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巴圖 2021年3月7日,星期日,霧霾轉晴,受洛陽作協山化創作中心邀請,洛陽地方歷史文化交流群及市文物專家、書畫家、作家、攝影家一行十余人,到偃師市山化鎮研學。大家先后游覽參觀了伊洛河石家莊村古渡口、九龍廟、紅廟、會圣宮碑、游殿村古村落。 行走在偃師山化大地,游覽一個個原生態的景點,大家親身體驗了農業、農村、農民的實際情況,深切感受到了河洛文化的厚重,群策群力提出了很多“金點子”,對振興鄉村文化充滿了信心和期待! 探源鄉愁訪山化 文/乾宏 探源鄉愁訪山化, 放眼伊洛映長霞。 石關古渡嘆滄桑, 東逝漩波淘浪沙。 紅廟寶殿奉先圣, 邙嶺厚土眠賢達。 大唐忠烈顏真卿, 墓前勁柏舞書法。 2021.3.10. 第一站:伊洛河石家莊村渡口 石家莊村位于鎮政府5公里處、黑石關口以內,是洛陽的東大門。石家莊村土坡面積3402畝,耕地面積2082畝,村莊占地1000畝,所轄徐溝、橋溝、高嶺、桃溝、槐樹溝等9個自然村,總人口為3600口,黨員118名。省道314和伊洛河從村中穿過,交通便利。主要景點:九龍廟、王鐸墓、渡口。 過去,偃師渡口多,憑借渡口優勢興起了一系列有影響的貿易集鎮。現在,交通發達了,渡口大多都廢棄了。但是,由于偃師市區和鞏義市區之間綿延近10公里的伊洛河上沒有一座橋,至今伊洛河山化段保留了四個渡口,石家莊村渡口、寺溝村渡口、臺溝村渡口、山化村渡口。伊洛河河道不寬,一根鋼絲連接河兩岸,拉著鋼絲船就過去了,船走到河中心的時候總會有一次巧妙的轉向。多年來,渡口鏈接兩岸,方便了群眾,也吸引著眾多的游客,體驗乘船的樂趣。其中石家莊村渡口臨近九龍廟,且此處河道寬闊、浪恬波靜,順流而下可直達康百萬莊園,是開發水上娛樂項目的潛力之地。 第二站:九龍廟 山化鎮位于偃師市區東6公里處,山化鎮總面積69平方公里,人口5萬人,252個村民組,轄石家莊、寺溝、忠義、臺溝、山化、王窯、東屯、湯泉、藺窯、關窯、張窯、牙莊、馬洼、光明、游殿、新明、向陽等17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地在山化與王窯兩村之間。 山化鎮轄區原屬縣一區管轄,1958年歸老城公社管轄,1961年設老城區,轄山化公社、老城公社等,1962年撤區并社,將山化、馬洼兩個公社和老城公社的湯泉、東屯大隊合并建成山化人民公社,1983年11月改社為鄉,2011年12月撤鄉建鎮。 山化鎮地勢北高南低,地貌多樣。北部屬邙山丘嶺,地勢高平,南北兩側溝壑縱橫,南部沿伊洛河有帶狀的沖積川地。山化屬溫帶氣候,北部坡嶺旱為主,南部平原,土地肥沃。 山化位于鄭洛交界處,北望黃河,南依洛河。東、北與鞏義市康店鎮為鄰,西與市區、邙嶺鎮接壤,南臨伊洛河與鞏義市回郭鎮隔河相望,素有“洛陽東大門”之稱。山化距離鄭州80公里、洛陽40公里。隴海鐵路、連霍高速公路、314省道平行穿境而過。連霍高速偃師東出口位于山化,即將開通的省道539,貫穿偃師南北,從山化鎮西部穿過。規劃中的沿黃大道,經邙山頂部,橫貫東西。流經山化鎮境內的伊洛河,河水清澈,水量豐沛,不僅滋潤著山化人民,同時也演繹著古老運河的輝煌。 山化鎮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文物資源豐富,現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有名人墓葬群、宋會圣宮遺址群、廟宇文化群、傳統民居與民俗文化建筑群(含窯洞集群)、邙山自然景觀群五大景觀群,全鎮處于地熱資源帶上,溫泉資源豐富,另有會圣宮硯、烙花等一批傳統民間手工藝品。 “北邙山頭少閑土,盡是洛陽人舊墓”。山化,正處于邙山的龍頭之地。一代名君——商湯王,滅夏建商,安葬于山化鎮藺窯村邙嶺之上。一代名臣——周大夫萇弘,碧血化作玉,以示丹心,死后葬于山化鎮化村的邙山腳下。中國書法史上三位領軍人物:漢魏時期楷書鼻祖鐘繇,開盛唐一代書風的顏真卿,明清之際蜚聲中外的書法大家“神筆”王鐸,均長眠于此。三座墓園,依邙山,傍洛水,沿S314省道,一線排開。 ![]() 2014年6月中國發展戰略學研究會企業戰略專業委員會授予山化鎮“中國布鞋產業名鎮”稱號。2015年,山化鎮榮獲“洛陽市農村環境整治工作先進單位”、“洛陽市科技普及工作先進單位”、“洛陽市平安建設工作先進鄉鎮”、“洛陽市基層黨校工作先進單位”、“偃師市依法治市工作先進單位”、“偃師市安全生產先進鄉鎮”、“偃師市社會救助工作先進單位”、“殘疾人工作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2016年游殿、光明、新明三村被評為“河南省第四批傳統村落”,山化鎮被評為“河南省特色旅游小鎮”。2017年被中華詩詞協會、河南省詩詞協會授予“中華詩詞之鄉”和“河南省詩詞之鄉”。 ![]() 九龍廟位于山化鎮石家莊村南約500米處,是清代嘉慶年間,為治水英雄黃守才而修建。黃守才(1603—1641)出生于偃師市岳灘鎮王莊村,年幼父母雙亡,由舅父劉又撫養成人。他一生潛心研究治水方略,從事治水,濟民活動,他在總結治水實踐的基礎上寫有《禹貢注疏大中講義》,《治河方略》等著作。百姓為紀念他的治水功績,稱他“功并神禹”和“活河神”,在他逝世74年后,康熙皇帝聽到他的事跡,封他為“靈佑齊襄王”,并祀“金龍四大王”。之后,清朝歷代皇帝都給他追加封號,到清亡,先后共有十二次之多。 ![]() 九龍廟坐北朝南,村南500米處,面積達3400平方米平面布局沿中軸線對稱建造,共分前后兩院,進入山門,東西分布鐘、鼓二樓。向北是連接規模相同的東西二配殿,中間為九龍宮正殿。沿九龍宮周圍按次序有佛爺宮、地藏宮、安陽宮、玉皇宮、火星宮、圣母宮等七處殿宮。后殿創造于嘉慶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是閣樓建筑,高大雄偉。全廟宇占地面積3500平方米,鼎盛時期每逢祭祀,就有一百道社火,每年廟前潯河灣碼頭船工開河出航,都有大型祭拜活動在這里舉行。 ![]() ![]() 主殿的建筑是前后兩棟建筑連接構成,前部為弧形項過廳,與后面的主殿連在一起,增加了大殿的縱深。兩個建筑的結合部分,都設計了精巧的排水裝置,殿內不見一絲流水下注,主殿供奉治水英雄黃守才。大殿兩根大石柱支撐水槽,又和廟宇大門相向對稱,可見設計之精細,布局之合理,石柱上刻有古偃師縣丞撰的楹聯,字體剛勁,筆力雄健,極具書法觀賞性。大殿上方懸掛著當年慈禧太后西逃路過此廟題寫的“威宣式遏”匾額。 ![]() ![]() 大殿山墻前部檐角都有精美磚刻浮雕,題材多取“老子騎牛”、“帶翼飛馬”等神話故事。內涵豐富,意義厚重。屋脊磚雕是整幅卷草圖案,屬單獨模具制作,不是簡單的后期雕刻。屋脊瓦當,種類繁多的圖案,精美獨到,頗具匠心。木雕也是廟中一絕,透花團,隨處顯見。屋檐、柱子、楹梁等處,都有龍形浮雕,造型靈動,刀法流暢,木材質地優良,歷經滄桑,仍不見舊態,廟內每根柱基上都刻有浮雕,每個基座的浮雕內容都不一樣,更顯難能可貴。