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茶,真香啊!”喝上一口茶,我笑著對孩子們說。 興許是氤氳的茶香招惹了他們,孩子們圍著我的課桌,嘰嘰喳喳地,竟然也說渴了。茶,只有一杯,簇擁著的眼睛倒是不少。我笑笑,用筆在白紙上慢悠悠地寫下一個大大的“茶”字,每一筆都俏皮地拖出一點彎痕,仿佛是剛浸泡進開水里的新嫩的茶葉,彼此爭纏不息,沉浮不定,肆意地翻滾,自由地舒展著全身的筋骨。 “望茶止渴吧!”我點點這個“茶”字。孩子們則是頑皮地吐著舌頭。 這堂作文課,就聊聊“茶”吧,聞著淡雅悠長的茶香,我突然這樣想。 “看著這個‘茶’字,你們能從這個字上悟出點什么呢?”我用食指繞著“茶”字畫了幾個圈,孩子們的眼珠也順勢轉了幾個圈。 “上面草,下面木,中間有個人。”孩子們紛紛喊了出來。 “再想想,這個字為什么會這樣寫?”我凝視著紙上的這個“茶”字,再看看這杯茶。被沸水喚醒了的茶葉,早就開始了美麗生命復活與再生之旅,幾經折騰,都沉于杯底,靜靜地等待著我們的故事。 不知為什么,只要看到這個“茶”字,我都會由衷地生發出一種敬畏之意。無論它是招搖在飄在茶樓的旗幡上,還是貌不驚人地隱在酒店的菜單里,“茶”字里,總有一股淡香,洗除你心中的欲望。滄海一杯茶,茶里藏河,茶中有山,茶如歲月,茶似人生,這浮浮沉沉、濃濃淡淡、或苦或香的,都是生命與生活的萬般風情。 “草,木,人,唯有此字,最和我們的生命相融。”我的聲音里有了認真和恭敬。“人在草木中,就沏成了‘茶’。上有草,下有木,人在草木間,才有了這個芳香的字。這樣組合出來的字,在告訴我們什么道理呢?” 孩子們盯著這個字,桌上的茶,繼續飄香。 “是說好茶就是好草木。” “我覺得是告訴我們,茶就是生活,就是草,就是樹,就是自然。我們要熱愛自然。” “人是活在草木間的,沒有草木,人就沒有了茶,沒有了生命。” “茶是天地萬物的精靈,一草一木把我們養大,人,要尊重它們。” 聞過茶香的孩子們,語言自然,純凈,又深刻。 “人在草木中,才有了茶。茶是很有靈氣的,離開了草木的滋養,茶香也就倏然消失。草木懷抱人,人又與草木相依相融,天人合一,彼此相敬,才有這能夠清洗靈魂的茶香。我們必須要尊重自然天地,尊重草木花葉,才能不辜負這溫暖的‘茶’字。”仿佛被茶香熏染了,我的話語詩意了許多。都說清茶潤心,茶,集天地之靈氣,吸日月之精華,茶以它獨有的草木氣質養育著我們,也賦予人纖塵不染的品性、淡定平和的心態。多少人在對茶的一啄一飲間找到了溫暖、芬芳、恬淡與從容。即便是居家陋室,瓦屋紙窗,一杯茶,就足以讓我們感知天地,敬愛萬物。 “茶者,南方嘉木。人,不能脫離自然,更不能踐踏草木。茶,自古以來都是被文人墨客喜歡的,而且喝茶中的感悟很多成了美文。魯迅、周作人、梁實秋、汪曾祺等作家,都寫過關于茶關于喝茶的文章。林語堂好像說過,只要有一只茶壺,中國人到哪兒都是快樂的。那你們再看看,這個‘茶’字,對我們的寫作又有什么提醒呢?” 我這么一說,孩子們都開始用手指反反復復地空寫這個字。 “是不是提醒我們要關注草木,關注自然?”一個孩子迎著我的目光,輕著聲說。 我點點頭:“是的,人在草木中,才有了生命,這才是生活。寫作文,其實就是寫生活,寫我們與天地、與自然、與我們彼此之間的各種關系。茶,不僅僅給我們醒腦提神,還會帶我們回到草木間。寫作,也是帶我們回到草木間,在草、木、人之間尋找心靈的感動。”淺茶一杯,人生半個,喝茶,就是跟隨草木之性,真正地把我們還原到自然之中。草,木,人,融在一起是茶,也是文章。寫作,其實就是我們借用文字在草、木、人之間的心靈穿越。 “所以,我們的寫作的素材就藏在草木間,在人群里。當寫文章想不出內容和題材的時候,你就好好想起這個字。一莖草里有故事,一棵樹上有心情,綠葉,黃花,微風,細雨,都有生活的痕跡,都有人生的諸多道理。草,木,人,最平凡之中都有可以記載可以挖掘的作文素材。人在草木中,形成了生活,形成了文章。我們這學期讀過的幾篇文章,不都是這樣嗎?比如宗璞的《紫藤蘿瀑布》——”我停了下來,等待孩子們的回憶。 “還有賈平凹的《一棵小桃樹》!” “楊絳的《老王》寫身邊普通人的。” 我用目光表示贊許,繼續說道:“好的文章,寫人,寫萬物。會寫文章的人,一定對草木有深情有感恩,這就是懂生活!人在草木中,我們的文章寫我,寫我們生活的天地,寫滋養我們的草木和草木般的人!” 他們聽得入神了,茶香淡淡的,很好地游移著。 “我們,其實都是草木,草木又都是我們。寫文章,就是寫我們在草木間的生活細節和人生思考……” 夜色如水,我們都是輕輕投入其中與之相擁的綠葉。落筆處,茶香起,我們看到了青山的秀、白云的凈、陽光的暖、春風的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