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笑天(濟南外國語學校,中學正高級教師、特級教師) 高考語文測試甫一結束,已經是銳評滿天,從中可見“語文高考”的影響遠不止于語文教育甚至教育,它是十足的 “社會現象”“文化現象”。然而認識它,還需要回歸本體。 1.根植中國精神,凸顯育人功能 2019年高考語文試題既展現傳統文化的精髓,又體現時代精神的主音。以作文題而論,全國Ⅰ卷作文題材料中“民生在勤,勤則不匱”源自《左傳·宣公十二年》,“夙興夜寐,灑掃庭內,維民之章”出自《詩·大雅·抑》,強調“勞動是財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熱愛勞動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同時材料又具有鮮明的現實針對性,有的放矢直指部分同學不理解、不愿意、尊重勞動的現象,倡導“熱愛勞動,從我做起”,把傳統文化、現實元素自然結合為一個整體,育人化人功用自然寓于其中,不著痕跡。全國Ⅱ卷作文題沿用2018年作文成功模式,選取百年中國歷程中的關鍵節點,以青年“強國有我”為主旋律,唱響時代主調。2019年恰逢五四運動100周年,“青年愛國”已經上升為一種精神和道統。在新時代背景下,既需要對傳統進行接續,又需要勵志創新,更需要莘莘學子認真思考,躬身投入,成為一個時代命題。 再比如閱讀理解試題:全國Ⅰ卷的文學類文本閱讀,選自魯迅的歷史小說《理水》,素材取自“大禹治水”的故事,屬于中國原型文化范疇,是最典型的“中國故事”,試題要求“請談談本文是如何具體塑造這樣的‘中國的脊梁’”,又與時代提倡的實干興邦自然契合,引導考生進行全方位思考,是一道有品質有創新的絕妙好題。文言文閱讀試題,全國卷的語料均選自《史記》,傳主賈誼、商鞅、吳起都是歷史上的“改革者”,命題的價值導向、育人傾向與改革開放的時代精神相吻合。 2.強化母語特質,突出能力導向 以文言文閱讀試題為例,語料出自《史記》中的《屈原賈生列傳》《商君列傳》《孫子吳起列傳》,符合“考試說明”對文言文語料“淺易”的要求。最為關鍵的是,《史記》語言表達的“淺易”是表象,它是漢語表達的經典和范本。雖然是史傳散文,但是蘊含的酣暢淋漓的浪漫主義作風成為漢語文本中獨一無二的現象。以它為測試文本,是對學生文言能力測試的最佳選擇,是體現學生文言閱讀能力的校準器和風向標。 文學類文本閱讀試題要求“談談小說塑造人物形象時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小說中有多處景物描寫,請分析其功能”,從學生閱讀小說的基本能力入手,不刻意求新求怪,有益于構建學生的基本閱讀能力體系。與此同時,在側重能力導向的同時,并沒有忽視基本知識的考查,詞匯、語法、文化常識、名句名篇、表現手法的測試角度設計科學合理。全國Ⅱ卷第18題“下列各句中的引號和文中‘長跪不起’的引號,作用相同的一項是”,從“應用”角度考查知識,題目雖小,取向極佳。 3.注重品質提升,匠心設置情境 注重思維品質提升,注重思辨能力考查,是當前熱度最高的測試導向,但是具體落實到試題中,確實需要花費匠心,主要體現在具體命題情境的設計。 全國Ⅱ卷作文題所給材料屬于宏大敘事,然而命題者為考生精心選取了寫作的具體情境,供考生選取,試題亮點有兩處:其一,要求考生選取自己的“當事人”身份,強化“個人”與“時代”的關聯,考生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選取自己最有感觸、體驗、認識的虛擬身份,利于考生發揮水平,在此基礎上體現選拔功能;其二,“演講稿”“信”“觀后感”“慰問信”等不同文體也提供給學生選擇的空間。 全國Ⅰ卷作文題,將傳統文化與現實情境對“勞動”的認識發生碰撞,就此引導考生多角度、多維度認識這一命題,寫作情境就在“身邊”,提倡“從我做起”,考生感到親切、利于抒發,但是闡發的命題卻是勾連古今的大命題,可以顯見考生思考的分量。 再如閱讀理解題:全國Ⅰ卷第9題從“故事”與“新編”的角度進行考查,角度新穎,空間闊大但是極具選拔精確度;全國Ⅲ卷第15題銜接課內課外,同中求異,從細微之處考查學生審美感受能力,方式及設題情景均為上選;與此有異曲同工之妙的還有全國Ⅰ卷第8題,大問題,小切口,啟發學生淺入深出,此種命題思路與考查方式應該大力倡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