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店鎮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春秋時期,滑國在此建都,遺址保留完整,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境內緱山風景秀美,緱山曉月為偃師八大景之一,其頂立有名揚四海的神州第一碑—“升仙太子碑”,碑文系唐女皇武則天親筆所書。1997年“國際武則天學術研討會”在府店緱山舉行。“軒轅關”更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居偃師至登封要沖,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府店鎮既是文化古鎮又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谷諔馉帟r期,皮定均將軍率領的豫西抗日先遣支隊在此與日寇進行了可歌可泣的戰斗,碾道灣之戰、西口孜之戰等著名戰役均在此打響。如今楊窯豫西抗日獨立大隊隊部舊址、夾溝戰地醫院舊址、夾溝兵工廠舊址、佛光十三無名烈士墓等抗日戰地舊址,已成為洛陽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一、緱山 緱山,海拔308米高,但“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緱山因與傳說中的兩位神仙有關而名聞遐邇,聲貫古今。一位是西王母,她曾在緱山修道,她姓緱,該山取名緱氏山,后簡稱緱山,緱氏故城也因此而得名;另一位是,周靈王的太子晉,曾在山下的浮丘洞跟浮丘公學道,后在緱山之巔駕鶴升仙,緱山因此更增加了靈氣,被道家尊為圣地。 漢武帝劉徹、武周女皇武則天、清乾隆皇帝幸游緱山,芳留墨寶,名垂千秋;歷朝歷代,鴻生巨儒,翰墨精英,頂禮膜拜,揮毫巖壁,光耀史冊,燦若繁星。 二、升仙太子碑 升仙太子碑位于洛陽東30公里偃師市府店鎮南緱山之巔。這里是傳說中周靈王太子晉升仙的地方。武周圣歷二年(699年),武則天于二月初四日由東都洛陽出發赴嵩山封禪,途中留宿緱山,游覽了剛剛竣工的升仙太子廟,一時興至,便撰寫了這篇碑文。同年六月十九日碑成,立于緱山升仙太子廟大殿之前。碑文借太子晉升仙的故事,描繪縹緲瑰麗的仙境,以贊美武周盛世。碑文描寫的武周社會,是武周承天之命,開創基業,江山穩固,人口眾多,政令統一,幅員遼闊,邊防鞏固,風調雨順,天下太平的景象。升仙太子碑碑額“升仙太子之碑”六字,筆劃絲絲露白,為唐代少見的飛白體題額。碑文中有武周時期新造的字。碑文的上下款和碑陰的《游仙篇》雜言詩、題名等,均由當時名家所書,故該碑被歷代書法愛好者譽為珍品。升仙太子廟已杳然無存,該碑卻保存了有關它的地望以及建筑的寶貴資料。 三、轘轅關 轘轅關,位于府店鎮東南10公里處的轘轅山上,西有鄂嶺口,北有古道,是偃師市現存的唯一古關。 現存建筑為青石壘砌,東西長14.70米,南北寬10.5米,高6.2米。正中為門,青石拱券式,關高4.7米,寬3.5米。額題“古轘轅關”四字。關南有石級,寬1.5米,拾級而上,可達關頂,關頂有大殿一座。 