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東路安撫使
歷史愛好者,宋明清制度與文化愛好者1小時前 四川省是我國二十三個省之一,這個名字是怎么來的呢? 今天四川省行政區劃 有幾種出于不同立場和領域的解釋: 一、河流說 川字本身有河流的解釋,比如名山大川、川流不息、海納百川等等,在漢語環境里,往往山川就是山河的意思,因此坊間有一種比較令人信服的“四川”說,即指的四川境內的四條大的江河,一般比較流行的是金沙江、雅礱江、岷江、嘉陵江這四條大河合為“四川”的說法,這是人們出于對大好河山的一種美好的“猜測”,也是對于這個平原、川峽俱備的地區的一種特殊的定義,這么解釋也無可非議。 二、方向說 近現代歷史給與我國行政區劃設置有一定的影響,比如抗戰時期,華北八路軍的晉西北、晉東南抗日根據地,華東的蘇中抗日根據地,蘇南新四軍指揮部等等,這樣戰爭年代以一省按照方向劃分行政意義上的區域也延續到了和平建國時期,四川省被劃分為川東、川南、川西、川北四個部分,是不是也是四“川”?但和河流說一樣,只是出于一定的立場的解釋,換句話說,如果只分東西,或者只分南北,那是不是只能叫兩川了?當然方向說也是無可非議的,這是今天“四川”的另類解釋。 那么,事實上“四川”之名來源于何處呢? 三、行政區劃史 元朝設置“四川等處行中書省”是“四川”作為行省名第一次出現,那元朝的“四川”之名來源何處? 元朝行政區劃 “四川”之名可以分為“川”和“四”兩部分來解釋: 1.“川”的含義: 前文說到,河流是“川”的一種解釋,但今天四川境內河流眾多,而且古人沒有上帝視角,對于地理方位和山川分布沒有今天這么直觀準確,地圖這個工具在古代可以稱為“絕密文件”,比如三國時“張松獻圖”助劉備奪西川,南宋時段興智獻圖助兀良合臺進軍廣西云南。因此“四川”的“川”解釋為河流實際上很難站住腳。 “四川”的川最早出現在行政區劃里,是在唐朝。 公元627年(唐太宗貞觀元年),唐朝分全國為十道,其中原益州和涼州分別置劍南道和山南道。之后,公元757年(至德二年)又分劍南道為劍南東川節度使和劍南西川節度使,治所分別在益州和梓州,并一直延續到唐末,此兩個節度使簡稱“東川”、“西川”,這里的“川”不是河流,而是“川”的另一種解釋——平原,正是“平川廣野”的意思,比如一馬平川、八百里秦川指的就是平地、平原的意思。這里的“東川”、“西川”可以理解為成都平原東邊、西邊。 唐朝中前期行政區劃 唐朝后期藩鎮 說到這里,“東川”、“西川”也只有兩川,跟“四川”有什么關系? 2.“四”的解釋: 經過唐末和五代十國的混亂,公元960年趙匡胤建立宋朝,延續唐制,在全國設“道轉運使”,以總財富,即“道”。 公元965年(宋太祖乾德三年),北宋平蜀。隨后全國改“道”為“路”。隨之設立以成都府為治所的“西川路”,這是成都平原地區的第一個“路”。 宋朝改“道”為“路”之初,西部的“西川路”和“峽路” 公元973年(宋太祖開寶六年),分“西川路”東部為“峽路”,治所為“夔州”(今奉節),大致區域約為四川盆地東部到重慶一帶,“峽”即三峽的峽,兩路合稱“川峽兩路”。 公元1001(宋真宗咸平四年)對“川峽兩路”做了進一步調整: 分“西川路”為“益州路”(治所益州,今成都)和“利州路”(治所利州,今廣元); 分“峽路”為“梓州路”(治所梓州,今三臺)和“夔州路”(治所夔州,今奉節)。 北宋的“川峽四路” 各路皆以治所為名,至此,西川地區已成了“四路”格局,并稱“川峽四路”,簡稱“四川”,北宋同時在“川峽四路”設置了更高一級類似“總督”的官職——“四川制置使”。 這就是“四川”之名的由來。 關于之后四川的行政區劃沿革: 靖康之變后,建炎南渡,《紹興和議》規定宋金西部以大散關為界,南宋又分“利州路”為“利州東路”、“利州西路”,“梓州路”在北宋因梓州升為潼川府而改名“潼川府路”,“益州路”改“成都府路”。 南宋的“四川五路”,后來利州兩路、成都府路在蒙宋戰爭中逐步丟失 四川實際上形成了“五路”,但基本格局已經形成,制置使依然稱“四川制置使”。 元朝在該地區建立“四川等處行中書省”。 明朝延續元朝建“四川等處行中書省”,后改“四川等處承宣布政使司”。 清朝繼續設置“四川省”,并將四川的范圍擴大到康巴地區,實際上已經遠遠超出了原來“川峽四路”的范圍。 1996年,重慶直轄,四川失去了“川峽四路”之一的“夔州路”,是不是應該改名“三川”?當然,這是玩笑話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