殿內的彩繪十分考究,精美絕倫,使整個大殿顯得富麗堂皇,典雅氣派。 ![]() 后殿的形式在廟宇建筑中并不多見,是樓房建筑,兩廂均有小配房,樓房高大,全為磚木結構,木樓梯和門廊都與木柱相連,構思獨特新穎,設計巧妙合理,樓頂也有精致的彩繪。閣樓上的梁、檁上都有手繪彩色花紋,在廟宇建筑中,這樣精細的裝置實為少見。 東西偏殿建于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三月,石柱高約四米,僅一尺見方,柱上還有雕刻,均是承重石柱,質地必須上好,大殿石柱,更加考究,整個廟宇,此種石柱達二十多根,這種獨具匠心的設計及選材的困難程度,可見一斑。 ![]() 九龍廟以它的歷史內涵和建筑工藝成為古廟宇建筑中的精品,它代表了一個時代勞動人民的巨大智慧和高超的建筑技藝。研究和觀賞價值極高,該廟宇已被省人民政府批準成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該廟基礎設施在文革時期遭到嚴重破壞,文物幾已流失殆盡。亟待修復重建,使其這一古老的文物寶庫,建筑精華重現昨日輝煌。 2006年,九龍廟被批準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 第三站:王鐸墓 ![]() 王鐸,字覺思,號嵩樵,河南孟津縣人,明末清初著名書畫家,明、清均官拜禮部尚書,生平事跡見《清史*貳臣傳》。王鐸墓在石家莊村南,隴海鐵路南側。墳墓及墓前碑刻毀于文化大革命時期,現存兩匹石馬和一對翁仲。王鐸書法獨具特色,世稱“神筆王鐸”。他的書法與董其昌齊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稱, 他書法用筆,出規入矩,張弛有度,卻充滿流轉自如,力道千鈞的力量。王鐸擅長行草,筆法大氣,勁健灑脫,淋漓痛快。當代啟功先生也有言曰:“覺斯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目前神道兩側石馬仍保存完好。 ![]() 在隴海鐵路旁,見一對石馬對面而立,石馬高2.3米,線條流暢,很有氣勢。站立石馬邊向南望,還有兩件石雕作品,一個像似石碑基座,另一個看不出形狀了。 清順治九年(公元1652年)三月十八日,王鐸61歲病逝于孟津故宅。清廷贈太保、謚號文安。順治帝因他是由明降清貳臣中的代表人物,遣河南府官員給王鐸選墓地,在今洛陽偃師山化石家莊村。此地風水甚佳,背邙面洛,東南隔伊洛河與宋代皇陵遙遙相望,正南與中岳嵩山相見。墓前三百米是明清時期通往洛陽、西安的官道。從墓冢到墓道最南端的石牌坊綿延有三百米左右,牌坊上刻著“大清太保王文安公之墓”。有神道碑、墓道碑、皇帝諭祭碑、墓碑等。由北到南有翁仲、石馬、石猴、石羊共四對石像生。隴海鐵路從王鐸墓中穿過,墓冢、翁仲在鐵路北邊,石馬、石猴、石羊、神道、墓道碑、牌坊在鐵路南。 ![]() 20世紀修建隴海鐵路時,王鐸墓就被壓在了鐵路之下。六、七十年代,墓前石刻破壞嚴重。近幾年,多有竊賊風高黑夜造訪,為了保護文物,村里人把原有的石羊、石虎等都埋在了地下。一座僅存的石人拉入九龍廟嚴加看護。如果不出意外,王鐸墓的石翁仲還能找回一部分.... ![]() 《王鐸年譜》載:王鐸的先祖王成于明太祖洪武十年(1377年)由山西洪洞遷至河南鞏縣,然后再遷至孟津雙槐村。故王鐸去世后,順治皇帝遣河南府官員安葬王鐸,按照落葉歸根、歸葬故土的風俗,把王鐸葬在隸屬于鞏縣的石家莊村是完全合理的。