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題 根據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寫作。(60分) “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我們讀《詩經》,聽到了先民的吟唱;我們讀《紅樓夢》,感受到了曹雪芹的嘆息;我們讀《月亮與六便士》,開始思考人生不一樣的選擇……我們雙腳能夠丈量的土地有限,閱讀卻能帶領我們去往無盡的遠方。 在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中,哪一部曾經震撼你的心靈,或給你以啟迪,或給你的精神成長帶來積極的影響?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感悟或認識。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命題說明: 命題方向 學會學習:勤于反思 健康生活:健全人格、自我管理 人文底蘊:人文積淀、人文關懷、審美情趣 科學精神: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勇于探究 審題 限制性 1.材料的關鍵句是“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這句話既是第一段的總領句,也是整個材料的核心句,這就限定了考生的寫作對象:一個人的“閱讀”與“精神發育”的關系。材料第一段的尾句“我們雙腳能夠丈量的土地有限,閱讀卻能帶領我們去往無盡的遠方”,點明了讀萬卷書比行萬里路更有優勢,暗中將“閱讀與精神發育”的關系限定在積極的一面,即閱讀對一個人精神發育的積極作用。這兩處限定了考生立意的三個定位:關鍵詞定位、關系定位和價值取向定位。有悖于這三個定位即為跑題。 2.材料第二段,寫作引導語中有:“在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中,哪一部曾經震撼你的心靈,或給你以啟迪,或給你的精神成長帶來積極的影響?”明確要求考生選擇一部文學作品,寫出這部文學作品對自己的積極影響,不要在一篇文章中寫多部作品。也不可寫“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之類的消極的影響——年青人讀了《水滸》,容易打架斗毆,尋釁滋事;老年人讀了《三國》后謀略更深,更有手腕。 3.“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感悟或認識”,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思辨性,最好能寫出自己獨特的體驗或深刻的見解,雖然也能寫記敘文,但命題要求還是暗中將文體指向了議論文。 開放性 1.在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中選擇一部作品,選材極具開放性,給考生提供了極大的寫作自由。十多年的求學生活,每個考生都讀過一定數量的文學作品。試題讓每一個考生都有話可說,有內容可寫,最大限度地體現了命題的公平性。 2.“在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中,哪一部曾經震撼你的心靈,或給你以啟迪,或給你的精神成長帶來積極的影響?”強調的是文學作品對讀者精神成長帶來的積極影響,可以是生命之真、人性之善、生活之美,也可以是人生的不易、奮斗的艱難、仕途的兇險,也可以是其他方面的認識。 3.要求談的“感悟和認識”,可以是對作品內容的感悟和認識,也可以是在作品內容基礎上對社會人生的感悟和認識,還可以既有對作品內容的感悟和認識,也有對社會人生的感悟和認識,具有一定的自由度和開放性。 解題 本題要求談經典文學作品對人的精神發育,或者說是精神成長的積極影響,即“閱讀”和“人的心靈成長”的關系。材料中“閱讀卻能帶領我們去往無盡的遠方”,“給你以啟迪”,“給你的精神成長帶來積極的影響”等語句,將影響的方向定位為積極的一面,讀書讓自己長大了,成熟了,認識深刻了。 考生動筆之前先選擇出來對自己影響較大的一部文學作品,將寫作的基點確定為選擇出來的一部文學作品。這部作品可以是疾風驟雨般以極大的沖擊力震撼自己心靈,也可以是春雨“潤物細無聲”般給自己以啟迪,還可以是給自己成長帶來永久的積極影響,當然也可以同時具備以上兩個甚至三個方面。考生在寫作時,要結合選擇的文學作品,談它對自己精神成長的積極影響。 立意參考 1.在經典作品的滋潤下,找準自己的人生定位,讓心靈扎牢根基。 2.在經典作品的滋潤之下,一個人的心靈才能細膩敏感。 3.在經典作品的滋潤之下,一個人的心靈才能豐富厚重。 4.經典作品給人生以力量,讓人更加樂觀地面對生活。 5.經典作品給人生以指引,讓一個人更加深刻地認識社會(人生、人性等)。 6.閱讀經典作品,明白世事人生。 7.閱讀是最好的成長方式,經典是最好的精神營養。 …… 范文展示一 讀懂《老子》,明白人生 張俊杰 “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閱讀能給人提供精神的營養,使人心靈更豐富,思想更高遠,認識更深刻。閱讀能提升我們對社會和人生的認識,教給我們如何為人處世。讀完《老子》,我對此更加深信不疑。 《老子》是一個富礦,蘊藏著無窮的精神財富。每次翻閱,都能帶來新的感悟,如攀登在山間小路,如航行在深海遠洋,每一次的穿行,都能遇到不一樣的風景。 從《老子》中,我讀到了謙卑與善良,懂得了為人處世法則。老子說:“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天地不為自己而存在,所以才能長久地存在。讀后我更加明白,生活中的自私自利者為什么大多是短命之徒,因為他們處理問題總是從自己的利益出發,時刻維護自己的利益而無視他人,這樣就漸漸就將生命之舟駛向自私的漩渦而無法自拔。