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在之前的部分中,我把隋朝—唐前期的事情,稱為“隋后時代”,而在這一章,我又搞出了一個“宋前時代”,合著整個一個大唐朝,直接讓你給肢解了不是? 不過,無論王朝怎么分割,你能夠明顯發現的一個事情就是,這唐朝的安史之亂,確實事實性的成為了中國歷史上一個巨大的分割線,甚至可以說,在這時候的唐朝,無非是為之后的五代十國、宋朝的一個前奏而已。 記得小時候我媽媽和我講,“我小時候聽劉蘭芳講《岳飛傳》,一直在想這個鐵浮屠、拐子馬的女真人,那得是個多么野蠻的地方啊,沒成想人家首都就在咱家旁邊(哈爾濱阿城區)“。 如今輕工業喊麥,重工業烤串的東北,也正是這個時候,才正式進入了“中國”的視野。 無論晚唐還是宋朝,我們太多的歷史作品,都是圍繞著中原王朝敘事,然后放眼如狼似虎的塞外蠻族,看起來讓人對窩囊的要死的弱宋恨鐵不成鋼。然而對于唐之后一直到明朝的500來年,卻正是世界從“地區史”轉向“世界史”的一個過程,也是古代——近代的一個重要的轉折時期,如果這么來看的話,那些曾經非常邊緣化的“蠻族”,反倒世界舞臺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核心區域,所以我也想通過這一視角,帶領大家領略一個不太一樣的“宋代”。 1,河北三鎮關于安史之亂之后,帝王將相你死我活的斗爭我不想過多敘述,要知道當一個王朝銳意進取的朝氣不復存在之后,內政出現紊亂的概率大幅提高也不是什么新鮮事了。就說唐朝為了解決安史之亂這個爛攤子所使用的方式,基本上就造就了唐朝至死都無法解決的問題—— 唐政府為了盡早地結束安史之亂,讓安史將軍——李懷仙、田承嗣、李寶臣等,分封到安祿山起兵的幽州、河北地區,其中李懷仙據范陽(幽州)、李寶臣據成德(河北中部)、田承嗣據魏博(河北南部),三位大哥全部成為節度使,整個河北地區實質上已不歸唐朝控制,這些安祿山的將軍也根本不把唐朝的恩德看在眼里,甚至給安祿山、史思明立了祠堂,當成“先帝”一樣來崇拜,我們來看一下這個時候河北的情況—— ![]() 要說“節度使”這個玩意,本來是唐玄宗時期為了提防突厥、契丹、吐蕃等強權入侵所設置的常設軍政一體化組織,沒想到隨著河北大王安祿山的崛起,徹底的玩臭了這一項制度。節度使也因此從邊防部隊徹底遍布全國,不僅僅這些安、史將軍成了新節度使,就連那些幫著唐朝平亂的軍人,也搖身一變成為了割據一方的節度使軍閥。唐朝中央政府不說政令出不了長安,最起碼這河北三鎮,那是基本管不起的。 ![]() 也就是唐朝底子實在是太厚,就這樣的一個情況,加上氣候還不斷變冷天災不斷,這唐朝應是又挺了150多年,但是此時的大唐,早已不是唐高宗時候那個西到波斯,北控戈壁,東日高句麗的超級大國了——我們還是從北、西、東三個方向,來看一下唐朝領土的萎縮,之后上圖——
![]() 清朝著名地理學家顧祖禹認為:“欲保秦隴,必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可以說,丟掉河西、西域的唐朝,那個“世界帝國”的夢想再也不復歸不說,就連自己的關中大地,也快變得岌岌可危了。 不過到了這里你也會發現,怎么在這東北地區,出現了一個叫做“渤海國”的玩意,這名字乍一聽,還以為是個什么大連威海的國家呢,這到底是個啥玩意? 