相傳遠古時期,大禹曾開鑿轘轅山,東漢末年,帝為阻扼黃巾起義,在京師洛陽周圍設置八關,轘轅關為其八關之一。轘轅關形勢險要,山道曲折,俗稱十八盤,自古即為洛都東南門戶和軍事要地。三國時期曹植曾通過此關,到京師洛陽去見他的哥哥曹丕,后寫出著名的《洛神賦》。今存建筑為清代乾隆十五年(1750年)重修,原山頂大殿已毀,今山頂大殿為1984年,由韓莊村民集資修建。 古關一帶有雞鳴山、香爐峰、廣惠庵、廣慧橋、妖魔洞等,民間流傳許多曲折有趣的傳說故事。 四、滑國故城 滑國故城遺址,位于緱氏鎮東南約6公里,府店村北,休水與滑城河之間。這是一處靴形臺地,南北長2.5公里,北寬1.5公里,南寬0.5公里。故城遺址就座落在臺地上。 故城依地形,南北長,東西狹,城垣屈曲呈弧形,總面積約140000平方米。城垣鄰近臺地邊緣,多已倒塌。故城一帶文化遺物十分豐富,有仰韶、龍山、商、東周、西漢、東漢及唐代遺物。1963年被公布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項目。 我國春秋時期的滑國,又稱費滑。周襄王二十五年(公元前627年),秦國乘晉文公去世的機會,企圖在中原擴展勢力,派軍隊偷襲鄭國。在行軍途中經過滑國時,剛好碰上鄭國商人弦高。弦高是一位很有愛國心的商人,他馬上假借鄭國國君的名義,用十二頭牛犒勞秦軍,并秘密派人日夜兼程回鄭國報信。秦軍以為鄭國既派弦高慰勞軍隊,說明鄭國早有準備,偷襲難以成功,便順手滅掉滑國而還,這便是歷史上“弦高犒秦”的故事。 五、招提寺 招提寺,在府店鎮北、休水之陽,滑國遺址城墻北。寺坐北向南。 招提者,原名萬年寺,又名弘福寺。寺內原有《招提寺圣教序》碑,相當珍貴。 乾隆《偃師縣志》云:“顯慶二年,王行滿書《招提寺圣教序》,今移置學館。” 碑高2.44米,寬1.04米,立于唐顯慶二年(公元657年)十二月五日。 王行滿,為高宗李治門下錄事,著名的書法家。招提寺圣教序字體結構嚴謹,筆法瘦硬俊逸。《寶刻類編》評價說:“用筆端正緊密,綽有資致,不在褚遂良之下?!弊~正書。 碑大約在明末或清初,移至縣城文廟,全名為大唐二帝圣教序碑。它包括唐太宗李世民的圣教序,又包括高宗李治的序記。 該碑1966年夏被砸爛,現僅存劫后殘部,存在于商城博物館。 招提寺原來規模并不宏偉,但一直香火旺盛,山門兩側為耳房、東西廊坊、大殿,有碑數通。院內東部為和尚院,有常住僧人。寺外東南有塔林一片。1936年,修筑偃登公路時,將塔拆除。 1946年,抗日戰爭勝利后,因原緱山鄉鄉公所在戰爭中化為灰燼,于斯年在招提寺周圍又打寨墻,偽鄉公所遷此。四角有碉堡,寨墻作為軍事防守工程,后來逐漸被蕩平。 20年前,招提寺遺址上建起學校,即府店中學。 六、佛光寺 佛光寺,在今佛光鄉佛光村,其村名、鄉名均來自佛光寺。 該寺創于何時,已無法稽考。原牛窯牛正方先生說,寺中原有一碑,文中說該寺創建于東漢,僅晚于白馬寺。不過,碑已失。 據史載,唐顯慶元年,武則天的兒子將要降生了,召玄奘進宮,求佛祖保佑。玄奘立即誦經、祈禱,然后對武則天說:“圣體必安和無苦,然所懷者是男,平安之后愿聽出家。”武則天欣喜十分,賞玄奘袈裟一件等。 “皇后分娩已訖,果生男,端正奇特,神光滿院,自庭觸天,朕歡喜無已,內外舞躍,必不違所許,愿法師護念,號為佛光之?!鄙鲜觯烁咦诶钪吻彩钩几嬗谛?。 佛光王降世三日,玄奘上表祝賀:“豈直喜圣后之平安,實亦欣如來之有嗣,伏望不違前敕,即聽出家。