至于石家莊村最終劃歸偃師,這是后話了。 ![]() 王鐸墓的變遷。據《王鐸史料存真》說:王鐸去世之后,每年王鐸的子孫后代都要從孟津渡過黃河來百余里之外的偃師石家莊祭奠王鐸。清順治十二年六月,王鐸兒子王無黨來給王鐸掃墓時,不幸墜馬身亡,年42對。家人因此深感遠途掃墓之不便,遂遷葬王鐸于孟津老城西北隅。民國十二年(1924年),王鐸墓被盜。1958年孟津開修黃河大渠,通水后,城北盡改種水稻,其墓已經蕩然無存。 如果此說屬實,也就是說王鐸死后三周年,王鐸遺骨就遷回了孟津,偃師石家莊留下的是個沒有棺槨的舊墓。但真墓由于時間和環境的變遷,已經了無蹤跡;偃師的規模宏大的舊墓,倒是保存下來了。 ![]() 與王鐸同朝為官、也是著名書法家的黃道周(不屈被殺)、倪元璐(自縊),甚至是王鐸兒女親家的呂維琪(被俘不屈被殺),都在清軍入關后,不屈而死!王鐸的名節,肯定是有污點的!這一點,王鐸自己內心深知。降清后他也只與貳臣相往來,同研書畫,吟詩酬答。他也深知后世歷史上對自己的貳臣的評價不會太佳,唯求“留好書數行”! 王鐸是我國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杰出的天才人物,他集書法、詩歌、繪畫、文論等多種才能于一身。他于明末書壇糜弱之象,振起雄風,力挽狂瀾,成為中興之主。黃道周評論其書法:“行草近推王覺斯、人從未解其妙耳”。“有明書法推第一”,“懷素之后第一人”。當代書法家啟功先生贊曰:“王侯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甚至有人評價:“后王(王鐸)超前王(王羲之)”。書壇和書史公認:王鐸將中國書法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 誰非過客,花是主人。正是這數行好書,讓王鐸不至于湮滅在歷史長河之中! ![]() ![]() 第四站:玉帝閣(紅廟) ![]() 玉帝閣(明代)位于偃師市山化鎮寺溝村,又稱玉皇閣,曾是北宋行宮會圣宮的一部分,俗稱“紅廟”,重建于明代,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春重修,毗鄰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會圣宮碑”。玉帝閣內有明代嘉靖年間壁畫,繪有精細龍紋的雕梁畫棟屋頂,工藝精美絕倫。 2015年,玉帝閣被批準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玉帝閣屋面為歇山頂屋頂。坐北向南,底部長寬均約7.5米,成空心四面體,下寬上窄,分兩層呈寶塔狀,磚木結構。屋面筒瓦覆頂,下層正面做出裝飾性屋檐及六組磚雕五踩斗拱,南邊正中有一拱形門。 ![]() 玉帝閣內部有木制樓梯通往上層,上層墻壁四周均彩繪有明代人物肖像畫,神態飽滿,顏色鮮明,但由于年代久遠,部分有脫落,南邊正中也開一門,門框上部兩側雕龍形飾,門上方有一青石質明代石匾,上 書楷體“玉帝閣”三字。閣內頂部檁、梁結構復雜,四角斜梁上皆彩繪,梁下有一高約3米的木制屏風簾支撐,簾之正中一木制匾額,上書“天心金關”四字,系大清康熙年間創修。 ![]() 室內四面壁畫彩繪有道教人物肖像畫,面部神態飽滿,顏色鮮明,栩栩如生、線條流暢,服飾華麗,色澤鮮艷、清晰可見,此閣建筑古樸素雅,巍峨壯觀,對研究明、清宗教建筑藝術和風格,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同時,也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建筑技巧。具有一定的考古及藝術價值。 ![]() ![]() ![]() ![]() ![]() 正骨狀元顯身手 ![]() 一對兒彩釉獅子,微妙微肖。 ![]() ![]() ![]() 看守紅廟的老人 ![]() 同一個人,去年5月2日,來參觀時拍的。 ![]() 第五站:會圣宮碑 宋太祖建立北宋王朝后,將皇陵區設在洛陽東部的偃師、鞏縣,后在這里新置永安縣。到宋仁宗時,這里已有4座皇陵,為了卻祭奠的奔波之苦,北宋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宋仁宗精心選址,開始在相鄰的鳳凰山上既現在的寺溝村,修建規模龐大的行宮。工程歷時4年完成,名為“會圣宮”,“會圣宮”的“圣”指的應是宋仁宗之前的三位國君。 隨著北宋王朝的滅亡,會圣宮也在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被金軍付之一炬。如今的會圣宮除了一通巨碑和一根拴馬柱外,地面的建筑都被毀了。會圣宮遺址,具有很高的歷史研究價值。 會圣宮遺址是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 宋會圣宮碑位于偃師市山化鎮寺溝村鳳凰山上,系會圣宮的一個標志性建筑。該碑系中原第一巨碑。碑高9.2米,碑帽高2.90米, 寬2.22米,厚0.72米。兩側浮雕舞龍四條,龍尾盤向頂端,龍首伸向四角,正面偏下有圭形題額,陰刻篆書“新修西京永安縣會圣宮銘”十一個大字。碑身高4.90米,寬2.19米,厚0.55米,四周飾以線刻龍形和流云紋,兩側浮雕云鶴圖案。碑文36行,行84字。其主旨乃在頌揚宋初諸帝太祖、太宗、真宗以及仁宗的武功、圣德、教化、政績。 碑文詳述了建筑會圣宮的由來和經過,描繪了會圣宮的地理位置、建筑的宏偉壯觀和“奉安圣容”禮儀的隆重,以及“士庶朝謁”的盛況。據說朝廷修建會圣宮耗費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土木之工極天下之巧,建筑之美為人間之極。 該碑2013年被批準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第六站:鄉村即景 ![]() ![]() ![]() 中午就餐:河洛驢肉館。 ![]() ![]() 第七站:游殿村 ![]() 游殿,游殿/趙向穎 黃河滔滔, 邙嶺蒼蒼, 伊洛河微波蕩漾, 淹沒遠去的歷史。 北宋天子的車馬粼粼, 和那些註定要消失的腳印 已被黃土覆蓋。 卻給一個小小的村子, 留下一個名字:遊殿。 何處覓一縷鄉愁, 撫慰遊子的心, 古老的遊殿啊, 已成為遊子尋根的聖殿。 它在夕陽裡守望, 一直在等你歸來。 九連窯洞、地坑院、月亮灣, 古樸的民居, 訴說著村中百姓, 曾經的煙火往事。 日落日升, 依稀還能聽到古村落裡, 兒童捉迷藏的笑聲。 文昌閣裡的棵棵古松, 天長日久似乎等候, 下界的文曲星。 在這片希望的土地上, 人們只管勤懇地秋收春耕。 玉皇閣前的枯柏化作“老龍拐” 直指蒼穹, 同玉皇閣裡的神靈, 一起協作風調雨順 護佑蒼生。 坡地的麥苗翻著綠波, 梧桐樹撐起紫色的巨傘, 嶺上的菜花金黃。 神仙谷的溝溝壑壑, 都是神奇的風景。 