做人要像水一樣,要“善利萬物而不爭”。“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正是老子謙卑善良處世哲學和范氏憂國憂民情懷的完美結合。 從《老子》中,我讀到了生命之道,懂得了做人要返璞歸真。老子說:“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縱觀當今社會,在反腐敗的大形勢下,不斷有大老虎落網,一個個慘痛的案例告訴我們,生命比名利更重要,精神比物質更重要,人不要被眼前的利益迷惑,要把眼光放長遠,深入全面地看待人生。“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人的欲望多了。欲望就變成了鞭子,一鞭一鞭驅趕著人們,使人淪為欲望的奴隸,離生命的本真也就越來越遠。我等也要學著虛靜澄明,不為名利遮望眼。 從《老子》中,我讀到了辯證思維,明白事物的深刻性。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以用語言表達出來的“道”,就不是永恒之“道”;可以用語言來闡釋的“名”,就不是恒久的“名”。在這里,“有”成了“無”,而“無”卻又成了一種恒常的“有”,一種高層次的“有”。明白了這個觀點,再讀蘇軾《赤壁賦》中的話:“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而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而吾與子之所共適。”蘇軾高明,老子更高明,如此深奧的問題,非有大智慧者不能談明白。辯證地看待問題,不拘泥于一端,看事才能深刻,人生才能不惑。這樣的人生,正是我等仰望和攀爬的高度。 《老子》是一部引人長大和教人成熟的書,是一部破除蒙昧和啟迪智慧的書,讀懂《老子》,何愁精神不能上升一個層次,人生不能提高一個境界? 我們雙腳能夠丈量的土地有限,閱讀卻能帶領我們去往無盡的遠方。與書為伴,沐浴著墨香書韻,讓生命之舟泊向遠方,讓精神之帆迎風飄揚。 范文展示二 讀書,讀心,讀人生 張俊杰 邂逅一本好書是種緣分,但如果閱讀不認真就會錯過這種緣分。劉震云的《一句頂一萬句》是一本適合坐下來靜靜翻、慢慢讀的好書,該書故事樸實,內容親切,鄉土氣息濃厚,一句句直抵人心。這本書我先后讀了三遍,但每一遍有每一遍的收獲。漸漸地,我觸摸到了劉氏的深刻,明白了他的良苦用心。 第一遍,我讀出了追求與信仰。十三歲的楊百順不顧身體發燒,竟然跑十幾里路去看羅長禮喊喪,為此還挨了他爹的皮帶。楊百順半生不順,輾轉漂泊,做過豆腐,殺過豬,破過竹子,信過基督教,當過上門女婿,先后更名楊摩西、吳摩西,不想最后在去寶雞的火車上,當人問他叫什么名字時,他竟說:“大哥,你就叫我羅長禮吧。”楊百順這么崇拜羅長禮,是因為羅長禮嗓門大,喊喪有氣場,場子越大越有精神,能連喊七天嗓子不倒。羅長禮記性還好,能鋪排開事,鎮得住場,一批批奠客被他調停地紋絲不亂。楊百順一生追求的就是做個說話有分量的人,這樣才能被人看得起。盡管孤獨無助,流落他鄉,但在內心深處,這種追求與信仰始終沒有丟失。 第二遍,我讀出了孤獨與無奈。牛愛國遇到煩心事有兩個傾訴對象,在部隊時是找杜清海,他和杜清海不在一個連隊,于是遇到煩心事便攢下來,一個禮拜找杜清海一次,一件一件說出來,讓杜清海給他分析碼放。杜清海遇到煩心事,也說給牛愛國聽。復員后是找縣城賣肉的馮文修,馮文修也能一五一十地給他排解。馮文修遇到煩心事,也開著三輪蹦蹦車到牛家莊找牛愛國說。人內心都有孤獨的一面,人都有傾訴的欲望,尤其是走心的傾訴,話說出來,能觸及心靈,交流起來,能提供溫暖。可惜并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成為傾訴的對象。人生坎坷,百憂煩心,能遇著交心的朋友是一件幸事。語碼不對接,說一萬句也是徒勞;能遇到語碼對接的人,一句可不就是能頂一萬句。 第三遍,我讀出了智慧與悲憫。“起文堂”銀飾鋪的掌柜老高是個明白人,街上亂七八糟的事,經他一說,絲絲縷縷,都能碼放整齊。老高常說三句話:第一句是“話是這么說,但不能這么干”;第二句是“事兒能這么干,但不能這么說”;第三句是“要讓我說,這事兒從根上起就錯了”。生活中能說不能干的事多了去,能干不能說的事也多了去,但有時因為一些特殊原因,有的人還真干了,別人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還好,萬一較起真來,麻煩就大了去。凡事有果必有因,很多事可不就是從根上起就錯了,比如不合適的職業選擇、不合適的婚姻結合、不該結交的朋友、不該參加的宴席、不該產生的情愫、不該萌生的惡念等等。只可惜當事人深陷其中早已回不了頭。劉氏用智慧的雙眼看破俗世,嘆民所苦,哀民所哀,滿懷悲憫,體恤靈魂。 人人都有追求和信仰,無奈世事艱難,順心遂意者少;人人都有表達的欲望,無奈知音難覓,徒留一肚子話在心里;生活是一門大課,閱歷多了,智慧便多了,經的苦難多了,悲憫心就有了。但滿腔的辛酸和無奈,又對何人去訴說呢?終其一生,人又能遇到幾個能說交心話、溫暖靈魂的朋友呢?遇到了,一句可不就能頂一萬句。無奈心靈的疲憊和生命的頹廢,以及無邊無際的茫然與苦累,蕓蕓眾生又有幾個能真正出離孤獨和無奈? 劉震云的《一句頂一萬句》直逼人靈魂深處,寫出了人性的骨子里的一些東西。讀這樣的書,精神和心靈想不成長都難。我雖然讀了三遍,但領會到的還只是冰山一角,有時間一定會讀第四遍,因為我讀的不只是書,還有人心和人生。 相關鏈接 張亞林:我與《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與我相伴已有25年了。自從13歲起,我就一遍一遍地讀它,到現在已經不下十余次了。同時,我也不止一次地將此書推薦給我學生、朋友、親人,也將它作為“禮物”贈給我許多學生與朋友。 …… 來源:搜狐-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