移人王之胤,為法王之子,披著法服,制立法名,授以之皈,列于僧數?!?/span> 十二月五日,皇太子滿月,請玄奘為佛光王削發。 這個佛光王,就是武則天的第三子李顯,也就是后來的唐中宗。 唐中宗登基以后,感激玄奘的恩情,神龍元年(公元705年),下詔在長安、洛陽各建一佛光寺,并追謚玄奘法師為大通覺法師。“其東都佛光寺,即法理故宅也”。 佛光寺所在地,為群山環抱、層巒疊翠、河水流淌、風光宜人的幽靜之所,正是佛門清凈之地。 馬刨泉,就在佛光寺西側。 清初本《偃師縣志》卻寫道:“馬創泉,為元奘(元者,本為玄,此避諱清高祖玄燁之故)的馬刨而成?!?/span> 就當年的佛光寺來說,是個相當大的寺院。從宋崇寧四年。 七、玄奘祠 玄奘家祠位于偃師市府店鎮滑城河村,系民間籌集善款建設。當地佛教信徒為紀念玄奘大師,弘揚佛法而建。 1998年北京航天路退休老人任耐梅用自己退休金開始修建玄奘祠,并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專家授詞(玄奘家祠)。 據民間傳說,這里的陳姓居民和偃師市緱氏鎮陳河村陳姓,系同宗同祖。早年村中曾保留玄奘遺物(古鐘),后在戰亂中丟失。 八、黃陵寺與黃爺墳 黃陵寺位于偃師佛光鄉牛窯村九龍角的一處山嶺上,寺里面供奉著明萬歷年間傳說中的黃大王黃守才的塑像。寺后有一黃土冢,這就是黃大王的墳冢。黃爺墳上翠柏青青,站在其上四顧,嵩山之壯美、田園之秀麗、水庫之旖旎,美景盡收眼底,真可謂一方風水寶地。 黃大王,原名黃守才,1603年臘月十四日出生于偃師伊河北岸的王莊村。他自幼失去父母,跟隨當船夫的舅舅長大。天資聰穎、思維敏捷的他能讀經誦文,融會貫通。后到緱山、縣學、嵩陽書院求學,潛心研讀歷代治水方略,特別是鉆研了《禹貢》中的治水之道。40歲后,無所不通,并著有《禹貢注疏大中講義》、《治河方略》等書。當時,許多讀書人都慕名前去,請他講經解義,“屢滿戶外”。 黃守才一生中的主要事跡,是治水濟民。古時,伊河、洛河和黃河中下游,經常泛濫成災,這些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跡。他治水的功績在《通志》、《河南府志》、《大清會典》、《黃運兩河紀略》以及洛陽、偃師的志書上,均有記載。明末清初,有治理河水知識和技能的人不多,黃守才就是當時有名的治水專家。有一次洛水、谷水暴漲,淹了洛陽一帶的田地和村舍,并殃及福王府,福王把他請了去;又有一次,黃河荊龍口決口,淹及開封、陳留等縣市,清帝派人把他請了去。他一去,水患很快就能治理好。因此,人們稱贊他“功并神禹”,稱他為“活河神”。也鑒于此,在他謝世74年之后,清康熙皇帝封他為“靈佑襄濟王”,并祀“金龍四大王”。之后,清帝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等,都給黃守才加了封號,封號多達12個。 九、褚遂良墓 褚遂良墓,在府店西北江村馬河東。《河南府志》、《說嵩》均有記載。原路邊立一巨碑,上書“唐宰相褚遂良墓”。墓前亦有一碑,因年深久遠,苔蘚覆蓋,字跡無法辨識。舊時,今岳灘褚家莊褚氏宗親還去上墳,記憶猶新。 《褚氏家譜》對褚氏陵園有較詳細的記載:“東至江村,北至白云山,西至馬澗河,南至紅溝?!?/span> 褚遂良,字善登,初唐河南人。