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2019中國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下文簡稱《報告》)發布會在北京隆重召開。自2012年以來,由全國高職高專校長聯席會議委托,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和麥可思研究院共同編著的高職質量年報已經連續發布八年。 《報告》進一步完善了學生成長成才、學校辦學實力、發展環境、國際影響力和服務貢獻力構成的“五維質量觀”及其第三方評價的指標體系,并首次發布高等職業院校育人成效50強榜單,增加了學生反饋表,重視學生在校期間的獲得感,引導高職院校注重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優化了教學資源50強指標,體現職業教育類型特征,從硬件資源、教師資源、課程資源、校企合作資源等四個維度、11個指標項目對院校的辦學資源進行評價;國際影響力50強評價指標更加強調專業課程標準水平、國(境)外服務與影響?!秷蟾妗肥状伟l布了各地區政策落實評價結果,31個省(市、區)公辦高職院校年生均財政撥款水平達到12000元。 △發布會現場 首次發布育人成效50強 《報告》指出,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同為教育,類型不同,同等重要。把立德樹人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是職業教育提高育人成效的重要途徑。 育人成效方面—— 高職教學工作得到學生的肯定。2018屆高職畢業生對母校的教學工作滿意度為90%,比2014屆提升了4個百分點。但實習和實踐教學環節仍需改進,有57%的高職畢業生認為需要改進實習和實踐環節。 學生工作滿意度持續提升。2018屆高職畢業生對學生工作的滿意度為87%,比2014屆高出6個百分點。 專業核心課程內容更加貼近崗位需求。2018屆從事與專業相關工作的高職畢業生認為專業核心課程內容對現有工作的滿足度為79%,比2014屆提升了11個百分點。 學生在校期間的上進心明顯提升。 就業質量方面—— 畢業生就業保持穩定。2018屆高職學生畢業半年后就業率為92%,與2017屆基本持平。 應屆畢業生平均月收入持續增加。2018屆高職畢業生平均月收入為4112元,比2017屆增加了252元。 畢業生的工作與專業相關度保持穩定。近五年來,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工作與專業相關度穩定在62%。 畢業生的就業現狀持續改善。2018屆高職院校學生對畢業半年后就業現狀的滿意度為65%,比2014屆提升了6個百分點。 《報告》首次發布院校育人成效50強。育人成效50強指標主要涵蓋學生就業創業、學生在校體驗、學生技能培養等三個維度,16個指標項目,包括就業率、畢業三年職位晉升比例、留在當地就業比例、教書育人滿意度、課程教學滿意度、各類大賽等,強調就業與發展,重視學生在校體驗和技能培養。50強院校在上述方面成效明顯,畢業生就業率和職位晉升比例提升明顯,學生對課程教學、管理服務等方面的滿意度高于一般院校,大學生技術技能方面的培養效果好。 教學資源50強發布 《報告》繼續發布院校教學資源50強,從年生均財政撥款水平、生均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生均教學及輔助行政辦公用房面積等硬件資源,專任教師總數、生師比、雙師素質專任教師比例等教師資源,教學計劃內課程總數、線上開設課程數等課程資源,以及生均校內實踐教學工位數、企業提供的校內實踐教學設備值、年支付企業兼職教師課酬等校企合作資源,共四個維度、11個指標項目,對院校的辦學資源進行評價。 評價方式進一步優化,強化了生均指標權重,新增“線上開設課程數”“企業提供的校內實踐教學設備值”“年支付企業兼職教師課酬”等指標項目,引導學校重視信息化教學資源和企業資源建設。 50強院校的硬件條件持續改善,生均財政撥款水平、生均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企業提供的校內實踐教學設備值等指標項目均值分別為2017年的1.2、1.4和1.9倍;教師資源、課程資源、信息化教學資源、校企合作資源進一步豐富,共開設線上課程24255門,42所院校教學計劃內線下課程總數超過1000門;企業兼職教師年課時總量達237萬學時,32所院校年支付企業兼職教師課酬超過200萬元;27所院校企業提供的校內實踐教學設備值超過2000萬元;38所院校的雙師比例超80%。 