鄉村振興的萬里春風, 讓游殿古村換上新的妝容, 曾經這個天子到過的地方, 必將再次被時代垂青。 ![]() 游殿村位于洛陽偃師市東北角的邙山嶺上,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環境優雅;北臨黃河、面朝伊洛,東與康百萬莊園相鄰,西與舉世聞名的一級世界旅游勝地白馬寺同一嶺脈,由于風水寶地、三大朝官(宋、漢、清)葬于此地。有九朝古都七在偃、五朝建在首陽山、三朝落墓在游殿之美譽。游殿屬黃土高原地形地貌,溝壑縱橫,梯田層層。今天的游殿有4000人,五千多畝耕地,連霍高速公路穿村而過。游殿村人居住的村落東西長2.5公里,南北寬1公里。 ![]() 游殿村名的由來:宋徽宗年間 ,皇帝帶領親眷西渡洛水,夜宿會圣宮(寺溝紅廟)次日在寺溝溝中溫泉沐浴潔身,女眷在會圣宮梳妝整容,第三日便隆重上墳祭祖。宋朝陵園在鞏義,宋徽宗祭祖歸來,心情不佳,準備在會圣宮小住,一日有幸意往北邙一游,下令隨從人員看到黃河即返回會圣宮暢游了一天,包攬了邙山風光,說是山卻不似山,丘頂展望;好似大平川,拍手稱贊,賞心悅目后,龍顏大喜! 宋王走后,地方官民為紀念皇帝北邙之行,在看到洛河及黃河的地方,分別建了兩座方式相同的行宮,以方位命名;北面的叫北游殿,南面的叫南游殿。兩村之間4華里左右,北游殿屬現鞏義,南游殿屬現偃師。 ![]() 自商朝以來,游殿商、工、貿繁榮,形成了一座大重鎮,延續約五余里。這里的杏花村, 至今留有那時破瓦、磚塊(瓦碴地),留有許多風情、典故流傳至今。如飲馬池、王莽攆劉秀、出土的戰馬鐵甲、湯王東拒黑石關、西守商城,王洼的吊棺、出土的戒尺,筷籠上刻著孫家店等文物,總之;古代的游殿鎮是軍事重鎮,經濟、文化相當繁榮。由于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進步,如今的游殿在保持千年歷史外,文風鼎盛、能人輩出,獨特的地理環境條件使游殿眾多的特色民俗建筑得以保存完整,2016年,該村入選河南省傳統村落名錄。 主要景點:地坑院、地下街坊、塔溝、古寨墻、玉皇閣、文昌閣、滑氏祠堂、飲馬池。 ![]() 游殿村現存各類窯院208處,窯洞572孔,瓦房179間,年代自明清至民國不等。全村窯洞可劃分為九連洞、門前街、地下十字街、月亮灣、馬氏街坊、滑家胡同、地坑院等多處建筑遺存。 ![]() 游殿村地坑院完好的有幾十處,其中村西部謝家胡同,游殿過去稱之為九連洞,確實有九個洞相連,里邊有一二十戶人家,共分為八個院落,院落有獨戶、雙戶、四戶等,每個大院有窯洞十來孔,現保存基本完好。村東部的滑家胡同,和謝家胡同相似,不僅東西有六七家,相連的南北胡同還有四個院落,這些胡同建筑于清朝晚期。 ![]() 九連洞。 通過地下洞連通八處地下窯院門前街而形成的地下洞府,里邊有14戶人家,共分為八個院落,每個院落為一家,根據弟兄多少確定院落大小及分戶,院落有獨戶、雙戶、四戶等,每個大院有窯洞十來孔,現保存基本完好。各戶院內有紅薯窖、水窖、轆轤井,院前街邊有蓄水窖、集水溝、磨坊、茅廁等公共設施…… ![]() 近幾十年,村人陸續告別祖祖輩輩居住的窯院窯洞土坯房,到高阜開闊的地方蓋起小樓小院,那些窯洞連同里面一些老舊物件就被廢棄了。一些窯洞已經裂縫、殘破,坍塌的黃土荒草萋萋,好像有意要掩埋一段歲月。崖壁上一些樹木歪斜傾倒卻又頑強地支撐著,裸露的樹根虬曲出它們的艱難和不屈。瑟瑟秋風中,遍地叢生的灌木雜草像戀舊的老人,反芻著過往歲月的滋味。