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提了一嘴我的端午出游計劃(其實是打算端午前一周去),就引來大家追著要看富國島旅游攻略了,還有去過的讀者給我發來了熱心的建議,感恩 ~ ![]() 工作室不少小伙伴也在 ' 磨拳擦掌 ' 計劃出國了,小伙伴 Yokan 很早就找到國慶期間飛瑞士的特價機票,心癢癢的準備去爬阿爾卑斯山。昨天再問她,發現她已經買好票,執行力好強! 她還問我歐洲出游前的準備,想來瑞士的東西確實比較貴又不太美味,帶上缽缽雞或小火鍋是必要的,她表示要去囤上幾盒哈哈。 當然,當地美食肯定要吃。很多人在國外吃飯容易懵圈,即使是英文不錯,也難免因為文化或不熟悉食材的緣故,發生點單錯誤。 ![]() 假期快到了,寶藏島主決定跟大家分享一下出游在外的就餐對話套路,希望可以幫助大家更順利得體地享用到美食 ~ ______ 掌握小套路,服務員溝通 so easy 在國外進餐,禮儀從沒坐到座位上就開始了。 在國內大多數直接走進去即可,可是在歐美,或日本等國家,需要先跟門口的服務生溝通好訴求,再由他們領位進去。 一般我都會先說明需要幾人位,如果餐廳有卡座、海景、窗邊位等比較特別的位置,也會簡單提下要求: Hi, a table for two, please! (麻煩要一個兩人位) Any booth available? (有卡座嗎?) ![]() 有時候遇到網紅餐廳,需要提前電話定位的話,基本上靠這兩句也能成功訂到心儀的位置。 不止是國外,周一過生日時跑去香港吃了心心念念的茹絲葵牛排館,餐廳服務生完全不會說中文,我用英文說了時間、人數和生日的需求,對方不但準備了生日蛋糕,還給我拍照留念了,還是很驚喜的。 ![]() 后來我在網上發現也有中文代訂位服務,1 人 10 元。可見英文訂位這個事也蘊藏商機呀。對于那些英文不太好,或對電話溝通有社交障礙的人,花點小錢確實能緩解尷尬。不過,如果學會英文訂位和溝通,錢就省下了,用餐體驗也會更好。 ![]() 再給大家支兩個簡單實用的萬用句式,相信能協助解決 80% 的點餐問題 ~ 用好 'excuse me',禮貌又萬能 這是我在餐廳最愛用的高頻詞匯,'excuse me' 的意思有 ' 抱歉、對不起 ',還有個很萬能的含義:打擾一下。在廣州語境里,相當于 ' 靚女!' excuse me 可以很好地引起服務生的注意。 ![]() 進門拿位時,我會用這句開頭讓他們注意到我;看完菜單準備點菜時,我也會通過簡單的這句讓他們過來;想要讓他們拿什么東西(例如菜單、餐具之類的)時,我還是會喊出 'excuse me~'...... 反正只要想讓服務生把注意力投向你時,就盡管用吧! 多用 'May I ... ?' 句式提要求 相比于 'I want...' 這種直接的陳述句式,島主自己更喜歡用的是 'May I ...' 這種更為委婉禮貌的用法。我覺得前者的說法有時候把握不好,會有點下命令的感覺,而后者的詢問式聽起來會更舒服點。 拿上面提到的進餐廳選位置做個對比,如果直接說:'I want to take the booth.' 其實也沒毛病,但我喜歡換個說法:'May I take the booth?' ![]() 換你是服務員,聽了哪句你會更愿意幫客人協調卡座?雖說服務員本職工作就是要給我們服務的,但是如果能讓他們同樣感覺到被尊重,我相信可以更輕松地要到我們想要的東西。 套用這句式縱橫各國跟服務員提要求,基本上沒失手過。強烈推薦 ~ ______ 提前做功課,點餐搭配不用愁 出游在外點餐最擔心的恐怕就是看菜名跟食材了,相信很多人都有這種困擾,王大 R 也不例外。前幾天,她跟我分享了倫敦點餐的辛酸史,讓原本安靜寫稿的我笑出了聲來! 不熟悉牛肉部位的大 R,以為自己點了小牛肉,最后發現點了個特別意想不到的部位 ...... 大家可以看下圖腦補一下當時的畫面,哈哈哈。 ![]() 真心建議她要把我上周寫的牛排推送給收藏起來,以備不時之需。 其實,很多地方的特色菜都會有專有名詞,我是習慣出游前先找好具體叫法,然后記到小本本上的。 除此之外,我建議最好還是要熟悉菜單里的一些常見詞匯,從種類到食材和做法,只要簡單掌握,就大致可以猜出來是什么菜了。 記住 starter、appetizers 代表著各種開胃菜,一般都是比較輕食的,吃不飽的;而主菜 main course 在很多餐廳會按照食材分類,認準自己想吃的食材之后,注意選擇做法就不怎么會錯了。 西餐里面的常用做法有下面這些,記好這幾個詞,就可以很輕松地選好自己想要的做法啦。 Grill 扒 Roast 烤 Braised 燜 Bake 焗 Panfry 煎 Deepfry 炸 Stew 燴 Steam 蒸 我的點餐習慣是一份開胃菜外加一份主食,偶爾還會看情況加上一款湯。