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詢室的設置是為了保護咨詢師和來訪者的利益,維護咨詢的順利進行,陳老師似乎進行了一次反設置的督導,事實真相是什么呢?值得我們深思和學習。 01 一位未婚大齡女咨詢師找我做督導,她為兩件事苦惱,一件事是她深深愛上一個也是獨身的男來訪者,這位來訪者無論年齡身高長相氣質等條件都適合和她結婚,是夢中的白馬王子;第二件事情是她近半年來有急性焦慮發作的癥狀,經常有瀕死感,多次打120送急診。我對她說:如果那個男來訪者對你也有同樣的愛情那就商量結婚吧。她萬分驚訝的說:陳老師,那樣不就違反設置了么?我來找您就是為了能夠度過堅守咨詢設置這種痛苦的。我告訴她,你先把你自己的生活設置好,再去設置你的咨詢,你天天在咨詢室,接觸的都是來訪者,你去哪里認識合適的男人?你自己過的不好,你就會一遍遍強迫性重復誘惑你的來訪者,生活比咨詢更重要,先處理好你自己的生活,然后再回來做咨詢。或許有人會疑惑陳老師你這是不是在鼓勵那位女咨詢師違反設置和倫理么?我不那么認為,我覺得我對于那位女咨詢師而言,我給了她人生最大的設置和倫理,幫助她得到人生最大的利益和成長。經過幾次督導,她和來訪者結婚沒結婚我不知道,但是她的急性焦慮發作神奇的消失了。 02 這個令人怪異督導案例發表后引起了咨詢師們的極大興趣,有人認為是大師杰作,有人認為是有違常識。其實,這個案例反映的是一個督導(或咨詢)師是否具有深度共情的能力。年近四十歲的未婚女咨詢師愛上愛上了理想的適婚對象,但這個對象卻是一個與她同樣有著婚戀困境的男來訪者,這是讓她很難以想象、認可和接受的事情,長年受訓的咨詢設置和倫理一遍抽打著她的心靈(正象有些群中那些看似道貌岸然、義正辭嚴的話語),她內心充滿了懷疑、自責和羞恥感,這讓她的潛意識用焦慮發作、瀕死來表達這種無法忍受的感受,她其實也找過其他督導,但其他督導無論從倫理層面還是分析反移情層面都幾乎讓她沒有活路,更加讓她崩潰,情急之中讓她去尋找更高級的“大督導”,她懷著忐忑的心情來找“大督導”,沒有想到“大督導”的一席話讓她措手不及,她被深深的理解和撫慰,壓抑已久的情感瞬間釋放,內在劇烈的矛盾沖突也得到了化解,督導把在現實中找不找哪個男來訪者戀愛結婚的問題留給她的健康自我去做選擇,最重要的是,她重獲了思考的自由和人生的自由,所以,她的嚴重的焦慮發作“瀕死”癥狀也就沒有了存在的意義。 03 對一位女咨詢師的督導這個案例不是看一兩遍就能看懂的,因為容易被標題“反設置”三字所迷惑。案例文本呈現的事實是:不僅整個督導過程中沒有任何人以任何理由違反設置,就是女咨詢師在對男來訪者長達一年的咨詢中也沒有任何違反設置的現象。在這個督導案例中,督導師敏感銳覺察到女咨詢師把咨詢設置與倫理“轉移”為早期破壞性母親大他,恐懼會遭到嚴厲的懲罰與報復,“破壞設置”這個念頭是她連想都不敢想的禁忌,也正是因為不可想象所以才壓抑已久,當督導師對她說“你可以和男來訪者結婚”時,她潛意識里暗潮涌動的欲望終于沖出重重阻隔被充分意識化,獲得了言說和命名,從實在界進入到想象界和符號界,自我攻擊沖動與愛的沖動完全獲得自由,罪惡感得到減輕,所以她的焦慮瀕死癥狀很快就消失了。她的癥狀消失并非因為她做了什么,而是得益于她終于可以想象和言說。