有的窯洞早沒有了門窗,覆滿時間的包漿,遠遠看去,黑黑的大洞像兩個深陷的眼窩,像猶坐說玄宗的白發宮女在晨煙暮靄中茫然發呆。 近些年,隨著鄉村旅游的興起,風剝雨蝕中,這些廢棄的或風韻猶存或品相不佳窯院窯洞,它原汁原味的真實,它不可復制的滄桑,歪打正著成邙嶺一道難得的人文景觀。 ![]() ![]() 豫西邙山上有很多天井窯院,不過這里的更加奇特。九個天井窯院連城一體。九戶居民共用一個地下通道進出,幾乎與同村鄉民隔絕,在村內形成一個奇特自然奇觀。被當地村民為九連洞。九連洞倚山而建,院內深約十幾米,地下通道長度約兩百米。天井院之間戶戶緊湊合理且風格各異。置身于此不禁為古人巧奪天工的智慧及豐富的想象力而拍案叫絕。 ![]() 老家河南,夢中游殿 小醫利國 山化古鎮伊洛邊, 傳統村落首游殿。 老家河南鄉愁源, 北宋徽宗曾游覽。 九連洞府月亮灣, 平安寨外境似仙。 康百萬家大糧倉, 如今就在村委院。 地下街坊地坑院, 黃土堅強歷百年。 滑家祠堂馬家井, 風水寶地祖輩選。 游覽觀光有美食, 美味佳肴驢肉館。 去這家窯洞看看 ![]() 窯洞文化是山化鎮規劃打造的一個重要旅游亮點。山化地處邙山,土層深厚,適宜建窯洞。山化的窯洞有靠山式窯洞、有下沉式窯洞,有地下式街坊,形式多樣。山化各村窯洞密密層層,鱗次櫛比,有人曾喻為:如掛在云霧中的洞天神府,似鑲嵌在邙山上的顆顆明珠。 ![]() 窯洞分為靠山式窯洞和下沉式窯洞、地下街坊式窯洞。靠山式窯洞一般建在不宜耕種的溝坡較陡的陽面,各家院落以向陽的2~5孔靠山窯為主體建筑,配以豬、羊圈舍、廁所、院墻及門樓,組成一個基本單元。下沉式窯居以下沉式四合院為主,有獨院,地下街坊等多種形式。這種窯洞在地上看不到,走進村莊,方看到家家戶戶掩于地下,構成了黃土高原最為獨特的地下村莊。下沉式窯居又稱“天井窯院”或“地坑院”。地下街坊為平地挖掘出一條街道,然后再街道兩側挖掘出一個個窯院,窯院自然連成街道。山化鎮17個行政村,幾乎每個村都有窯洞。游殿、新明、馬洼、寺溝等村是窯洞保存的較為完好和集中。 ![]() 七律 訪游殿 (通韻) 毛利民 北眺大河南望川, 滄桑游殿盛名傳。 宋宗一覽心胸闊, 百姓世居風水妍。 漫步神工九連洞, 靜觀奇麗玉盤灣。 今朝探訪古村落, 了卻鄉愁醉若仙。 ![]() ![]() “三馬”留影 ![]() 偃師銀條,是河南省偃師市特有的根莖蔬菜,因其晶瑩透亮、潔白如玉、條長筆直、無絲無筋,因宛如銀條而得名。偃師銀條種植歷史悠久,質地致密,色白鮮嫩,清脆爽口,具有解酒清神、消膩利口、增進食欲等功能。2011年8月17日農業部批注偃師銀條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 96歲老先生 ![]() 合個影,沾點仙氣 ![]() 即將坍塌的老房,濃濃的鄉愁! ![]() ![]() 樸實的鄉親 ![]() 進這家看看 ![]() ![]() 受天之祜,漢語成語,拼音是shòu tiān zhī hù,意思是指蒙受老天的保祐。出自《詩經·大雅·下武》。下句是“四方來賀”。 ![]() 歷史遺跡 ![]() 做過倉庫 ![]() ![]() ![]() 滑氏祠堂廣場上,有一個母親和三個孩子造型的四個雕像。原來,600多年前的明朝洪武年間,這個母親帶自己的三個兒子從山西洪洞來此定居,慢慢形成了今天七千人、以滑姓居多的龐大村落。 ![]() 滑氏祠堂,位于游殿村,始建于明朝,重建于清朝中葉,翻修于民國二十八年,距今已有四百年左右,現已列入市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滑氏祠堂自建立以來一直是族人教化民眾,行德尚禮、團結族人的重要場所,是滑氏家族文化的標志,也是該村文化標志之一。