我們的旅程,終于可以來到我的家鄉了,這好像也是我寫到現在,都沒怎么好好寫過的地方,但卻就是這個地方,造就了這之后500多年,甚至直到現在的歷史變遷。 2,白山黑水如果在北京居住過,應該知道,在我們一路向北的時候,我們就會看見京北昌平、順義的連綿群山,那里不僅有十三陵,也有不少的溫泉水庫,一直以來也是繁忙的北京人休閑度假的美好去處。(沒有任何做廣告的意思。) 不過就算是群山,也會有關隘和山口。北京在向北的方向,有著一個向東北,一個向西北的高速公路。向西北的為代號G6的京藏高速,我們以后會說到這條動脈,不過這一次的主角卻不是它。 我們這次說的,是在北京的三環東北角,也就是太陽宮橋那邊,會出現一條往東北方向,通往望京的高速公路——京承高速,這條公路承載著北京東北方向的巨大車流量,每到早晚高峰,幾乎就成了大型停車場。 ![]() 一個僅僅從北京通往承德的高速,為啥會如此的重要,這條道路的盡頭的承德,到底有著什么意義呢,難道僅僅是個“避暑山莊”么,我們沿著這一條線,去看一看—— ![]() 我記得我在講漢朝的時候說過,如果說白雪皚皚的青藏高原和黃沙戈壁的蒙古高原,除了一個“河西走廊”之外,沒給中原留給什么通向西域的道路的話——那么在東北方向,卻也是非常對稱——因為在北京的北部,一個巨大的山脈“燕山”插向大海,只留下了一個并不寬敞的通路“遼西走廊”,著名的山海關,就是扼住了這個走廊的大門。 如今的遼西走廊,是京哈線鐵路的必經之地,也是東北進入華北的大動脈。記得我們在講曹操遠征烏桓的時候,就說到他在如今的山海關——“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這兩句詩,足以反映出“遼西走廊”的險要和壯美,不過這一條大海與山脈形成的通路,其實一直以來充滿險阻,河流不多、人口稀少,所以在古代開發的并不完善。對于如今的北京,古代的幽州來說,為了經過營州(遼寧朝陽)這個東北重鎮,比起走鳥不拉屎的遼西走廊,不如稍微走走山路,也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京承高速”所要行走的路線。 如果我們回憶一下前面說的,陳勝吳廣被搞到“漁陽”戍邊,這個地方是哪里呢?仍然是這個京承高速所要經過的重要地區——北京密云,在密云的邊界上,就存在一個古代重鎮——古北口。 我們的封面,就是在這個京承高速穿越燕山,沖出北京的重要關口——古北口拍的。(安利一下,那邊的司馬臺長城以及新修的古北水鎮都不錯,可以去玩。) 只要走過這個燕山的山口,我們就可以到達京承高速的重點——承德,正是這個小小的城市,才是傳統意義上東北地區和華北地區的十字路口,在這里,一條大河在這里的山谷中發源,最終沖入東北方向——豁然開朗的東北平原——成為東北南部最重要的母親河——遼河。 ![]() 如果大家還記得的話,應該知道,我們前面所說的,契丹的龍興之地,就正好是遼河流域的“赤峰”、“通遼”一帶,遼河流域是東北南部重要的支柱,也是歷史上烏桓、鮮卑慕容部以及我們之后的主角——契丹的核心區,話說回來,這個契丹和烏桓淵源很深,而且他們也終究要與鮮卑的后人重新勾上關系,不過關于這個事情,我們就之后再說了。 