在心結沒有解開的情況下,她如果真的付諸行動“與來訪者結婚”,不僅不會讓她癥狀消失,反而只會讓她的癥狀更加嚴重。 ——從許多咨詢師對這個督導案例的反饋中,可以看到這些咨詢師能夠充分領悟督導操作這個微妙過程,但是也有少數初學者還僅僅只能把視角糾結在“女咨詢師為什么要打破設置違反倫理?督導師鼓勵她見諸行動”(似乎打破設置違反倫理已經是發生了的事實)這樣的投射性認同之中。 04 女咨詢師當時的狀態十分糟糕,在交流中也時常焦慮發作,瀕死感覺頻發,在這樣的狀態下,無論是個案督導分析或者是個人咨詢體驗都無法正常進行。這個時候,我在深度共情之下產生一個直覺:唯有探討“和男來訪者結婚”這樣一個話題才可以使她集中注意力,也唯有這樣一個話題可以揭開她壓抑的蓋子,其他任何話題都有可能再度把她推送到醫院的急診中心。但是,拋出這個話題是有風險的,萬一她認為我不夠專業,萬一她果真付諸行動……她是一個精神分析取向資深咨詢師,而且她在找到我之前已經找過好幾個督導師和體驗師了,可以說該分析的都分析了。在直覺的指引下我拋出了話題,女咨詢師果然反應十分驚愕,然后失聲痛哭,哭的撕心裂肺。我們就“結婚”話題的可能性進行了多方面的討論,由于她已經把男來訪者轉介出去,但男來訪者還是執意要回來找她咨詢,我們就她與來訪者之間的關系展開了深入的研討,對究竟是移情還是愛情等話題做了深入的澄清。每次交流幾乎都都是在她痛哭聲中開始的,然后又在她痛哭聲中結束。我知道她面臨人生的重大考驗和決擇,我感受到她的欲望也感受到她的痛苦。對于她,究竟是做她的個案督導師還是做她的個人體驗師也著實一度讓我十分難辨和十分糾結,后來我決定在夢境的指引下,把這個兩難的問題交給“拉康”去處理 05 在榮格與拉康派分析體系中,共時性是一個重要的概念。在我和女咨詢師的督導情景之中,也和女咨詢師與男來訪者的咨詢情景一樣,發生著共時性同構現象,形成了督導工作中經常出現的“并行”現象,即咨詢師會把自己在咨詢中的沖突困境微妙的復制到督導過程中,這時,督導師必須利用自己的的“第三只眼睛”或者反移情的能力,才能觀照到督導過程中的動力結構。當我被女咨詢師拉入到既不象是案例督導也不象是個人體驗的焦慮中,角色認同的混亂與沖突共時性“并行”發生在督導與咨詢中,每一次交流都不能清晰的界定究竟是案例督導還是個人體驗,因為她的問題是個案與她個人成長之間的關系攪和在一起的。本著急則活標緩則治本的原則,我決定還是先把她的焦慮瀕死癥狀先解決了,下一步再談她的案例督導和個人體驗問題。我是不反對案例督導和個人體驗成長在一個分析家這里做的,只要他們能夠清晰的知道他們每次在做什么在解決什么問題就行。當然我也不反對督導與個人體驗成長分開進行,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分開進行,也并不意味著邊界就一定可以清晰,形式與表象有時也很愚弄人。——共時性也在咨詢師們閱讀文本的時候同構并行。 縱觀陳老師的案例,關懷的成分更多,不同于很多咨詢師的說教和教條,還原來訪者內心的真實遠比維持表面的正確對來訪者和咨詢師重要的多。陳老師在這個案例里,就是順勢而為、無為而治,把最后的主 動權還給來訪者。而最后,這個女咨詢師的心結已經打開,和不和來訪者結婚已經不重要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