褚亮碑云:“晉時遷家于丹陽。高祖湮,梁御史中丞;曾祖蒙,太子中舍人;祖玠,陳秘書監;父亮,貞明初為陳尚書殿中侍郎,陳亡入隋,為東宮學士。大業中,授太常博士,入唐,授秦王府文學,后與杜如晦等為弘文館十八學士,進授員外散騎常侍,封陽翟縣侯,歿后,贈太常卿,陪葬昭陵?!?/span> 褚遂良初授參軍,貞觀十年任起居郎,十五年拜黃門侍郎參與朝政,二十年加授銀青光大夫,三十一年檢校大理卿。太宗病危,遂良與長孫無忌為托孤大臣,輔佐高宗。永微元年進封河南郡臺,人稱“褚河南”;三年,歷任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兼修國史,加封光祿大夫,兼太子賓客;四年任尚書右仆射,知政事;六年,高宗廢皇后王氏,立武則天為皇后,褚與長孫反對,至“置笏于殿階,曰:‘還陛下笏’,乃解巾叩頭流血。”被逐潭州,顯慶元年轉桂州,不久又貶為愛州(今越南境)刺史。在憂郁中死去,卒年六十三歲。 十、喬氏繡樓 喬氏繡樓位于偃師市府店鎮夾溝村,建于清代,三層磚木結構建筑,長11.2米、寬5.5米,高10.8米,為雙面坡硬山式屋頂,脊上有雕花及龍吻。房檐下有花卉圖案的磚雕。墻體內為土坯外包青磚。繡樓下層為磚劵窯室,中層用方磚鋪地,右側為套間,左側北部有云梯,上層為0,木質樓板。密室門開在繡樓后面,中層與其有云梯相連,繡樓南面外有護欄式青石臺階。目前,其整體建筑保存較好,木門窗有破損現象,云梯扶手有缺損。 喬氏繡樓對研究清代繡樓建筑風格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它對研究清代民居和風俗,尤其是繡樓的結構和演變具有重要的歷史和文化價值。 十一、關莊望樓 在偃師市府店鎮關莊村62號老式宅院內,有一座歷經多年依然保存基本完好的望樓。 望樓,是戰爭年代為防兵災匪禍而修建的防御性建筑。關氏望樓建于明崇禎十六年,高15米,東西長4.8米,南北長4.4米,至今仍是村內最高的建筑。 望樓通體青磚砌成,樓基為青石,樓墻厚實堅固,樓頂為硬山式。整個望樓分為4層,共有瞭望窗10個,窗臺上放置有防護用的鵝卵石。 十二、佛光抗日十三無名烈士墓 佛光抗日十三無名烈士墓位于偃師市府店鎮佛光村山坡上,佛光村原名佛光峪。 佛光峪抗日戰爭時期是嵩山抗日根據地中心。 1944年4月,日軍大舉進攻河南,國民黨軍隊潰逃,豫西淪陷。同年9月,以皮定均為司令員、徐子榮為政委的八路軍豫西抗日獨立支隊遵照黨中央指示,從濟源、孟津一帶渡黃河,進入嵩山地區,隨后在佛光峪一帶建立抗日根據地。 1944年12月7日,日偽軍占領佛光峪。為消滅據點內的敵人,12月30日夜,皮徐支隊發起佛光峪戰斗。此次戰斗,八路軍犧牲13名戰士。戰斗結束后,當地群眾將這13名烈士安葬在他們犧牲的山坡上。 佛光抗日十三無名烈士墓呈“一”字排開。20世紀60年代,由于無人管護,烈士墓周圍荒草一片。1968年,時任佛光村民兵營長的裴麥鬧主動提出照看烈士墓地,他在烈士墓周圍栽植松柏,認真管護。1996年10月,當地政府工作人員在烈士墳塋前立起“抗日十三無名烈士紀念碑”,供人瞻仰。 十三、八路軍豫西抗日獨立支隊隊部舊址 八路軍豫西抗日獨立支隊隊部舊址位于偃師市府店鎮楊窯村。 該院落系民國時期建筑,坐南朝北。東、西廂房為磚、土結構,青灰小板瓦覆頂,面寬8.1米、進深3.3米。后上方為兩孔磚石結構窯洞,洞門系青磚砌墻。