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拿到體檢報告后,經常冷汗直流,因為看到了什么卵巢囊腫、直腸息肉、甲狀腺結節...... 這些東西,會不會就是癌癥的前兆!? 囊腫、息肉、結節 真的會變成癌癥嗎 囊腫 囊腫是長在體內某一臟器、囊狀的良性包塊,里面包裹的多是液體。肝、腎、卵巢等是囊腫多發的臟器。 囊腫多是良性疾病,可長期或終生無癥狀,治療后有一定概率復發,癌變較罕見。 在檢查中若發現囊腫,如果尺寸較小,又對臟器無壓迫或其他影響,可不用治療。但應該定期檢查觀察囊腫變化。 一旦囊腫變大,影響臟器功能,或有惡變風險時,應及時治療。 乳腺囊腫 乳腺囊腫嚴格意義上不能算是乳房疾病。95%的乳腺囊腫無需做特殊處理,只要定期觀察,每半年做一次B超,40歲以上患者每年加做一次鉬靶檢查。 肝囊腫 絕大多數肝囊腫不會癌變,且不會影響肝功能,所以只要肝囊腫沒有導致身體不適都可以不作處理,但建議每6個月做B超復查一次,觀察囊腫大小變化。 腎囊腫 腎囊腫以單純性腎囊腫較為多見,絕大多數單純性腎囊腫為良性,惡變幾率微乎其微,有一半以上的患者在發現前,幾乎沒任何癥狀。 如果腎囊腫小于5厘米,且沒有給患者帶來不適,大可不必治療,一般3-6個月復查B超觀察其變化即可。 息肉 息肉指人體黏膜表面上的贅生物,比如長在胃壁上的叫“胃息肉”,長在腸子里的叫“腸息肉”,鼻子里的叫“鼻息肉”等。 息肉是人體某個正常結構上贅生的一塊“肉”。大多數息肉屬良性,但有一部分會惡變。 ? 直徑小于2厘米:體積較小、帶蒂的炎性息肉,不會發生癌變。沒有癥狀,定期復查,及時了解病情變化并處理即可;有癥狀、復查期間長得較快,要及時手術。 ? 直徑大于2厘米:及時切除,是防止其癌變的最有效措施。 腸息肉 腸道息肉有炎癥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3種類型,癌變幾率不同。只要及時發現并將其切除,隨后保證定期做腸鏡檢查及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即可有效預防復發及癌變。 膽囊息肉 患者發現膽囊息肉后,可進一步做常規超聲加彩色多普勒超聲或聲學血管造影、內鏡超聲,以確定膽囊息肉是腫瘤性息肉還是非腫瘤性息肉(如膽固醇性息肉),通常可采用微創膽囊切除術。 需要注意的是,符合這5個特點的息肉,比較危險: 1、腺瘤型息肉; 2、菜花型、寬基廣蒂息肉; 3、短期內增長得非常迅速; 4、有家族史; 5、患者年齡小于50歲。 如果在體檢中查出息肉應及時就醫,確定息肉性質再治療。治療后,要按醫囑復查,不給息肉癌變的機會。 結節 結節并不是一種病,而是影像學上的一個描述性名詞,指的是病灶的大小,而不是病灶的性質。 比如做CT,在身體里發現了腫物,小的就叫結節,大的叫包塊。 但是這個東西可能是炎癥導致的增生,也可能是囊腫,也有可能是腺瘤,甚至直接就是癌。 很多人擔心結節會癌變,其實結節是癌就是癌,不是就不是,進一步檢查就能定性,不存在轉變這一說。 在影像檢查中(如CT、胸片),發現類圓形的直徑小于3厘米的病灶通常描述為結節灶; 直徑小于1厘米時被稱為小結節,直徑小于0.5厘米時就稱為微小或細小結節。 隨著近年來多排螺旋CT的出現,小結節或微小結節發現得越來越多,但大部分是良性的。 肺部結節 一般年齡大、肺部有基礎疾病的人,做檢查易發現肺部結節。即使發現肺部結節也不必恐慌,因為其中只有極少部分人最后被證實是肺癌。 但以下這些情況必須找專業醫生鑒別判斷: ? 對于小于5毫米的微小結節,做隨訪觀察即可,過3個月到半年重新做一次CT檢查。 ? 如結節沒有變化、沒有異常增大,一般被認為是沒有風險的,有的甚至會隨著時間變化慢慢消失。 ? 1厘米以上的大結節,建議盡早診治。 甲狀腺結節 臨床上有多種甲狀腺疾病如甲狀腺退行性病變、炎癥等都可以表現為結節。不過,甲狀腺結節的惡性率不足1%,絕大部分都是良性的,不需治療。 乳腺結節 乳腺結節90%以上都是良性的,惡性情況比例非常低。不過,發現乳腺結節,最好到醫院就診,通過彩超、鉬靶照相等檢查明確是良性還是惡性。 所以,體檢查出結節先別慌,做個進一步的檢查,確定這個結節的性質即可。良性結節只需定期隨診觀察,無需用藥或手術。 最后,幫你做個總結: ? 息肉大部分是良性,但有癌變風險,需遵醫囑治療; ? 囊腫癌變較罕見,但要定期復查,觀察變化,避免并發癥; ? 結節不存在“癌變”的概念,但查出了就要明確它的性質,惡性及時治療,良性定期復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