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與絲綢之路石窟藝術叢書 敦煌與絲綢之路石窟藝術一直都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多年來研究的主要內容。1980年我們創辦了中國大陸首家敦煌學專業刊物《敦煌學輯刊》,2008年沙武田博士學位論文《敦煌畫稿研究》獲得該年度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獎;《吐蕃統治時期敦煌石窟研究》進入《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 結合目前學術研究動態,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啟動了“敦煌與絲綢之路石窟藝術”叢書項目,研究內容涵蓋甘肅省境內的大部分石窟,既有石窟群整體性的研究,又有石窟個案研究;一方面,多層次地透視絲綢之路石窟藝術文化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緊抓學術研究前沿,集中體現了未來絲綢之路石窟藝術研究的方向。 石窟藝術專題研究 學界在過去50多年中進行了大量基礎的測繪調查和壁畫內容考釋,這種研究基本上是以單個題材壁畫為重點,按照時間順序或者空間劃分來對某種特定題材進行考察。在本套叢書中的《敦煌石窟彩塑藝術概論》則是一個新的案例。該書以敦煌石窟彩塑為主要研究對象,同時涉及中國其他石窟的雕塑。其結合洞窟建筑、壁畫,以時代為線索,展示出了敦煌石窟彩塑獨特的藝術魅力。 莫高窟第285窟 西魏 莫高窟第432窟 彩塑 石窟藝術與社會歷史研究 石窟藝術與社會歷史研究絲絲相扣。對于敦煌石窟而言,藏經洞出土的敦煌遺書,包括記錄敦煌社會開窟造像的功德記、敦煌歷史人物的邈真贊等,都是不可或缺的研究材料。在本套叢書中的《敦煌陰氏與莫高窟研究》就是運用石窟與文獻相結合的方法,在石窟營建史的背景下對陰氏家族開鑿或參與開鑿的7個洞窟進行全面研究,從而分析陰家窟所反映出來的佛教思想、佛教功能以及社會和藝術功能。 今編號為第17窟的藏經洞 藏經洞文書經帙合一的情形 佛教洞窟與寺院儀軌的綜合研究 絲綢之路佛教寺院中的壁畫造像題材,不同于博物館藏品,它沒有像藏品一樣脫離原來的空間關系。這就為學者通過壁畫造像所在的空間位置探索古代佛教儀軌提供了可能。本套叢書中的《天水麥積山石窟北朝佛教藝術研究》《馬蹄寺石窟群漢傳佛教藝術研究》《隴東地區北朝佛教造像研究》等主要研究對象集中于甘肅北朝洞窟,其綜合造像內容、佛教經典以及中古時期寺院儀軌,系統闡釋了圖像與寺院生活的密切關系。這一研究方向是未來石窟藝術研究方向之一。 莫高窟第297窟西壁龕佛像 北周 洞窟個案研究 專題性研究是基礎,不過其弊端也清晰可見。這種研究割裂了一個洞窟之中壁畫和壁畫、壁畫和塑像之間的互動關系。而實際上所有的造像題材都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它們共同詮釋了主尊乃至整個洞窟的造像設計理念,同時也反映了洞窟背后的歷史信息。本套叢書就包含了莫高窟第61窟、第100窟、第454窟、麥積山第127窟以及瓜州榆林窟第25窟的個案研究。這些成果選取特定歷史時期極富代表性的洞窟作為研究對象,全面透視洞窟設計理念,深層次構建了石窟藝術發展史。 榆林窟第25窟文殊變 榆林窟第25窟 西壁 普賢變 特定歷史時期特定區域圖像的普查與研究 隨著新資料的不斷公布以及學者對洞窟歷史背景認識的加深,部分特定階段的佛教洞窟研究有待再探討。本叢書的《敦煌十六國至隋石窟藝術》《川北佛教石窟和摩崖造像研究》和《吐蕃統治敦煌時期的密教研究》即屬于此類。以敦煌為例,學者們認為,敦煌石窟的晚期,由于西藏后弘期佛教的興起和廣泛流傳,敦煌石窟營造被推進到了一個嶄新的時期。目前隨著藏語文獻的整理和藏學研究隊伍的壯大,學界對敦煌中唐到元代的歷史有了更深的認識。如本叢書中的《吐蕃統治敦煌時期的密教研究》就對相關問題做了探討,整理了與吐蕃統治敦煌時期密教有關的大量文獻與圖像資料,對漢藏文獻以及圖像做了初步的分類與對比;討論了吐蕃時期敦煌密教與其他信仰的關系;總結了中唐密教在整個敦煌密教發展史上的里程碑意義。 本叢書以絲路沿線石窟整體為研究對象,既注重梳理其內在的邏輯關系,又注重對個別石窟的重點探究,以開放的、廣闊的研究視野,重新審視西到龜茲,東到天水、西安,西南到川北的石窟寺遺址,探索石窟藝術風格的發展演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