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象雖亦和癥狀一樣,同是患病機體有異于健康時的一種反應,不過由于它比一般癥狀尤富于敏感性,舉凡表、里、陰、陽、寒、熱、虛、實無不應之于脈,故于辨證亦有其一定的指導作用,這就自然而然地促進了中醫診脈的研究和發展。診脈原有《內經》《難經》二法,《內經》講的是遍診法,《難經》則獨取寸口,前法不行已久,于此不擬討論,今只就后者述之于下。 脈的部位:寸口即指橈骨 動脈言,診時以中指端向橈骨動脈處按之,即為關位,然后下食指和無名指,前指所按即寸位,后指(無名指)所按即尺位。 平脈與病脈:在《傷寒論》中,把無病健康人之脈稱為平脈。平,即平正無偏之謂,故不以象名。人若有病,則脈失其平,就其不平者名之以象,即為病脈,我們平常所稱的浮、沉、數、遲、大、細等,皆病脈的象名。 脈象兩大類別:人體之病 千變萬化,如以陰陽屬性來分,則不外陰陽兩類。同理,脈象雖極復雜多變,但概言之,則不外太過和不及兩類。太過者,謂較平脈為太過也;不及者,謂較平脈為不及也。如浮、數、滑、大等即屬太過這一類脈;沉、遲、細、澀等即屬不及這一類脈。 脈象的三個方面:脈有來自脈動方面者,如數、遲是也;脈有來自脈體方面者,如大、細是也;脈有來自血行方面者,如滑、澀是也。脈象來 自脈動、脈體、血行這三個方面,與上述之脈象兩大類別合之則為脈象生成的根源,對于脈象的識別甚關重要,今依次釋之如下。 (一)來自脈動方面的脈象 浮和沉:這是來自脈動位置的淺深。若脈動的位置,較平脈淺浮于外者,即謂為浮;若脈動的位置,較平脈深沉于內者,即謂為沉。故浮屬太過,沉屬不及。 數和遲:這是來自脈動次 數的多少。若脈動的次數,較平脈多者,即謂為數;若脈動的次數,較平脈少者,即謂為遲。故數屬太過,遲屬不及。 實和虛:這是來自脈動力量的強弱。若按之脈動,較平脈強實有力者,即謂為實;若按之脈動,較平脈虛弱無力者,即謂為虛。故實屬太過,虛屬不及。 結和代:這是來自脈動的間歇。若脈動時止,而且止即復來,則謂為結。結者,如繩中間有結,前后仍相連屬,間 歇極暫之意。若脈動中止,良久而始再動,則謂為代。代者,更代之意,脈動止后,良久始動,有似另來之脈,因以代名。平脈永續無間,故結、代均屬不及。 動和促:這是來自脈動的不整。動為靜之反,若脈動跳實而搖搖者,即謂為動;促為迫或逼之謂,若脈動迫逼于上、于外,即關以下沉,寸脈獨浮之象,即謂為促。平脈來去安靜,三部勻調,故動、促均屬太過。 按:《脈經》謂促為數中一止,后世論者雖有異議,但仍以促為數極,亦非。《傷寒論》中論促共有4條,如曰:“傷寒,脈促,手足厥逆,可灸之。”此為外邪里寒,故應之促(寸脈浮以應外邪,關以下沉以應里寒),灸之,亦先救里而后救表之意。又曰:“太陽病,下之后,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太陽病,下之后,其氣上沖者,可與桂枝湯,今胸滿亦氣上沖為候,但由于下傷中氣,雖氣沖胸滿,而腹氣已虛,故脈應之 促,芍藥非腹虛所宜,故去之。又曰:“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于此明文提出促脈為表未解,其為寸脈浮又何疑之有!關以下沉,正是下利不止之應。又曰:“太陽病,下之,其脈促,不結胸者,此為欲解也。”結胸證則寸脈浮關脈沉,即促之象,今誤下太陽病,雖脈促,但未結胸,又無別證,亦足表明表邪還不了了而已,故謂為欲解也。由于以上所論,促為寸脈 獨浮之象甚明。 (二)來自脈體方面的脈象 長和短:這是來自脈體的長度。平脈則上至寸而下至尺,若脈上出于寸,而下出于尺者,即謂為長;反之,若脈上不及于寸,而下不及于尺者,即謂為短。故長屬太過,短屬不及。 大和細:這是來自脈體內寬度。若脈管較平脈粗大者,即謂為大;反之,若脈管較平脈細小者,即謂為細。故大屬 太過,細屬不及。 弦和弱:這是來自脈體直的強度。若脈管上下,較之平脈強直有力者,如琴弦新張,即謂為弦;反之,若脈管上下,較之平脈松弛無力者,如琴弦松弛未張緊,即謂為弱。故弦屬太過,弱屬不及。 緊和緩:這是來自脈體橫的強度。若脈管按之,較平脈緊張有力者,即謂為緊;反之,若脈管按之,較平脈緩縱無力者,即謂為緩。故緊屬太過,緩屬不及。 (三)來自血行方面的脈象 滑和澀:這是來自血行的利滯。尋按脈內血行,若較平脈應指滑利者,即謂為滑;反之,若較平脈應指澀滯者,即謂為澀。故滑屬太過,澀屬不及。 以上是人體的平脈和病脈的基本脈象,可列表于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