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繼續聊聊《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第二章的主要思想是“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系”,這也是阿德勒心理學的觀點。 說到煩惱,一直有個觀點就是,生活中的很多不快樂的事情可能到最后歸根結底都與錢有關。說實話錢能解決很多問題,然而當你擁有足夠多的時候,它并不能給人帶來太多的快樂;但是你沒有的時候,卻會給你帶來不少的痛苦。 一直都會覺得很多煩惱是因為沒有足夠的錢,而有些煩惱卻也是因為有太多的錢。不過最終錢給人帶來的煩惱會多于快樂,也因絕大多數的快樂與錢無關。一直都認為,沒有利益的關系最純粹,然而這又是一個金錢至上的時代。于是,有了利益之爭,煩惱自然就指數上升。 好了,有點扯遠了,咱們說回來,這一章節青年和哲人又展開了很多有深度的對話。書中說,我們“之所以只看到缺點是因為你下定了‘不喜歡’的決定。為了達到不喜歡自己的目的,所以你才只看到缺點而不看優點”。 在這里舉了一個很有意思的例子,講的是“臉紅恐懼癥”。哲人說,曾經有一個姑娘問他,如何治好這種恐懼癥。哲人反問她,治好了你想做什么?姑娘說,我想對喜歡的男孩表白。青年覺得這個邏輯很對,但是哲人不這么認為。 哲人認為,姑娘需要這種癥狀,因為有了這種癥狀她就有了不去表白的理由了。事實上是因為姑娘害怕表白失敗,才找的這個“借口”。所以,她不是想治好這種病,而是想不治好它。因為有了它,姑娘就可以逃避她害怕的事情———表白。 “只要有臉紅恐懼癥存在,她就可以用‘我之所以不能和他交往都是因為這個臉紅恐懼癥’這樣的想法進行自我逃避,如此便可以不必鼓起告白的勇氣或者即時被拒絕也可以說服自己;而且,最終也可以抱著‘如果治好了臉紅恐懼癥我也可以……’之類的想法活在幻想之中”。 這就像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因為有了A,所以才做不到B。作者認為,這是一種自卑情結,而不是自卑。自卑情結就是,我們把自己的自卑感當做了某種借口使用的狀態。比如,我因為不漂亮,所以找不到對象。 阿德勒用了一個詞叫“外部因果律”來解釋說明,意思是:“將原本沒有任何因果關系的事情解釋成似乎有重大因果關系一樣。”比如,某某明星又離婚了,于是你說你再也不相信愛情了。其實,這些和咱沒啥關系。如果總這樣想,可能還是因為我們不相信你自己。因為只要不相信,我們就有了不婚的理由。 生活中,我們往往會因為自己的缺點不喜歡自己,甚至討厭自己。而現實中,我們往往過于執著自己的缺點,不肯喜歡自己。哲人認為這都是“因為你太害怕被他人討厭、害怕在人際關系中受傷。但是,在人際關系中根本不可能不受傷。阿德勒就曾說,‘要想消除一切煩惱,只有一個人在宇宙中生存’。” 但是,這根本不可能做到。社會心理學告訴我們,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他作為一個個體存在于這個社會之上,人只有在社會關系中才會成為“個人”。沒有社會關系的存在,個體也就毫無意義。 然而,“人的煩惱皆源于人際關系”。這是阿德勒心理學的基本概念之一。如果說這個世界沒有人際關系,茫茫宇宙之中,只有你一個人,那么自然就沒有煩惱這一說了。因為哲人認為,“個人的煩惱,所謂的‘內部煩惱’根本不存在。任何煩惱都會有他人的因素。 一旦如果在人際關系中存在‘競爭’,那人就不可能擺脫人際關系帶來的煩惱,也就不可能擺脫不幸。因為有競爭的地方就會有勝者和敗者,不知不覺就會把他人乃至整個世界都看成是‘敵人’。 但是如果能夠體會到‘人人都是我的伙伴’,那么對世界的看法就會截然不同。不再把世界當危險的所在,不再活在不必要的猜忌之中,你眼中的世界就會成為一個安全舒適的地方。人際關系的煩惱也會大大減少。”哲人如是說。 人不太可能一個人活著,社會關系是我們人生最重大的課題之一,而處理好人與人以及與社會的關系,直接決定著我們的幸福程度。根據阿德勒的觀點,煩惱的多寡,取決于我們的人際關系處理得如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