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網 04-19 20:10 兩天前,在上海盧浦大橋上,一名男孩打開車門,跑出來,毫不猶疑地一跳而下,媽媽緊隨其后沒有拉住。 據悉,男孩今年17歲,是某職校二年級學生,因與同學發生矛盾后遭到母親批評,后與其母親發生口角,跳橋身亡。 從生到死,這孩子哪來的這么大的勇氣與怒氣? 我們發文不是來指責誰,是想幫助更多的家庭,看到事情下面的真相,避免同類悲劇的發生。 1 他是怎么想的 在跳橋之前,他打了一個電話給他媽媽: “媽媽,我做錯事情了,你不要說我,也不要罵我。您別來找我了,也別想我,您和爸爸養我這么大,我沒能報答你們,只能來生再報答了。我走了,不要來找我。” 作為一個父母,你實在無法理解,費了那么大的勁兒讓孩子進入一所學校,孩子為什么不珍惜,為什么要與同學鬧矛盾,為什么要跳橋自盡。 當你告訴孩子不要與同學發生矛盾時,他可能會說一些傷人的話,“我討厭你”,甚至會做一些破壞性的舉動,比如摔東西、自殘、自殺(跳橋)。 十幾歲的孩子正在經歷一個重要的人性化過程,他們對于父母的“檢驗”,往往表現我叛逆。 “我說你,是為了你好!” 在孩子看來,你不是為了我好,而是為了管教我,冤枉我,壓制我。 十幾歲的孩子,常把周圍其他人的語言誤解為挑釁性行為。 相對于較小的孩子來說,十幾歲的孩子,更不甘屈于俯首帖耳的地位,不甘于被父母訓斥、責備、指責。 與他們溝通要格外注意,語言表達清楚,而且不能妄加揣測。 你能做的就是:充滿關切地傾聽,而不要批判,不要辯解、解釋或試圖改變孩子的看法。 2 過度管教 家,是愛與溫暖的傳遞通道,也是恨與傷害的傳遞通道。 ——《原生家庭》 過度管教,對于十幾歲的孩子來說是災難性的。 要知道,控制一個十幾歲的孩子根本是不可能的——已經太遲了。你越控制他,他就越反抗,越不屈,并且越是遠離你。 “媽媽不是我遠離你,是你把我推遠了!” 3 平等尊重 要幫助孩子,就不能指責,要首先要表達你對他受傷的感覺:“我看的出來你很煩,我們先不談,但我希望你一會能找我談談。” 問題的解決,是在沒有指責和羞辱的前提下,平等地進行的。 我們要相信,每個孩子的初衷都是好的,都想與他人有良好的關系,都想有歸屬感和價值感。想到這點,我們就不會認為孩子再給我們找麻煩。 他們現在還沒有做好,是因為自己還不具備足夠的技能,我們能做的就是幫助他,培養孩子需要的這些能力。 如果孩子們有了很好的溝通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們的人際關系和人生環境會得到極大改善。 而教他們這些能力的最好辦法,就是在你和孩子相處時,用你自己的行動以及處理問題的方法為他們做出表率。 你必須意識到 如果你總是忍不住對孩子發火,對孩子進行責罵,那么,你的孩子也會成為一個有暴力傾向的人! Vigilant 著名亞洲頂級薩提亞親子專家、“心理營養”首創者、美國心理輔導學博士林文采說過,“如果媽媽自己有情緒的話,一定要想辦法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再面對孩子。不能把你的情緒給到孩子。” 如果媽媽平時控制不住情緒,對孩子是責罵、大喊大叫,大打出手的懲罰性管教,那么,你指望孩子能學會什么樣的人際關系處理技巧呢? 收聽林文采老師的經典課程 “為什么我總是忍不住對孩子發火, 我們的關系也變得越來越僵?” 4 無條件的愛 我們嘮叨,無非是希望孩子在各方面做的好。 我們希望他更好,是因為我們愛他,并且認為如果孩子做我們認為對他們好的事,他們就會更幸福。 而在孩子看來,卻是,“我永遠做的都不夠好,我達不到你們的要求,你們想我做的更好是為了你自己,為了你們的面子,而不是我。” 