說到這里,大家也就能想到,為什么安插在如今遼寧朝陽(營州)、北京(幽州)的安祿山,主要任務就是防御契丹,并且越作越大,我們也能知道,那群和契丹淵源頗深的河北三鎮,明明并非世襲,卻還能長期獨立于唐政府之外,進行軍政府的“選舉”,可以說,河北三鎮的存在,也為契丹持續輸入中原文化并逐漸做大,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我們已經說了東北南邊的母親河“遼河”,那么東北北邊是不是也存在一個母親河呢,相信看了前面那張圖的話,大家應該也就有個了解了。 ![]() 在上圖中,我標注的一條和遼河顏色一樣的藍色河流,就是東北北部的母親河——松花江,也是東北重鎮吉林、哈爾濱、佳木斯的母親河,這條河在古代曾被稱為“粟末河”,松花江和遼河一南一北,以中間的“松遼分水嶺”為界線,分別沖積出遼闊的東北平原。 松花江這條大江除了自己本身以外,還有兩條重要的支流,一條是從大興安嶺發源向南流淌的嫩江,黑龍江第二大城市齊齊哈爾就坐落于嫩江江畔;另外一條則是發源于長白山的牡丹江,它開山辟嶺,成為漁獵民族的天然寶庫。 而這所有的大江,終將流入世界第10大河——黑龍江之中,也就是上圖最上面那一條黑線,這條大江我們之后也會多次的提到,其實很多人應該不知道,這條黑龍江不僅是世界第十長河,流域面積更是遠遠大于黃河。 那么在黑龍江、松花江流域,生活著什么族群呢,我們來看一下—— ![]() 千萬不要小瞧這些奇奇怪怪的名字,要知道這之后的歷史,還真就是由這群家伙譜寫的。韃靼-室韋民族,和那個給中國帶來巨大政局變動的鮮卑淵源極深,或者可以說,這群人本身就是留在塞北的鮮卑而已,伯希和甚至認為,這個室韋不過是鮮卑的同名異譯。 我們應該還記得,我們前面說的那個被突厥干掉的柔然,本身就是一個以鮮卑人為核心的政權,而在突厥人的世界里,它們對外族人有一個非常神奇的稱呼,那就是“韃靼”,所以現在一般認為,韃靼、室韋本為使用同一語言的親族部落,而韃靼更多是游牧于大興安嶺以西的柔然殘部,而室韋則更多是徘徊于山嶺草原林木之間的放羊漢子。 我說室韋這個詞大家看著可能別扭,但是如果看到里面的那個“蒙兀室韋”,大家會不會聯想到后來的一個BUG民族呢?不過這就是后話了。 不過人家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主要生活在黑龍江上游以及嫩江流域。 那么在黑龍江下游、松花江流域生活的,就是上圖里面的“靺鞨”(音墨盒)人了,這個靺鞨有一種說法是“林中百姓”的含義,顧名思義,它們是生活在相比于上游濕潤的下游森林、河道之中,從事著漁獵生活的兄弟,大家應該都聽說過那個“烏蘇里船歌”,這就很好的反映了靺鞨民族的生活。 我說靺鞨這個名字,大家可能覺得看著就別扭,但是如果我說他們以后的另一個名字“女真”的話,大家應該就不陌生了,不過這也是后話了。 靺鞨人和室韋一樣,同樣分為很多部落,其中最為好聽的,就是生活在黑龍江下游的——黑水部——以及生活在長白山一帶的——白山部,我們經常會聽說,這東北是“白山黑水之間”,其實不外乎源于此,不過這黑水部天高皇帝遠,白山部生活在大山之中,這個文化水平都十分令人捉急,但是戰斗力嘛,那肯定是穿著貂帶著金鏈子,一啤酒瓶子就削腦袋上了。 除此之外,大家是否記得我說,這松花江古稱“粟末”,那個粟末部就生活于松花江畔,這位比起白山黑水這兩位,就要文明很多,他們中間的大部分曾臣服于高句麗,很可能比起那些打漁打獵的兄弟,在這冰天雪地的哈爾濱,已經有了一定的農耕基礎,甚至也受到了中原漢地的文化影響。 