院校資源的區域差異依然明顯,50強院校中有33所處于東部,占比66%,為東部院校占全國院校數量比例的近2倍。中西部省份僅有17所院校上榜,需進一步加強教學資源建設。 50強院校教學計劃內課程總數均值較去年有所下降,學校在重視線上課程開設的同時要加強線下課程建設。個別上榜院校體現職業教育類型特征的企業提供校內實踐教學設備值、年支付企業兼職教師課酬等指標項目值偏低,需要引起重視。 國際影響力50強 國際影響力50強指標主要涵蓋留學生培養培訓、專業課程標準采用、國(境)外服務與影響等3個維度,包括全日制國(境)外留學生人數、非全日制國(境)外人員培訓量、在校生服務“走出去”企業國(境)外實習時間、專任教師赴國(境)外指導和開展培訓時間、在國(境)外組織擔任職務的專任教師人數、開發并被國(境)外采用的專業教學標準數、開發并被國(境)外采用的課程標準數、國(境)外技能大賽獲獎數8個指標項目,強調專業課程標準水平、國(境)外服務與影響,重視國際合作的內涵和質量。 國(境)外采用的專業和課程標準、專任教師國(境)外服務時間、國(境)外擔任職務、國(境)外大賽獲獎是體現國際影響的重要指標。與上一年相比,50強院校這幾項指標的平均值增長接近或超過一倍,增幅分別達到92.0%、143.9%、93.1%、102.4%。與此同時,來華全日制留學、非全日制培訓規模等指標平均值的增幅為24.9%、5.5%。反映了高職院校在進一步擴大留學生數量的同時,更加注重提升內涵質量。 中西部地區有11所院校入選國際影響力50強,覆蓋貴州、內蒙古、陜西、云南、重慶、河南、黑龍江、湖北、吉林等9個省份,其中,云南、內蒙古、黑龍江、吉林等為沿邊境省份。中西部地區尤其是沿邊境省份院校發揮區位優勢,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發揮專業技術優勢和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優勢,正在成為對外開放辦學的窗口和橋梁,形成國際合作亮點。 服務貢獻50強 服務貢獻50強指標主要涵蓋技術開發服務、就業貢獻和培訓服務3個維度。在辦學規模、畢業生就業去向、橫向技術服務到款額、縱向科研經費到款額、橫向技術服務產生的經濟效益、技術交易到款額、面向社會成員的培訓到款額和公益性培訓服務8個指標項目的基礎上,新增“到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就業人數”“橫向技術服務產生的經濟效益”等指標項目,強調對接市場需求、扎根當地發展,注重引導高職院校在校地共生發展、賦能中小微企業、開展職業培訓、助力新興產業發展等方面作出服務貢獻。 50強院校服務貢獻水平有較大提升。與2017年相比,50強院校橫向技術服務、縱向科研服務和面向社會成員的培訓到款額等3項指標的中位數分別增長110%、26%和22%,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高職院校更加重視對接市場需求、更加重視技術研發、更加重視職業培訓和服務能力提升的總體態勢。 與地區、產業和企業互動密切。50強榜單顯示,沿海經濟發達省份的院校集中度較高,江蘇、浙江、廣東等3個省份有29所院校入圍,反映出高職院校與當地產業的良性互動關系,以及在服務中小微企業發展中的廣闊空間;中西部地區在產業相對落后的情況下,仍有 16 所院校入選,顯示出當地院校主動服務的意識和水平。行業企業舉辦的高職院校占據半壁江山,與此類院校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職業培訓等方面的優勢密切相關。 高職院校之間仍然存在較大差異。從橫向技術服務到款額看,全國近四分之三的高職院校在100萬元以下,半數院校在10萬元以下,四成院校為0;從縱向科研服務到款額看,四分之三的院校在100萬元以下,四成院校在10萬元以下,兩成院校為0;從面向社會成員的培訓到款額看,全國半數院校在100萬元以下,四分之一的院校在10萬元以下,兩成院校為0。 近年來,這種服務貢獻水平整體不高、差異較大的情況沒有得到明顯改善。即使是進入服務貢獻50強的院校,服務到款額指標排位靠前院校和排位靠后院校之間的差距也比較明顯,反映出我國高職院校服務貢獻的能力和水平總體上存在較大的區域差異和個體差異。 |
|
來自: 昵稱52580869 > 《校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