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對于一個國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明太祖朱元璋就曾靠“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九字三訓,最終推翻了元朝的統治,建立明朝。但隨后由于國家領土的擴張與生產力的進步,糧食的產量也隨之增加,儲藏糧食的技術也逐漸發展成熟,從早先的糧窖逐漸發展成為大型糧倉與糧倉城。 含嘉倉遺址 但若要說起古代糧倉囤糧的頂峰,就不得不說起隋煬帝楊廣了,楊廣即位后便下令廣設倉庫、大力囤糧,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含嘉倉了。含嘉倉始建于公元605年,修建工程十分浩大,頂峰時曾動用數萬人左右,歷時十多年才得以完成。 含嘉倉位于隋朝都城洛陽內,這樣的選址,不僅起著關東和關中之間漕米轉運站的作用,還囤積了整個洛陽東部的糧食,其戰略意義不言而喻。此外,含嘉倉還在唐朝時經歷了多次擴建,最終成為了一個總面積高達43萬平方米的“糧倉城”! “天下第一糧倉”含嘉倉 據相關史料記載,唐玄宗天寶八年,全國糧倉儲量總數約為1266萬石,但僅含嘉倉一處就儲藏有583萬石,占了將近50%之多,自此,含嘉倉又被逐漸稱為唐代“天下第一糧倉。”到了南宋時期,由于南宋政權的衰微,使都城被迫遷至臨安,從此位于洛陽城內的含嘉倉便被逐漸棄用了。 20世紀60年代末,含嘉倉遺址被意外發現,隨后專家便組織考古人員,準備入內進行考古發掘,考古專家根據前后多次對含嘉倉的考古鉆探,確定含嘉倉內呈網狀排列的倉窖共有287座! 含嘉倉160號倉窖 其中,含嘉倉160號倉窖內還保存有一部分糧食,只是色澤略顯泛黃,而令考古人員意想不到的是,當他們把這些谷物取出后,第三天竟奇跡般的發了芽!驚訝之余,專家又將這顆發了芽的送往洛陽農科所培養,不出所料的,這些在地下埋藏了千年之久的種子,竟神奇般的成長結穗,與正常新鮮的谷物一般無二!隨后專家又對160號倉窖中的其他谷物進行化驗,發現窖中谷物仍具有50.7%的有機物! 在農科所成功發芽的谷物 專家興奮之余,也不禁感嘆古人的聰明才智,但究竟是什么使倉窖內的種子依舊保存完好,甚至千年之后仍然可以種植這個問題,終于在考古學家與地理學家共同研究下,含嘉倉“儲量千年而不腐”這個謎底被揭開了。 首先,含嘉倉的選址十分科學,含嘉倉所處的位置是洛陽城內陸勢較高的地方,地勢高土質就較為干燥,地下水位也比它處要低許多,因此不容易收到濕氣的侵襲而導致發霉。 倉窖復原示意圖 其二就是含嘉倉獨特的建倉方法,據史家珍教授說道:修建含嘉倉倉窖時,工人們首先會把挖好的倉窖用火烘干四周的土層,使其變得干燥且不易二度進水潮濕,然后在倉窖底部先鋪上一層草木灰后再放置木板。之后在放置糧食時并沒有一次性全部倒入,而是在兩層草席之間用谷穗作為分割層,這樣既保證了不會出現“一粒米壞一鍋粥”的情況,也防止了過厚的稻谷層發熱的情況。 倉窖內部示意圖 此外,當倉窖被封土封存后,人們還會在倉窖封土上方種上一顆小樹苗,如果倉窖內的糧食發熱或者發芽,小樹苗就會隨之泛黃。而正是在這環環相扣的設計與保護之下,在成就了含嘉倉“儲糧千年而不腐”的奇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