這樣按照類別點菜,基本上不會出錯。 有時菜單太豐富,選擇太多不懂怎么選,我就會直接向服務員求救,來一句:'What do you recommend?' 或者 'May I have your recommendation?' 他們其實都是很樂意幫忙的。 還要注意,如果是好幾個人在一起吃飯,一般服務生會問是每個人一份,還是大家一起吃。如果一人一份,要說明是誰的,服務生上菜時都會記得很清楚。 比如:Rib Eye for my husband, filet 12 oz for my dad, and filet 8 oz for my mom and me.(我老公點肋眼牛排,我爸點 12 盎司的菲力,我和我媽點 8 盎司菲力) ![]() 遇上了佳肴,怎么能缺美酒呢?除了謹遵 ' 紅酒配紅肉,白酒配白肉 ' 的原則,也喜歡跟服務員問他們的推薦。很多正規餐廳里的服務員,都是有經歷過專業餐酒搭配培訓的,與其自己瞎猜,不如主動獲取他們的專業推薦。 這時候,我一般會簡單來一句:'What's the best drink to go with the dish?',他們都會翻開酒單來耐心解答的。 ![]() 還想分享一個前兩天在香港茹絲葵吃飯的酒水經歷。餐廳服務生都是菲律賓籍的,都只能用英文溝通。當她問我 'Do you want still water or sparkling?' 時,我下意識地回答了 Still,當時忙著點餐,沒注意看她拿的瓶裝水(bottle water)。后來我想加水,她很醒目地把瓶子放在了桌子上,OK,我當然明白這是收費水的意思。 ![]() 其實如果想要免費的水,可以說:'Tap water is fine',或者可以要熱水。在國內的一些西餐廳,或酒店餐廳,服務生也會主動倒 bottle water,如果想點免費的水,可以直接問。 ______ 弄清賬單跟小費,來個完美 ending 一次完美的用餐 ' 儀式 ' 怎么少得了瀟灑的買單動作?各國的套路都挺不一樣的,很多時候在同一個國家不同的餐廳,買單的套路都各有特色。我春節在紐約時就碰到過幾種不一樣的形式。 提前溝通好付賬方式 很多時候結伴同行用餐還需要考慮到一個問題:具體怎么買單?是一個人全付了還是走 AA 制?由于歐美盛行 AA 制的付款方式,所以很多餐廳都有這種智能分賬功能的 ~ 結賬前先跟同行小伙伴確定好是怎么分賬,就可以更明確地跟餐廳服務員溝通了。如果需要 AA 制,可以直接跟服務員說:'Please seperate the check.' 或者 'We pay seperately.' ![]() 解決了分賬問題,付賬還要考慮是用什么方式付款。現在付款方式多元化,所以得考慮好到底是刷卡,刷手機,還是付現? 在比較好的餐廳,我會優先選擇刷銀聯卡,可以避開二次匯率差。所以一般我會先問 'Do you accept UnionPay?' 當然,這句話可以隨意套用在其他付款方式里。 ![]() 不過如果你早早就想好了,就往服務員所在方向來一句 'Excuse me~ check, please!' 就好了。 提前熟悉小費禮儀,不搞烏龍 很早前就有不少熱心網友整理出各國的小費文化,詳細又可靠。出門前先搜索好相應目的地的風俗會比較好。 不過,小費跟服務費倒是要好好區分開來,服務費是餐館加在賬單里面的,直接在消費賬單的基礎上按百分比加。 ![]() 關于服務費這點,我最近又有了新的認識。我在美國生活的妹妹前幾天回國了,周末跟我約在了一家環境還不錯的西式簡餐店。吃完飯后,她就自己把餐桌都收拾干凈了,然后還跟我說在美國只要是在沒有收取服務費的餐廳吃完飯,他們都是要自己清潔收拾的。 而小費一般會用 tips 或者 gratuties 這兩個詞來體現,指的是在賬單的基礎上,自愿加的數,作為個人對服務員的獎賞。一般 tips 是通過現金形式給出去,而 gratuties 則一般通過刷卡機來來結算。 ![]() 春節我在美國玩時,碰過幾種情況,最方便是有個刷卡機已經把小費額度設置好了,比如有 12%、15%、18%、20%,選好付錢就好。帶著哈圖的問題就是我經常不好意思只能選 20% 的小費,心痛。 還有就是會直接在賬單上寫一個數字。有時不用找了,就說 'keep the change' 就好。 每次出國游都能深刻意識到學好英文的重要性,畢竟我這導游還得身兼翻譯的工作,英文水平直接決定了我們一行人的出行質量啊!之前看的兩季《妻子的浪漫旅行》里面,我都可以從應采兒和袁詠儀身上看到自己的 ' 翻譯 ' 影子,哈哈哈。 ![]() 以上內容由 ' 異想生活筆記 ' 上傳發布查看原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