除了白山、黑水、粟末這三大部分,靺鞨部落中還有伯咄、安車骨、拂涅三部,它們基本都生活在白山和粟末兩部中間(松花江上游以及牡丹江流域),勢力也不是很大,名字也不咋好記,所以看一看就成了。 在高句麗被唐朝滅掉之后,為了收編同化這群好戰的粟末靺鞨人,唐政府把他們大量遷入營州,也就是上面那個圖的遼寧朝陽,其中有一個叫做乞乞仲象的粟末靺鞨人,就這么一臉懵嗶的從黑龍江老家到了遼寧。 這之后的事情,我們之前也講了,契丹本已歸附唐朝還改了李姓,沒想到武則天在位的時候,老大李盡忠和大舅哥孫萬榮造反,還攻入了營州城,一言不合就給人改名的武則天給他們改名“李盡滅”、“孫萬斬”,可能是讓武則天咒的。這位李盡滅不久之后就病逝了,在狄仁杰的擔保下,契丹貴族李楷固投奔武則天,契丹才重新歸順。 沒想到契丹是歸順了,那個靺鞨人乞乞仲象反而造反了,他帶領粟末靺鞨人另起爐灶,打算反抗唐朝,武則天屢次招安不成,最后只能派李楷固前去追繳,不久之后乞乞仲象病死,他兒子大祚榮子承父業,繼續對抗李楷固,最終他統合靺鞨白山部以及那三個名字很別扭的伯咄、安車骨、拂涅部,建立起了靺鞨人的部落聯盟,真正落實了“女真不滿萬,滿萬不能敵”,大敗這位契丹將軍,隨后便稱王——建立了一個屬于靺鞨人的國家——震國。 不過面對隨后的盛唐,渤海國知道胳膊扭不過大腿,自然也就表面上歸順了唐朝,唐玄宗也給大祚榮賜名“渤海國”。 ![]() 渤海國和盛唐關系非常融洽,它大量學習唐朝的先進經驗和文化,提高了自己的知識水平,建立了一套完備的政治制度、建筑工藝、佛教文化體系,就連中原王朝的記載中,都稱呼這個王朝為“海東盛國”。 ![]() 那么我們也知道,自從安史之亂唐朝衰敗之后,這海東盛國也就和唐朝徹底鬧掰了,他和隔壁的契丹共同成為了東北并存的兩個強權,也給了唐朝節度使存在更大的理由。 已經萎縮為純中原國家的唐朝,再也不是那個一呼百應的大哥了,不僅如此,朝廷內部的黨爭、宦官的專權、甚至宦官和節度使一起搞的專權,更是讓唐朝的部分皇帝如武宗、宣宗努力續命,但還是終究走上了陌路。 3,李克用和朱溫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 有一次我和朋友開玩笑說,我身上的很多屬性,還真是和唐朝的滅亡脫不了干系。一方面作為安姓,咋說也能追溯到那個古時候的粟特外族,另一方面,我家本出身山東菏澤安氏,后來爺爺去了哈爾濱念書,但是在戶口本上,卻也一直寫著一個“山東省曹縣”的祖籍。 黃巢,820年生于山東曹州(今山東菏澤曹縣),家里是“鹽商”出身,生活其實是很富裕的。不過看到這里你也應該發現了,鹽商?鹽這玩意不是基本都是官營的東西么,可是前工業時代國家財政重要來源啊,怎么可能有鹽商的出現? 唐朝的鹽業,經常性屬于“官方買賣、私人加工”這樣的合作模式,但是安史之亂之后,逐漸衰落的唐朝把鹽業這樣的經濟命脈一炒再炒,導致老百姓嘴里都要淡出個鳥,而中央那邊——“天下之賦,鹽利居半”。 而黃巢這哥們,正是個祖傳的私鹽販子,因為連年的天災,本就衰弱的唐朝更是不堪重負,經濟幾乎崩潰,導致民間賣鹽的情況已經不能被遏制,這些賣私鹽的就和販毒的一樣,拉幫結伙形成“鹽幫”,黃巢家族就是鹽幫頭領一級的人物。 ![]() 不過黃巢這哥們知道,就算自己家里挺有錢,也能受到良好教育,但是按照中國一貫的學而優則仕思想,人家還是想當個公務員搞個正經工作,于是便屢次去長安考試,然后屢次就都考不上。 