著名亞洲頂級薩提亞親子專家林文采曾經說:“我們常喜歡為孩子做我們認為最好的事情,我們常常會讓孩子做什么,不做什么,而實際上,這個時候最好的就是,我們坐在一邊,讓孩子能根據自己的需要然后來試驗他的成長。” 沒人有什么能比無條件的愛,讓孩子感覺更好的了。 指責、責罵、教訓……大多數父母都是以愛的名義在運用懲罰。 我們沒有意識到這是一種懲罰,語言暴力。 “為什么不能罵孩子,犯錯了就要受教訓!” “我小時候也是被罵過來的,不也挺好?” 是的,我們大多數人“都挺好”,但你想過沒有,如果當初我們和善、快樂地主動從錯誤中學習,會不會比現在的“挺好”更好呢? 5 屏蔽社會壓力 當大人感到社會壓力時,對孩子進行科學管教就比較困難。 什么是社會壓力?壓力從哪里來? 當朋友、老師、親戚或者同學家長在一旁看你如何處理孩子的不良行為時,你可能會覺得,自己作為父母是否合格,取決于你對此事處理的好壞。你感到這些旁觀者正在期待著立竿見影的完美,這就是壓力。 你可能會運用懲罰來處理這件事,以獲取旁觀者的滿足,因為你覺得懲罰能更快奏效。 當處于社會壓力之下時,要避開旁觀者,你帶孩子走開,或者在旁觀者面前不立馬“處理”孩子。 保持頭腦清醒,戰勝自己的虛榮心,把問題留下,你和孩子私下里解決。 6 將不良轉為積極 你的孩子可能80%是優點,20%是缺點,但我們看到了什么?你可能用80%的精力都用來關注孩子20%的缺點。 自此,消極方面會膨脹,當你的孩子與他人發生吵架、打架等矛盾時,你眼里就只有孩子的不良行為。 大多數父母都覺得,懲罰孩子,讓孩子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感到羞辱、責難和痛苦,他就會就住這個教訓,不再犯錯。 然而,如果這樣做,孩子就不會主動參與到彌補中去。 父母的責任在于幫助孩子,將不良行為向積極的方面靠近,當孩子做出了不尊重他人的行為時,我們要用友善而尊重的態度處理,讓孩子愿意去彌補。 孩子經歷了一個從錯誤中學習,并且改正所造成的后果的過程,他們一次知道了,他們能夠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而不必受到責難、羞辱和痛苦。 7 理 解 孩子的一跳而下,是對父母的報復,是“你對我妄加指責的報復”!是對“你不和我站在一條戰線上”的報復!是對“你不理解我的報復”! 對孩子來說,當與他人發生矛盾時,他是多么渴望,父母與他能站在一邊! 一旦他覺得他被理解了,就會更愿意聽取你的意見。 問孩子,去傾聽,而不是告訴孩子該怎么做,是最有效的正面管教之一。 指責孩子的行為、告訴孩子該怎么做,只會營造一種疏遠而敵意的氛圍,引起孩子的抗拒和反叛。 而以同情的態度去聆聽,以尊重的態度讓孩子參與問題的解決,才能營造一種讓人感到親近和被理解的氣氛,能使孩子感受到自主性,愿意去解決問題。 記住,在孩子感到你的傾聽之后,他們才更可能聽你的。 8 安全感 一切矛盾都是有原由的,與同齡人吵架、打架,他是想得到同齡人的認可。 當沒得到同齡人認可后,他感到他受傷了,他需要關注,需要父母的關愛。 林文采曾經說:“媽媽最好的功能,就是給孩子安全感。你怎么樣給孩子安全感呢?你的情緒的穩定,你的孩子自然就會有安全感。所以媽媽要保持心平氣和。” 如果媽媽自己有情緒的話,一定要想辦法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再面對孩子。不能把你的情緒給到孩子。 對孩子而言,最好的媽媽是愿意學習,讓自己情緒穩定,孩子就會有安全感。 ◆ ◆ ◆ ◆ 讓林文采老師教你在分岐、爭吵、溝通、教育中 建立越來越信任、越來越親密的親子關系 |
|
來自: 65頑童 > 《人的發展質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