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不需要太多的育兒技巧或多么優美的語言,只需要說出孩子當下的感受,就能讓孩子的火爆脾氣瞬間收斂,讓孩子的憤怒立刻降溫,讓正在拖拉的孩子速度變快,讓兩個正在爭吵的孩子矛盾緩解。 如果,你想了解這個方式,可以耐心讀一讀這一篇文章。 先從我家的一個例子說起。 昨晚,我小姑子一家三口來我家串門兒,走的時候,8歲的外甥軒軒穿衣服反常的慢,小姑子著急了,催了好幾句。 我見情況并未改善,于是對軒軒說:“軒軒,你看到爸爸和媽媽表情都比較嚴肅,是不是心里有些忐忑?不想跟著他們回家?你覺得有些擔憂嗎?” 軒軒立刻點點頭說:“嗯,舅媽,你說對了!我覺得我回到家肯定會被大批特批。他們兩個的臉真的很不好看!” 小姑子聽到我倆的對話后,不好意思的笑了:“你想啥呢,放心吧,不會批你的。” 軒軒這才加快了穿衣服的速度,和媽媽一起下樓了。 說出感受,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方法,是一個可以“以不變應萬變”的方法! 但是想要用起來,想要用好,卻需要做很多前期的工作。 在說出感受之前,我們需要先認識感受、理解感受、體會自己感受,然后才能做到同理和說出別人的感受。 網絡圖 (一)認識感受 我們先來想一想,在我們大腦的詞匯表中,都有哪些表達感受的詞? 如果有人問你:你的心情如何? 你大多會這樣回答:挺好的/不太好/很不好。 如果有人問你:你的感受如何?你現在的情緒是什么? 即使你不會發懵,也有可能只是回答:開心/不開心、高興/不高興/傷心。 我們大人的詞匯表如果已經非常匱乏了,那么擁有一個空瓶子的我們,如何灌滿孩子的情緒罐子?如何能教會孩子們認識感受、理解感受、說出感受呢? 所以,我們的第一步,就是先認識都有哪些情緒。 在生活中,在與孩子們的交談中,不斷的去用這些情緒詞匯,這樣孩子們才會認識這些情緒。當然,我們也可以和孩子們一起學習情緒。 孩子們對情緒的敏感度要遠遠超過我們。 上面這張圖是正面管教的情感臉譜圖。 記得當時有個媽媽,回家把這個情感臉譜圖給她兩歲的兒子看了,結果他就指著第一列那張帶著綠色帽子的臉說是他媽媽的臉。 她以為兒子隨便點的,就笑著對兒子說:“寶貝,你看看,看看媽媽真的是這張臉嗎?” 她兒子看著笑著的媽媽,回頭看看臉譜圖,依然點點頭說:“媽媽就是這張臉。” 事后她反省,確實是那段時間總是和兒子發脾氣。 讓她意外的是,在問他的那個當下,她沒有發脾氣,是笑著的,可是孩子的心里在感覺上,媽媽仍然是惱怒的臉。 通過這件事她認識到:發脾氣給孩子造成的影響不只是當下,還會在孩子心里持續一段時間。 我的兩個孩子,9歲的淏仔,6歲半的玥玥,對這張情緒圖已經相當熟悉了。 當我前年剛拿回家貼在墻上時,每天晚上兩個孩子就會圍在圖前,指著圖說著:“今天媽媽的臉是這個,爸爸的臉是那個,我的臉是這個……”我會適當問一問:“為什么媽媽的臉是這個呢?為什么爸爸的臉是那個呢?” 他倆都會說出具體的事情,也許是一件事,也許是兩三件事的。這個過程不但讓孩子們對情緒有了認識和理解,而且也讓我們更熟悉了孩子的想法,拉近了我們之間的距離。 孩子對感受非常敏感,敏感到我們驚訝的地步! 他們能從我們佯裝微笑的臉蛋后面,感受到我們隱藏的焦慮、生氣、失望、不滿意……等情緒。 所以,當我們對他們說:“沒關系,即使考了七十多分也沒事,媽媽不在意的。”但是,孩子依然會小心翼翼的。因為這句話對他的影響并不大,你的微表情和隱藏的失望,對孩子的影響更大。 是真心還是假意,孩子是能感知得到的。 孩子不說,只是孩子的表達能力弱。 (二)理解感受 因為上面那張情緒臉譜圖,我的兩個孩子可以根據圖片來理解每一個表情所代表的感受詞匯。這張圖對他們認識和理解感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同時在平時的溝通中,我也會說出當下適合的感受,有意識的讓他們增加情緒詞匯。 比如: 當玥玥約了同學放學后一起吃飯,可是同學卻因為要上特長課,沒有一起吃飯時,我會對玥玥說:“玥玥,同學沒能如約和你吃飯,你是不是感覺有些遺憾,有些失落呀?” 失落,玥玥在情緒圖上看到過。我這樣一說,她便會對這個詞語理解更深入一些。 但是“遺憾”那張圖里沒有,玥玥說:“是很失落。可是媽媽,什么叫遺憾?” 我想了想:“遺憾,就是一件你非常想做的事情,沒有機會做或者沒認真做沒做成的感受吧。” 也許我解釋的不夠準確,但是我相信玥玥能理解一些。等到以后我遇到什么事情感到遺憾時,我再對她說,再去強化,慢慢她就能完全理解了。 情緒,是我們心情的七彩色。 但是,我們一直忙著工作忙著賺錢,太久沒有好好觀察自己的情緒,忘了它們都有什么顏色了。