有不少人都會拿黃巢和1000年后的洪秀全相比,畢竟倆人都屬于落第之后搞革命,搞了一半沒搞成,但是總體來說黃巢是比洪秀全高上一個檔次的,畢竟洪秀全連個舉都中不了,但人家黃巢可是考進士科的。 黃巢因為考試實在是考不上,憤而罷考,留下一句“滿城盡帶黃金甲”,回家繼續當自己的鹽幫老大去了。 不久之后,歷史給黃巢布置的舞臺,就搭建好了,黃巢同鄉,隔壁縣城(鄄城)的鹽販子王仙芝——造反了。 這王仙芝的名字看起來也很眼熟,作為黃巢的同行,這兄弟明顯走了不一樣的路線,他對體制內的事情看似并不感興趣,而是喜歡四處游走混跡江湖結交好友啥的,因為干的本來就是違法的勾當,還練就了一身反追捕的好武藝,等到又一次天災大起,大量關東流民跑到王仙芝處,表示實在不行就反了他娘的吧。 不知道是不是王仙芝放出來的,反正當時就存在一個流言——“金色蛤蟆爭努眼,翻卻曹州天下反。”——總之王仙芝帶著這幾千人,號稱“平天補大將軍”,展開了反唐行動,不久之后就占領了黃巢的老家曹縣,黃巢一看我說什么來的,我的菊花大業這就要開始了,于是也帶著自己的鹽幫幾千人表示要入股,最終王、黃形成聯軍,就和陳勝吳廣一樣,起義軍迅速滾雪球到幾萬人,要說這河北三鎮也正是看熱鬧,并不想參與太多,于是軍隊勢如破竹的攻占中原,眼看著就要殺到長安去了。 這么一來,唐軍直接就害怕了,迅速表示要招降王仙芝,給了他一個“左神策軍押牙”的官,王仙芝也是個沒啥見識的,就有點動搖。黃巢一聽臥槽你怎么直接就詔安了?我還不是混不上公務員才造反?而且你唐朝為啥只詔安他不詔安我? 就這么點一個事,也不知道王仙芝那點江湖功夫都搞哪里去了,被黃巢胖揍一頓打了個頭破血流,只能悻悻作罷放棄了當官的念頭,但是從這個事也能看出來,這個王仙芝也根本不是鐵了心推翻唐朝,可以說,這個沒有夢想的人啊,那就是很容易戰勝的。 果不其然,不久之后,這個王仙芝有了幾次軍事挫敗之后,就又想投奔了,他派了兩個親信手足跑到唐朝大將宋威那里談判,沒想到這位大將軍直接給人家殺了,然后上報中央說“在征戰中斬首敵軍大將”,王仙芝大怒而攻宋威,結果大敗虧輸,自己也身死人手。 朝廷本以為把王仙芝干掉,起義軍也就差不多了,沒想到王仙芝的這個好兄弟黃巢,才是后勁更足的存在,黃巢號稱“沖天大將軍”接盤了絕大多數的起義軍,但是此時的唐朝也下了血本,屢次戰勝黃巢,黃巢只能假意投降,以觀察唐軍情況。 不久之后,黃巢重新反叛,他重新制定了一個別樣的計劃,既然不能輕取長安,那我就往南方打—— ![]() 黃巢的起義軍一路殺向南方,整個唐朝賴以生存的南方經濟命脈被切斷,大軍勢如破竹的一直沖到了嶺南廣州。黃巢這人十分殘忍,跑到哪里都瘋狂殺人,而且這位落第大王可能對那些儒者,尤其是那些考試不掛科的學霸有著刻骨仇恨,各地的名門也沒少被殺。最終導致在黃巢起義的傳說中,出現了這位大魔王拿大石頭舂人肉做軍糧的故事。 各位不妨找點兔子(有內臟的)試一試,以看看這種事情的可行性。(兔兔那么可愛……) 黃巢把該得罪的得罪了個遍,但是卻把唐朝最重要的對外港口廣州給破壞掉了,這個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被黃巢造成了個賊窩,但是因為卑濕水熱的氣候以及瘟疫橫行,黃巢不得已開啟了北返的路徑。 所以我們的黃大將軍和洪秀全還有一點比較像,那就是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所以這義軍根本就不是個惡性腫瘤,而是個到處游竄的寄生蟲而已。