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一個超越性的存在。布洛赫在“希望原理”一書中指出,人借助于自身的主動性與超越性,為自身創造未來。人的生命進程就是一個不斷走向期待目標的過程。所以,布洛赫認為,人的希望是人性的根本,而希望的基礎則是人永遠“指向前邊的意向”,即不斷地進行自我超越。我國青年學者賀來也認為,這種超越現實、追求理想的精神是人的本性,他謂之“烏托邦精神”。所謂“烏托邦精神”,是人類對超越現存狀況的價值理想不懈的精神。烏托邦精神是人的根本精神。 教師要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做一個與時俱進的人,也必須不斷超越自我,向更高的人生境界邁進。 要超越自我,就像橫在自己面前的大山 怎樣才能超越自我? 首先,要給自己以積極的心里暗示。我們總以為人生當中有許多的“不可能”,其實這都是我們自己的思想在做怪。我們總是被挫折和失敗嚇住,并且害怕這種經歷令自己蒙羞。總是把“不可能”的圈子畫的很大,這樣“可能”的邊界也就越來越小。事實上,許多有成就的人,都是在把不可能變成可能中走向成功的。 每一次真正的創造和自我提升,都必須直接面對失敗,面對不可能。只會沿著可能的小圈子行事的人,主定是平庸的,他不可能拾級而上,只能原地打轉。給生命一種向上的力量。讓崇高回歸人們的情感世界。保持一顆絕不輕易放棄的心,盡量發掘你周邊的人或事物最美好的一面,從中尋求正面的看法,讓自己能有前進的力量,而不要讓借口成為成功路上的絆腳石。科學家指出,社會參與是人類的愿望,任何形式的社會排斥,例如,失戀,離婚,同事關系惡化,遭到拒絕等,都會對人的身體和大腦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傷。所以,我們要學會擁有一個樂觀積極的心境。生活中要學會善取善舍,步履從容。將物質消費變成精神享受,將生存的艱辛,平淡,瑣碎,調理為醇厚甘美與綿長的意味。 其次,讓創造成為教育工作的常態。生命的本質在于創造,創造是人自身本質力量外在化、對象化、客觀化的過程,是人證明生命底色,印證生命意義和展現生命活力的過程。創造是教師職業尊嚴與歡樂的源泉,沒有教師的創造性勞動,就不可能有新的教育世界。教師只有進行創造性的勞動,才能體驗到職業的內在尊嚴與歡樂,才能在培養學生精神力量的同時,煥發自身的生命活力。 再次,要展現人性的本真,不斷自我超越。人生的最高意義和價值在于不斷超越自我。在人的未來向度上,人本身得到了最為核心的規定,這個規定使人成為永遠比既定的現存更加完美的存在,成為充滿生機的不確定性的存在,成為稟賦無限的開放性存在。教師作為一個生命的存在,要永遠走在自我超越的途中。這種自我超越是精神性對物質性的超越,無限性對有限性的超越,可能性對現實性的超越,自由行對規定性的超越。 總之,只有不斷自我超越,才能不斷進步,才會有精彩的教育人生。 只有不斷超越自我,才會結出果實 只有不斷超越自我,才會美麗綻放 |
|
來自: wenxuefeng360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