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利報第四版《人人節水在行動》2015.11.10 堅守田野只為圓夢節水農業 ---------記江西省灌溉試驗中心站節水科研工作 (記者 孫禮 )離江西省城南昌15公里,江南最大引水灌區贛撫平原灌區二干渠中游右岸,有一個江西省灌溉試驗中心站。這里的水稻節水試驗田正金黃滿眼,稻香撲鼻。這要歸功于灌溉試驗中心站的節水農業生態系統。 建立立體節水農業生態系統 灌溉試驗中心站有69畝試驗基地的節水農業生態系統,并且是立體型的。其中約60畝試驗田涌動著金黃的稻浪,其余9畝外圍田則是一片綠色,種植著燈芯草、鄱陽湖草、茭白和菖蒲等10多種水生植物,就連排水溝里也長滿了不知名的青草。 “這9畝外圍田是生物治理面源污染的關鍵,稻田的排水都要經過這片‘綠色的篩子’。” 站長助理才碩介紹說。 記者來到試驗田,看到稻田的地下測坑布滿了來自節水先進國家的各種儀器。才碩說:“它們連著自動監測、計算、記錄系統,能夠精細地記錄水稻在不同土壤所需要的最科學灌溉水量。” 現在中心站已小有名氣,是全國灌溉試驗研究先進單位,獲得過“國字號”的中國農業節水科技一、二等獎,“省字號”的主要作物灌溉用水定額研究與應用一等獎等眾多獎項。 中心站副站長、負責人謝亨旺說:“江西雖然是豐水省份,但是研究農業節水技術,不但促進節水、減排、治污,還將最終促進豐水地區農業走向節水化、精細化和生態化”。 開放共享節水攻關之路 灌溉試驗中心站共有科研人員23人,其中碩士10人、博士2人,教高1人、高工3人、工程師9人,涉及水利、農學、環境、生態等十幾個專業。他們被節水事業吸引到此,組成了農田水利與高效節水灌溉、作物需水規律與灌溉預報、灌溉排水與面源污染防治、農村水環境與水生態、水資源優化配置與高效利用等5個研究團隊,志在節水,專攻節水。 中心站還吸引了一批國內外的專家擔任顧問。此外,中心站與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武漢大學、江西農業大學、河海大學、水利部農田灌溉研究所、中國水科院等知名高校和院所均有合作項目。 近年,中心站在節水科研基礎建設中投資了1000余萬元,建立了水田試區、旱作物試區,果樹試區,微噴灌、滴灌旱作試區,劣質水灌溉試區,水質水環境試區和水產養殖耗水試區,花卉苗木試區,人工濕地試區等;建立試驗樓、自動氣象站、稱重式測筒、水稻、旱作需水量測坑、溫室大棚、盆栽區、稻田徑流場等基礎設施;開辟了與5個研究團隊相適應的研究室。利用這些有利條件,中心站先后主持承擔了國際、國家和省重大節水和治污項目60余項,取得了一系列先進、實用的科研成果。 中心站遠離城市,工作寂寞而枯燥。身宅斗室,腳踩泥田,沒有官帽,只有草帽,研究人員就這樣靜靜地堅守在田野。 “堅守才能成功”是大家的信條,并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下來。 讓節水技術生根開花結果 灌溉試驗中心站為便于科研成果能在全省推廣,在各地分設了實驗點以修正試驗成果,并派技術人員深入果園、水田實地進行指導,手把手地教。但是,節水灌溉技術挑戰著農民直灌漫灌的種植習慣,要讓農民接受、掌握和獲益,還存在一定難度。 面對困難,中心站義務培訓農民,把節水技術和理念引到中小學課堂,在灌區、農場、果業、水稻種植基地和大戶推廣應用節水、防治面源污染技術,強化節水意識、升級基礎設施,嚴格灌溉管理,身體力行帶動示范農民,取得了很大成績。 中心站所在的贛撫平原灌區,在節水的宣傳、計量和基礎設施改造上,率先突破和示范,采用中心站研究成果,通過對骨干渠道整險防滲、分水口改造,年增節約灌溉用水1690萬立方米,恢復灌溉面積5.01萬畝,改善灌溉面積47.96萬畝,項目受益區普遍實現了噸糧田。2013年夏,贛撫平原地區出現了大旱情,但灌區范圍內晚稻栽插率仍達到了100%,實現了大旱之年無災情。 目前,中心站的節水治污技術已在省內水生態文明建設、抬田、果園、蔬菜基地節水改造、農村面源污染治理項目上,生根,開花,結果。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