窯洞進深8.2米、寬3.3米,窯內南側墻壁上開有大小相同的二龕,為青磚砌筑;窯內西側墻壁鑿有一窯洞,進深4.3米、高1.8米,洞內建筑屬紅石塊壘砌。 1944年9月,以皮定均為司令員、徐子榮為政委的八路軍豫西抗日獨立支隊進入嵩山地區。當年9月29日,皮定均率支隊機關和警衛連來到位于佛光山區的楊窯村。 為打開當地抗日局面,皮定均、徐子榮深入周邊地區宣傳我黨抗日救國主張。同年11月,皮定均在隊部召開了著名的“楊窯會議”,提出盡量爭取社會各方面人士共同抗日、迅速建立和擴大地方武裝以配合主力殲滅敵人等主張。會后,支隊機關由楊窯村移駐定窯村,后遷佛光寺。 2009年,隊部舊址進行了整修,并于當年11月1日建成開館。該館分為展廳、會議室舊址等部分,展廳內有圖片、實物和文字介紹,參觀者可借此了解在八路軍豫西抗日獨立支隊領導下,抗日根據地人民群眾同日本侵略者展開艱苦卓絕斗爭的珍貴事跡。 十四、八路軍豫西抗日獨立支隊后方醫院舊址 府店鎮柏峪村,是一個革命老區村,抗日戰爭時期是八路軍豫西抗日獨立支隊的后方醫院所在地。 1944年,皮定均司令、徐子榮政委響應黨中央、毛主席的號召,東渡黃河,在偃師、鞏義、登封建立抗日革命根據地。柏峪蘇家門山高林密,適合傷員隱蔽養傷。蘇東海、蘇穩柱等村民配合軍醫吳金丹交替掩護六十余名傷病員。傷員恢復健康后奔赴抗日前線,為贏得抗戰勝利做出了卓絕貢獻。 柏峪蘇家門村前的百年槐樹見證著這段光榮歷史。后方醫院的舊址依然存在,如今已經成為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十五、柏峪景區 香爐峰是偃師市最高峰,海拔1302.3米,因主峰峭拔,狀似香爐而得名,屬于嵩山少室山三十六峰之一。柏峪東靠五華坪,西有香爐山,北有金雞峰,南有奇羅圈。整個景區,山峰蒼翠峭拔,山巖怪石嶙峋,森林茂密,溪流瀑泉一應俱全。 景區有三條旅游線路: 第一條線路主要是游覽柏峪峽谷,享受美麗鄉村的自然風光和觀賞柏峪丫字瀑布也叫百崖溝瀑布。線路起點在柏峪村蘇家門。在這里向西北可觀察到一條山峰上裸露的黃紅色巖石,狀若飛龍,唯妙唯俏。向西南可見香爐峰就像一尊大佛端坐,面向西北,莊嚴慈祥。觀景后,從蘇家門進入西南一條峽谷,沿小溪密林去尋找偃師境內最大的瀑布柏峪丫字瀑,返回后在農家飯莊就餐。 第二條觀光線路,是少室山紅葉和少室山的最佳觀賞線路。車停柏峪村部和蘇家門之間,然后步行上東山,約2.5小時左右到達五華坪景點,北望五乳峰、達摩洞;俯視少林寺、塔林;東瞻少室山、三皇寨、連天峰;西臨香爐峰;坐在少室山的懷抱中,神清氣爽,能不愜意。 第三條線路,是攀登香爐峰,體會登偃師極頂,一覽眾山小的氣概,這一線,風光無限,也兇險萬分。密灌叢林,懸崖峭壁,無路可走,容易迷路。車停蘇家門,在向導的指引下,借助專業設施,體驗山水。 十六、緱山天文臺遺址 上世紀八十年代,緱山之巔有個緱山天文臺。該天文臺是美籍華人胡天育在80年代捐資建設的。同時捐建的,還有緱山山腳下的緱山青少年科學宮。本世紀初,緱山天文臺漸漸荒廢,成為遺址,里面的科普設備、大型天文望遠鏡等等,都已報廢?,F在天文臺的球形建筑、以及偃師人民政府設立的“緱山青少年科學宮落成紀念”石碑還在。碑上的時間是1985年8月15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