而這唐朝本來就不大,還被這個惡性寄生蟲絞壞了肚子里的腸子,等到他們殺到離心臟只有一公分的洛陽時候,唐朝就離玩完不遠了。 黃巢從荊州折返殺入洛陽,不久之后攻破潼關進入長安,唐僖宗逃亡成都—— ![]() 黃巢又一次回到長安,卻是以“大齊皇帝”,建元金統的身份了。 但是就像我之前說的,黃巢此時雖有幾十萬的兵馬,但是他這個“大齊”所能統治的區域其實沒有多少,黃巢只能派遣自己的得力干將朱溫跑到東邊招討,宣布新王朝建立啦,你們這些節度使都該歸我管啦。 唐朝都管不起這些節度使,你黃巢就管的了? 不過這個朱溫,確實挺能干的,他本是在黃巢起兵不久之后,和哥哥朱存一起投奔的小兵,哥倆隨著黃巢南征北戰,朱存還在占領廣州的時候一馬當先,不幸戰死,所以此后的朱溫,就在黃巢軍里如火箭一般上升,成為重要的將軍。 朱溫在外面拼命,這黃巢卻在長安吃喝玩樂,“滿城盡帶黃金甲”已經是他人生至高追求了,至于之后的事情他其實并不咋關心。而唐朝絕對是個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就在唐將拓跋思恭、李孝昌等接連戰敗的時候,唐朝或許會議起了自己的本質,我曾經不是個世界帝國來的么?突厥人,不是挺能能打的么?
這個沙陀部是個啥玩意呢? 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唐朝大干西突厥的時候,他們手下的處木昆、處月部落就非常能打仗,隨著阿史那家族的崩盤,本來屬于西突厥重要組成部分的葛邏祿、處木昆、處月等部落也都變得群龍無首,最后紛紛受到唐北庭都護府管轄,就像扶植東突厥的回鶻一樣,唐朝在西突厥扶植了那個后來倒戈的葛邏祿。 說回來,這個處月,因為生活在如今新疆古爾班通古特沙漠一帶,所以也被稱為“沙陀”,但是首領的名號還是叫做“處月”,等到晚唐的時候又被翻譯成“朱邪”,其實都是一個詞。 ![]() 不過就像前面說的,隨著唐朝的崩潰,吐蕃的崛起,回鶻和吐蕃徹底切斷了河西走廊,處月“民族主義”很強,失去唐朝的他們非常害怕被回鶻吞并,所以他們寧可投奔了吐蕃以供趨馳。 但是吐蕃卻并不放心這個處月,他總怕他們又跟了回鶻混,就給他們弄到了河西走廊的張掖去,沒想到不久之后回鶻又攻占了涼州(甘肅武威),吐蕃說臥槽你回鶻是盯上我的沙陀寶寶了是吧,隨后就又打算給他們遷到河西的巴丹吉林沙漠里,說反正你們從沙漠中來,那就到沙漠中去吧,大致是這么個情況—— ![]() 沙陀一看,你這吐蕃靠不住啊,我們這種墻頭草民族對你已經夠忠心的了,沒想到你還要給我弄沙漠去,不玩了,如果怎么說都是東遷,和你們這群尼瑪混,老子還不如投奔唐朝呢。 唐朝一看,那簡直是熱烈歡迎啊,不過唐不是不知道這群自我意識很強的沙陀人,覺得把他們遷到離回鶻吐蕃遠一點的地方為好,所以就像當時漢朝對付南匈奴一樣,唐朝把他們安置到了山西,賜李姓,后來老大朱邪赤心也就變成了“李國昌”,他兒子也就叫了很中原的名字“李克用”,驍勇善戰的沙陀軍,很快成為唐末屢次鎮壓叛亂的重要兵源。 不過這個沙陀人,確實反復無常,因為唐末屢次饑荒,沙陀軍的補給也受到了大量的削減,沒想到李克用直接干掉了大同防御使段文楚,造反了,唐朝一看這還了得,傾盡全力收復了失地,李國昌、李克用父子只能逃亡韃靼部,以求自保。 沒多久,這不就黃巢造反了,唐政府這時候才病急亂投醫,赦免了李氏父子的叛逆罪,要知道按照唐律這可屬于“十惡”不赦的罪名。唐命李克用率沙陀軍南下,只要干掉黃巢,榮華富貴,金票大大地。 