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千里贛江的源頭,坐落著一座歷史悠久的江南宋城,那是我美麗的家鄉——贛州。這里有豐富的自然景觀,更有悠久的人文歷史。我生在贛州,長在贛州,說來慚愧的是,我對贛州的了解也僅限于書本和電視節目里的一些介紹。幸福來得太突然,恰逢此次郁孤臺研學活動,我果斷報名參加了。 不料,研學那天雨下得很大。媽媽說:“雨很大,你還是在家里待著吧!”我立刻撅著小嘴說:“不行,我一定要去!”媽媽看我如此果斷,只好按時把我送到了出發地。當我看到早已等在那里的同學,我懸著的心終于落地了,今天的研學旅行必是風雨無阻。我們揚著燦爛的笑容,踏著輕快的步伐,登上了前往市區的大巴,開始了今天的研學之旅。 古韻灶兒巷 此行的第一站是頗負盛名的灶兒巷。這里古韻悠然:光滑的鵝卵石鋪路,青灰色的磚塊砌墻,灰瓦與飛檐相得益彰?;秀遍g,我仿佛回到宋朝的小巷中,傾聽她的心跳,感受她的脈搏。我也渴望撐一把油紙傘,吟一首《雨巷》,在雨中細品她的古韻。如此古樸有詩意的巷子,為什么叫灶兒巷呢? 我這點小心思還是瞞不過語文老師的眼睛,她告訴我:此巷是贛州保留下來的眾多歷史文化街巷的一個典型代表。 清初的時候有很多衙役住在這里,而衙役統一穿的服裝是黑色服裝,叫皂色,所以有人把他們叫做皂役,他們住的地方就叫做“皂兒巷”,后來諧音就變成了“灶兒巷”! 如今,小巷保存完整,巷中還有店鋪、作坊、錢莊、衙署、民居等。其古樸的街景也深受年輕人的喜愛,總是有許多新人將她作為婚紗照的取景地,將歷史與現代、古典與時尚完美演繹。 沿灶兒巷往北,便來到了今天研學旅行的第二站——宋城古城墻。宋城古城墻始建于漢代,距今有二千年的歷史,后來經過南宋、元、明、清、民國,歷時900多年的不斷修繕、加固,使贛州城有了一道高大雄偉的城墻。城墻平均高7米,從東門至西門長3.6公里,垛墻、炮城、馬面、城門都保存完好。其中,保存較完整的古城墻建于北宋嘉佑年間,是江南現存規模最大的古城墻,也是全國屈指可數的北宋磚墻之一。這也是其得名“宋城古城墻”原因。宋城墻經歷千年屹立不倒,而每一塊筑起城墻的城磚依舊堅挺如初。也許你還不知道,這每一塊城磚都刻有文字的城磚,文字就如這枚城磚的身份證:產自哪個作坊,產于哪年,以及制磚人的姓名等都記錄詳盡,這磚也被稱為銘文磚。透過這一道道銘文,我們感受時光的長度,歷史的厚度! 城墻的外面是贛江,倚在城墻邊,望著滔滔江水,我不禁吟誦起辛棄疾的《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來:“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國破家亡,背井離鄉,曾經那個沙場點兵,分麾下炙的辛棄疾也潸然淚下了。那時,這一道墻、一彎水佑虔城安康;而今,這一枚磚,一首詞,助贛州飛翔! 步下古城墻,我們來到了田螺嶺腳下,這里有一座需要我們“仰望”的亭臺——郁孤臺。我抬頭向上望,一段階梯如長龍一般展現在我眼前。階梯兩旁的樹木長得郁郁蔥蔥,高大挺拔,郁孤臺就屹立在綠樹成蔭、鳥語花香之中。辛棄疾的《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讓郁孤臺名揚天下,這僅僅是開始,在郁孤臺一千多年的歷史中,它歷經風雨,受到無數文人墨客的詠唱,蘇東坡、文天祥、戴復古、李夢陽、郭沫若……如果僅認為是郁孤臺美景吸引了文壇巨子,那未免小看了它的魅力,樓內的楹聯“郁結古今事,孤懸天地心”便是它的靈魂。 郁孤臺郁結著民族魂,承載著“以天下為己任”的民族精神,書寫了“位卑不敢忘敢忘憂國”的愛國情!詩以樓顯,樓因詩傳!郁孤臺高大的形象矗立在這里,我默然了,我們大聲誦讀著八百年前辛公以刀劍刻成、蘸血淚寫就的名詩,在這“賀蘭山間,郁然孤絕,憶從前流水三千。執手誓言,誰聽見,彈指之間,望闕臺前 ,鷓鴣聲聲怨”的歌聲中步下了樓臺,那詞、那曲都融入了我們的心中,也將通過我們一代代地傳承下去! 研學之旅結束了,雖然短暫,但卻充實。我們游走老城舊巷,穿梭歷史畫卷,回首虔城歲月,傾聽宋城故事,意義非凡。 雨終于停了,久違的太陽初綻,一道霞光灑向遠處的古城墻…… (贛縣區思源實驗學校 張春艷) 教師評語 為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立德樹人,提升學生讀寫能力,我工作室積極開展“宋城文化主題讀寫”的研究活動,挖掘本地豐厚的宋城文化語文教學資源,開發有活力的語文課程,讓學生了解宋城文化,通過研學活動,讓學生親身感受宋城文化,增強文化體驗,同時鼓勵學生去創作,讓宋城文化融入學生的生活,融入學生的心田。使學生發自內心地愛上宋城,主動傳播宋城文化。該生心思細密、文筆流暢、語言生動活潑,通過移步換景巧妙將三個場景串聯起來,在介紹宋城景觀的同時融入個人所思所感,是一篇有血有肉有靈魂的游記。 |
|
來自: zzm1008圖書館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