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孩子丟三落四這個毛病,大多數父母都很苦惱。 不是作業落在家里,就是文具盒忘帶了。 更讓父母感到頭疼的是,無論怎么說孩子,孩子就是改不掉這個壞習慣。 為什么孩子做事總是丟三落四呢?下面一起來看看: 1 孩子丟三落四 源于父母事事包辦 紀伯倫說過這樣一段話:
可是在現實生活中,太多的父母把孩子當成自己的全部,總是事無巨細地包辦孩子的一切。 認為孩子只需好好學習,其他什么事情都不用管。 很多父母經常會說這樣一句話:“哎呦,放下放下,這些事情不是小孩子該做的,你現在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
父母包辦孩子的一切事務,就差幫孩子吃飯睡覺了。 甚至孩子的每一次嘗試,父母都會流露出緊張的神色,阻止孩子去冒險。 隨著孩子與外界的接觸,父母更是進一步地擋在了孩子和世界中間,親自充當保險杠和護欄,好像只要有自己在場,孩子就有安全的保障。 殊不知,這是赤裸裸的剝奪了孩子動手的權利,讓孩子錯失了許多成長的機會。 讓孩子喪失了獨立性,養成了依賴的心理。 孩子會認為反正自己不做,爸媽也會幫著做,沒什么影響。 就這樣,孩子做事就有被動性,責任心也無從培養。 慢慢地,孩子就會越來越懶,到最后變成做事丟三落四。 2 父母越懶 孩子越獨立 鄰居家有位小姑娘,今年10歲,小小年紀會做飯、會洗衣、會掃地、會做手工…… 我們都羨慕她爸媽,說小姑娘真厲害。 而她媽媽只是笑著說:“我只是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孩子能做的事我絕不幫忙。”
女兒把作業本落在家里了,她堅決不送過去她,讓她吸取教訓…… 為什么有些孩子依賴性強,有些孩子卻獨立呢? 正是因為父母不同的教育方式所導致的。 父母越勤快,孩子獨立性越弱; 父母越“懶惰”,孩子獨立性越強。 所以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父母要學會偷懶,懂得放手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不是大包大攬,養出一群“十指不碰陽春水”的“小皇帝”、“小公主”。 各位家長要明白這一點:
3 孩子丟三落四 適當懲罰是必要的 其實丟三落四并不是大毛病,但卻表現出孩子對生活的態度。 長期這樣丟三落四,會讓孩子成為一個不嚴謹的人,對以后的學習和工作都是有影響的。 因此家長平時要多注意觀察孩子,如果發現孩子有這種行為,就要及時提醒孩子,并讓孩子改正。 那么發現孩子丟三落四后,家長要怎么辦呢? 有位寶媽分享了自己的方法: 自從孩子上學后,丟三落四的毛病就出來了,老師也反映過這個情況。 這個問題挺嚴重的,因為我已經一周內幫他送了兩三次作業本。 但是我又不知道怎么辦,只好找閨蜜發牢騷。 閨蜜說:“你有沒有想過,每次你幫他送作業本,他心里就有依賴,就不會覺得這是個毛病,怎么改得了?” 聽了閨蜜的話,茅塞頓開。 如果不是閨蜜及時提醒,我還真的沒有意識到。 沒過幾天,孩子又一次沒有帶作業本。 這次,我拒絕幫他帶作業本。 當天放學回家,孩子悶悶不樂,因為沒有帶作業本被老師批評了一頓,他覺得很沒有面子。 趁著這個機會,我跟孩子說:“這就是做錯事情,必須要承擔的后果。以后你可要整理好自己的物品,不要再丟三落四了。” 孩子點點頭,從那以后,每天睡前都會檢查一遍上學需要帶的物品,做事有條理多了。 有時候,我們對孩子囑咐多次,孩子還是聽不進去。 但偶爾讓孩子受一點小小的懲罰,他反而能夠記憶深刻。 所以說,適當地懲罰孩子,讓孩子自己承擔后果,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也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總之,育兒的過程就是:陪伴→放手、愛→管教。 為人父母的終極使命就是:培養出將來能適應社會的孩子。 |
|
來自: 昵稱cZwA4 > 《2019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