2015年,在偃師市文物局的指導下,游殿村委集資30余萬元,依照文物修復標準重修滑氏祠堂。如今滑氏祠堂煥然一新,成為村內一景。 ![]() ![]() 清代,游殿村有三里長街,街上有土地廟、觀音堂、宏興觀、榕花寺、五道廟、玉皇閣等,道光年間又修建了文昌閣,具有“一里兩座廟,百步兩個堂”的氣勢。 ![]() 去村委會看看。 ![]() 窯洞,有歷史滄桑感。 ![]() 跟著檔案專家馬正標老師找碑考古。 ![]() ![]() 游殿村還有大量天然形成的異形奇峰,被稱為“小張家界”。 ![]() ![]() ![]() 月亮灣。在村東南的溝邊有一弧形土崖,靠土崖的窯洞院落群酷似彎月,所以叫月亮灣。而今,月亮灣的窯洞院落按照原有風格進行修繕,營造出原生態的窯居文化氛圍。 ![]() ![]() ![]() 巧遇拍抖音的村民,挺好! ![]() 玉皇閣又稱天爺廟,有上下兩層,上層供玉皇大帝,下層供齊天大圣,傳為清乾隆年間始建,2001年翻修,是游殿的“鎮村之寶”。 ![]() ![]() ![]() ![]() 玉皇閣旁的老柏樹,可惜已經枯死,當地老鄉說,這棵樹是“老天爺的拐棍”。 ![]() 夕陽西下,返回 ![]() 探尋游殿村 戚占保 往事滄桑越千年 尋古探幽向游殿 邙山遠眺絕佳處 宋帝巡幸騰紫煙 地下街坊九連洞 沿溝筑戶月亮灣 特色民居依高嶺 傳統村落譽方圓 2021.1.26. ![]() ![]() ![]() 漫步游殿村,不由想起司馬光的詩《邙山》: 山靜閑云夾樹飛, 樵人相遇總忘機。 息柯且說山中事, 共指長河落日暉。 司馬光不止一次去過邙山。年輕時,他從華州調任蘇州,途經洛陽時和朋友到那兒打過獵,看他當時所作《洛陽少年行》中的句子:“青絲結尾連錢驄,相從射獵北邙東。東鞭縱鏑未云畢,青山圍圍載紅日。” “息柯且說山中事”,經歷多了,感觸深了,才會有這樣的自我警醒。“柯”是象征,人生要停息的實際上是機心。 對于不堪都市喧囂嘈雜的人們來說, 到這里靜聽黃河的濤聲, 遠望伊洛平原裊裊升起的炊煙, 走進靜謐深邃的地坑院感受中原先民的生活形態, 撫摸一下消逝的家園大門銹蝕門鎖, 路過曾經的車馬大道, 感受村中的古街、古井, 聽一聽靜坐在村頭古樹下的老人口述的傳說, 會不會喚醒和撫慰你心中的那縷鄉愁? ![]() ![]() 山化鎮東部地理位置獨特,地形復雜,工業難以入駐,農業具有很大的發展優勢。多年來,山化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對旅游資源的保護和開發,確立了以文化生態為特色品牌,以建設人文、秀美、活力、富裕、文明新型城鎮為目標,著力打造文化生態旅游的發展思路,立足山化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和交通區位優勢,決心把山化打造成偃師后花園,洛陽、焦作、鄭州等100公里圈的休閑地。 入鏡 ![]() 一片神奇的土地, 快并快樂的一天。 一群情懷滿滿的良師益友, 期待下期與你同行! 祝偃師市山化鎮經濟騰飛,民生改善,文化興盛,旅游發展,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越來越好,再創輝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