此時的李國昌已經年老,他兒子李克用已經成為一個有勇有謀的戰士,這爺倆一看,你這時候求到我了?于是跑到山西瘋狂搶掠一番,變成了沙陀人的根據地,打的黃巢軍迅速潰敗。 你說不對啊,朱溫干啥呢?沒錯,朱溫這時候也反了,在外面征戰的遍體鱗傷的朱溫,被長安玩耍的黃巢各種封還沒占領地區的官,搞得他四處奔波,朱溫這時候也看出來黃巢基本要完蛋了,直接一紙降書送給朝廷,唐僖宗在四川直接樂飄了—— “是天賜予也!”乃詔授帝左金吾衛大將軍,充河中行營副招討使。仍賜名全忠。 就這樣,這位朱溫同志,就盯上了一個“朱全忠”的名號。 要不說你也學武則天,就知道給人改名,等人家真造反了,你給人家改名叫朱全滅也不成了,不過要是仔細看看,這朱全忠,可就是“人王中心”啊,這是要當皇帝的命啊。 朱溫反了、李克用來了,黃巢的夢也要醒了,李克用攻打黃巢軍,那是非常殘忍毫不留情,但是朱溫攻打黃巢軍,那可基本就是安撫加收編,只是希望把軍隊從姓黃變成姓朱而已。僅僅一年,黃巢就被李克用打出長安,李克用至此基本獲得山西全境,成為“河東節度使”。河東也成為他后來的根據地。 而黃巢的大量部隊,也基本都成了朱溫的隊伍,朱溫成為“宣武節度使(河南節度使)”,最終在李克用、朱溫的共同作用下,黃巢的齊軍大敗虧輸,黃巢最終于山東省萊蕪虎狼谷自殺。 轟轟烈烈的黃巢之亂結束了,但是這天下,也基本快不姓李了,朱溫、李克用這兩個在皇朝之亂之中脫穎而出的將軍,即將成為后來“五代”的真正締造者。 我們來看一下這個時候的情況—— ![]() 所以,此時無論對于李克用來講,還是對于野心勃勃的朱溫來講,如果誰要能獲得河北三鎮,最起碼北方就是自己的了。 不過在上圖中,我們會看到一個神奇的族群——黨項人,這群人不是河東,不是河西,活動在黃河“幾”中間下面的部分,這地方可就是黃土高原的正中,如今的陜北地區(榆林—延安一帶),不過,這群人本身也不是生活在革命老區的。 黨項人呢,本屬于羌族的一支,聽到羌族,我們就該知道他們本應該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和藏族也是有著很深淵源的。而這個黨項人,本就是生活在如今的青海地區的,但比較奇葩的事情是,這個黨項聯盟的領導部落,卻被稱為“拓跋部”,要說一個鮮卑人最為光輝的姓氏,咋跑到一群羌人手里了。 我們應該記得,在南北朝的時候,鮮卑慕容部的一支,從遼河流域也就是契丹那邊,被迫遷徙到了青海,還建立了一個叫“吐谷渾”的政權,因為生活在一個地盤,黨項羌和吐谷渾人還存在殷勤關系,如果說是某鮮卑人就這樣混到了黨項羌之中,又逐漸的爬到了首領的位置,倒是也可以理解的。 同樣是因為吐蕃的崛起,和沙陀人一樣,黨項首領拓跋赤辭在唐朝幫助下,戰略大轉移到了陜北。同樣,在黃巢之亂的時候,首領拓跋思恭雖不比李克用勢大,但是也在鎮壓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隨后自然也是被賜了李姓,被封為“夏州節度使”,賜號“定難軍”,搞出了屬于自己的邊區政府。 熟悉歷史的話應該知道,這個也就是后來西夏的前身了,這群人也即將在河西地區,建立屬于自己的霸業,不過這個時候黨項人還遠遠沒成氣候,這些也是后話了。 那么在這之后,又會發生什么,而且此時的南方什么樣了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