴灸 優點:懸灸微煙、滲透性強、易操作、隨時隨地灸、多穴位同時灸 燃燒時間:30分鐘左右 方便指數:★★★★★ 效果指數:★★★★★ 推薦指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