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松河--2011年8月14日星期日 ![]() 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為了紀(jì)念這個偉大的歷史事件,講師團給我下達(dá)了一項任務(wù),讓我講一個專題,談?wù)勑梁ジ锩膫ゴ髿v史意義,時間不必太長,要求貼近歷史,貼近實際,最好有點新意,如能制作成PPT課件,圖文并茂,引起聽眾共鳴,那就再好不過了。我立刻想到了莫愁湖的粵軍墓。因為我家就住在莫愁湖附近,我退休后幾乎天天都要到湖邊散步,對莫愁女和粵軍墓的來龍去脈正在進行宏觀和微觀的研究。于公于私都有利的事情,何樂而不為?于是,我欣然接受了講課的任務(wù)。 粵軍墓坐落在風(fēng)景秀麗的莫愁湖南岸,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歷史遺跡,也是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武昌起義勝利后,清廷當(dāng)即起用袁世凱對新生的共和政權(quán)進行猖狂反撲。繼漢口、漢陽失守后,武昌危在旦夕。富有革命傳統(tǒng)的廣東革命派立即組建了以姚雨平為總司令的廣東北伐軍,誓師北伐。北伐軍取道上海,加入了江、浙聯(lián)軍,迅速投入了光復(fù)南京的戰(zhàn)斗,經(jīng)過浴血奮戰(zhàn),民軍趕走了兩江總督張勛的辮子軍,為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并定都南京立下了汗馬功勞。 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與清廷勢不兩立。張勛奉清廷之命瘋狂反撲,沿津浦線大舉南下,妄圖奪回南京,形勢“岌岌”。孫中山即命姚雨平率粵軍將士揮戈北上,迎頭痛擊清軍。粵軍將士英勇善戰(zhàn),首捷固鎮(zhèn),再捷宿縣,直搗張勛巢穴徐州,以少勝多,三戰(zhàn)三捷,逼使清軍敗逃。民國出師首戰(zhàn)勝利,保衛(wèi)了新生的革命政權(quán),大大振奮了國民革命的氣勢,清帝見大勢已去,只好惶然退位,袁世凱懾于革命洶涌的浪潮,也不得不口稱擁護共和以竊國,從而結(jié)束了中國兩千年的封建專制制度。 同年3月,凱旋歸來的粵軍,為紀(jì)念在北伐中犧牲的將士,在總司令姚雨平的倡議下,將61位陣亡將士遺骸運回南京,以一人一墓沿莫愁湖南岸安葬,每座墳前各立一碑,上刻“建國陣亡烈士某某之墓”字樣,其中六位姓名不詳,作無名烈士禮葬。孫中山先生手書的“建國成仁”墓碑樹立在墓群前方,黃興撰寫的“粵軍殉難義士之碑”和姚雨平撰寫的《祭文》則分立在主碑兩側(cè)。三道碑給予粵軍烈士至高無上的評價。同時,在烈士墓群旁邊,還栽種了一排象征取義成仁、血花光榮的石榴樹。 軍閥混戰(zhàn)時期、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時期和日偽狼狽為奸時期,粵軍墓園均處于無人管理狀態(tài),任鐵蹄踐踏,碑殘墓廢,蔓草叢荊,后淪為鄉(xiāng)人飼鴨之場。 抗戰(zhàn)勝利后,國民黨政府“還都”南京。1947年召開首屆“國大”期間,代表們“追思創(chuàng)造民國之不易”,到莫愁湖公祭粵軍陣亡將士,倡議為建國成仁烈士們重新修墓,并公推前粵軍總司令姚雨平先生董其事,決定把61名烈士忠骨連同北伐出發(fā)前因制造炸彈而犧牲的華僑炸彈營營長周達(dá)的遺骨一起合葬于一冢。整個工程1948年完成。 這便是莫愁湖粵軍陣亡將士合葬墓的由來。根據(jù)這個梗概,我不斷收集相關(guān)資料和照片,還適時拍攝下粵軍墓周圍環(huán)境新變化,制成了PPT課件,挖掘到不少細(xì)節(jié),我準(zhǔn)備寫成系列文章和詩詞聯(lián)作品,以饗讀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