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子曰:“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鉆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于汝安乎?”曰:“安。”“汝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汝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 上面的翻譯1、有子(孔子弟子,姓有名若)說:“所守的約言符合道義,所說的承諾就盟能兌現。態度容貌符合禮儀就不致于遭受侮辱。依靠關系深的人,也就可靠了2、孔子說:“后生小子(弟子在這里指的是年紀幼小的人),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離開自己的房子(《禮記。內則》:‘由命士以上,父子皆異宮’。這里的弟子指命士以上的任務而言。入是入父宮,出是出己宮)便敬愛兄弟。寡言少語,博愛大眾,親近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后,有剩余精力,再去學習文獻。3、孔子說:“當他父親活著(父在,無權獨立行動)要觀察他的志向;他父親死了,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對于父之道長期地不加以改變,可以說做到孝了。4、孟懿子(魯國大夫,姓仲孫名何忌,懿為謚號)向孔子問孝道。孔子說:不要違背禮節。不久,樊遲(孔子學生,姓樊名須,字子遲)替孔子駕車,孔子告訴他說:“孟孫向我問孝道,我答復說,不要違背禮節。”樊遲問:“什么意思?”孔子道:“父母活著,依規定的禮節侍奉他們,死了,依照規定的禮節埋葬他們,祭祀他們。5、孟武伯(仲孫彘,孟懿子的兒子)向孔子請教孝道。孔子回答道:“做父母的只是為孝子的疾病發愁(意在做孝子的應該體諒父母,保重健康,不要讓父母擔憂)6、子游(孔子學生,姓言名偃,字子游)問孝道,孔子說:“現在的所謂孝,就是說能夠養活父母便行了,至于狗和馬都能夠得到飼養,若不存心嚴肅的孝順父母,那養活父母和飼養狗馬怎么去區別呢?7、子夏(孔子學生,姓卜名商,字子夏)問孝,孔子說:“兒子在父母面前經有高興的神色,是件難事。有事情,年輕人效勞,有酒菜佳肴,年長的人吃喝。難道這竟可認為是孝么?8、孔子說:“父母的年齡不能不知道,一邊替他們高興,一邊擔憂9、宰我(孔子學生)問:“父母死后要守三年的喪,太久了。君子有三年不去習禮,禮儀必定會廢棄掉,三年不去奏音樂,音樂一定會失傳。陳谷既然已經吃完了,新谷又已出來,打火用的燧木又經過一個輪回,一年也就可以了。”孔子道:“(父母死了,不到三年)你便吃那個白米飯,穿花緞衣,你心里安不安呢?”宰我道:“安.'孔子(搶著說)道:“你安,你就去干吧!君子的守孝,吃美味不小的甜,聽音樂不覺得快樂,住在家里不覺得舒適,才不這樣干。如今你既然覺得心安,便去干好了。”宰我退了出來,孔子說:“宰予不仁啊!兒女生下來,三年以后才能完全脫離父母的懷抱。替父母守孝三年,天下都是如此,宰予難道就沒有從他父母那里得到三年懷抱的愛護嗎?10、有子說'他的為人,孝順爹娘,敬愛兄長(其為人也孝弟中的“弟”是悌,音ti的四聲。孝為對待父母的正確態度,悌為對待兄長的正確態度)卻喜歡觸犯上級,這種是很少的。不喜歡觸犯上級,卻喜歡造反,這種人從來沒有過。君子專心致力于基礎工作,基礎樹立了,道就產生。孝順父母,敬愛兄長,這是仁的基礎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