趁著育兒的機會,我們也將我們的情緒七彩色撿起來,讓我們的情感和語言都變得豐富些! 網絡圖 (三)體會自己的感受 當我們認識感受了,也理解每個感受的含義了,就可以在平時多多體會自己的感受,并通過覺察的結果及時調整。 比如: 當我們生氣時,如果及時覺察到我們生氣了,那么就可以想一想為什么生氣,如何能讓情緒平靜一些?是深呼吸幾次?還是暫時離開~不再繼續坐在孩子身邊陪他寫作業?還是聽聽音樂或者出去走一走? 及時的覺察,能讓我們及時剎車,不會任由暴怒情緒不受控制的爆發,傷害孩子也傷害自己。 我可能會直接對孩子說:“媽媽現在很生氣!已經沒有耐心了!媽媽需要安靜一會兒,請暫時別來打擾我!” 網絡圖 這樣清晰的表達出來,孩子就知道媽媽生氣了,也知道了“安靜”是可以讓媽媽平靜的方式,孩子們也就不會再來火上澆油的打擾媽媽了。 同時,孩子還學到了健康的表達憤怒。而不是只會通過大吼大叫、摔東西、罵人等傷人傷己的方式來表達憤怒。 有一次玥玥因為什么事情,說了好幾句:“壞媽媽!我不喜歡媽媽了!”當下,我就直接說出了我的感受:“媽媽聽到你這樣說,媽媽感覺有些難過,有些傷心?!鲍h玥聽到后,不但不說了,而且還過來窩在我的懷里抱了抱我。 (四)同理別人的感受 當我們能覺察自己的感受之后,就可以學著體會別人的感受,同理他人,共情他人。 發生的很多親子沖突和矛盾,都是因為不會同理,無法共情。如果我們可以學會同理孩子,說出孩子的感受,那么相信我們的親子矛盾會少很多。 如果因為你的工作臨時需要加班,無法兌現帶孩子去游樂場的承諾,在孩子發脾氣時:
第一種就是同理孩子的感受。孩子會覺得媽媽理解我了,孩子就會轉而為我們考慮:“嗯,是的,很失望很生氣。那媽媽,下周一定要帶我去,好不好?” 第二種就是否定孩子的感受。認為孩子生氣是不對的,是不懂事的。孩子聽到后,不是壓抑自己的氣憤,就是脾氣變得更大了! 網絡圖 同理孩子的感受,不但能讓孩子的負面情緒好轉,利于親子關系;同時,也能緩解孩子之間的矛盾和沖突。 一月中旬,我們家發生了一件事。 玥玥用跆拳道幣換了幾百片的拼插玩具,結果她自己拼起來太吃力,就向她哥哥淏仔求助。所以,大多數都是淏仔幫她拼的。有天晚上淏仔拼了一個多小時,基本成型了,就剩下一些零件打算第二天拼完。 結果第二天早上,淏仔洗漱完之后,突然發現他拼到多一半的那個作品,被玥玥玩散架了。他脾氣馬上就上來了,非常生氣,開始追問和指責玥玥。一直到了車上淏仔還在說,雖然玥玥知道理虧,不怎么辯駁,但她也不回答哥哥的追問。淏仔就越來越急,嗓門也越來越高。 我覺得我再不出手,他們兩個都會帶著情緒進校門。 我看著后視鏡里的淏仔,問他:“淏仔,你一直問小妹,這個玩具是今天早上玩散的,還是昨天晚上幾點玩散的,答案是什么,對你來說有區別嗎?” 淏仔答:“當然有區別!昨晚我睡覺了,她想玩,沒法問我,玩了就玩了,我不會太生氣。可是她要是今天早上玩壞的話,我明明比她起床早,她就應該和我說一下的。畢竟都是我搭起來的!馬上就要搭好了!太氣憤啦!” 我一聽,淏仔說話的語氣雖然憤怒,但還很理智。 所以,因為時間有限,我沒有同理淏仔的感受,直接引導他們關注對方的感受。 我問玥玥:“玥玥,哥哥馬上就全部拼好了,今天早上卻發現散架了,你覺得哥哥會有什么感受?”然后我接著又對淏仔說:“淏仔,小妹說的時候,你也體會一下,看她說的符合不。好不好?” 玥玥慢慢的說:“嗯……哥哥會生氣,嗯……會憤怒,嗯……還有煩躁吧。” 淏仔聽了,居然嘿嘿的笑了,他說:“小妹大部分說對了,我就是很生氣很憤怒。但是煩躁,我只有一點點吧?!?/p> 我看淏仔已經恢復平靜了,又問淏仔:“淏仔,那你覺得小妹把玩具玩散架了,她會有什么感受呢?” 淏仔說:“她會感到害怕吧,還會有擔憂?擔心我批評她吧?!?/p> 我說:“還有嗎?” 淏仔想不出來其他的。 我提示說:“玥玥希望把玩具玩壞嗎?你覺得她把玩具玩散了,她會感到開心還是遺憾?” 淏仔這時候,就又笑了,他和我說:“遺憾吧,她也不想玩壞了?!?/p> 然后,我就什么都不再問了。我相信,他們體會到彼此的感受之后,問題就解決了。果然,兩個人開始聊其他的事,然后一起下車說著笑著進了校園。 短短的幾分鐘,我沒有直接幫他們調和矛盾,只是讓他們體驗對方感受,就讓兩個孩子情緒好轉了。 這個“以不變應萬變”的方法,能讓親子矛盾減少大半,也能讓多子女家庭中孩子間的沖突次數降低很多。不難學,很好用,特別推薦! 希望朋友們能夠撿起自己的情緒七彩色,豐富自己的感受詞匯,從而帶著孩子們關注到自己的感受,體會別人的感受,能勇敢面對同伴間的摩擦,能更好的與父母和老師交流,成為一個溝通達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