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81年,北周權臣楊堅接受周靜帝的禪讓,正式登基為帝,建立隋朝。在后世之人看來,楊堅以國丈的身份,篡位稱帝,其登基之路走得相當的順利,可以說是帝位來得最輕松的開國皇帝之一。然而,楊堅在登基之后,卻是心有余悸,忍不住對著群臣發牢騷,感嘆創業不易,并且慶幸地說:此人不死,我們沒有多少機會。而群臣也紛紛點頭,表示贊同,因為那個人,確實當得起楊堅的贊譽。 這個讓楊堅又忌憚又敬佩的人,名叫宇文孝伯。北周武帝宇文邕在位期間勵精圖治,將北周國力推向了巔峰,奠定了后來隋朝一統天下的根基。宇文邕之所以有如此成就,不僅是他個人英明神武,還有賴于身邊一班才能出眾的文臣武將鞍前馬后跟隨,盡展才華,才創造了一代盛世。而宇文孝伯就是其中的功臣之一。 宇文孝伯比武帝宇文邕小一歲,兩人是同日出生。正因為這種緣分,宇文孝伯深受宇文邕父親,一代梟雄宇文泰的喜愛,特地讓他與宇文邕一同學習。因此,兩人自幼就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宇文邕登基后,宇文孝伯成為他為數不多的忠心追隨者之一。在誅殺權臣宇文護的過程中,宇文孝伯就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從此參與機密要務,深受宇文邕器重。 事實上,在宇文邕一朝的重臣中,宇文孝伯才能算不上最頂尖的。因為在他面前,還有兩位天才般的人物,齊王宇文憲和大將軍王軌。這兩人都是難得的名將,在宇文邕開疆拓土的過程中立下了赫赫戰功,同樣深受宇文邕器重。不僅如此,他們兩人還有著常人難以企及的洞察力,早早就看出了楊堅非池中之物,遲早有不甘人下的一天,所以都曾提議除掉楊堅,免除后患。 然而正是太過鋒芒畢露,卻為他們招來了殺身之禍。宇文邕死后,太子宇文赟登基,他將父親留下的輔政大臣們視作眼中釘肉中刺,欲除之而后快。這其中,功高震主的宇文憲和得罪過他的王軌首當其沖,先后被他誅殺。比起這兩人,宇文孝伯要更加圓滑世故一點。宇文赟做太子時,跋扈任性,王軌纏著宇文邕數落他的過失,建議廢掉太子,正是宇文孝伯從中斡旋,宇文赟才有機會繼承皇位。 因此,宇文赟繼位后,絕大多數前朝重臣都被他仇視,而獨獨對宇文孝伯極為器重,升任他為小冢宰,主管全國財政大權,位高權重。如果宇文孝伯繼續身居要職,憑著他的資歷,在宇文憲身死的情況下,他已經成為宇文家族威望最高的人。楊堅如果想要篡位,有他在確實是個大麻煩。 然而,歷史卻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宇文孝伯這個讓楊堅稱帝后都念念不忘的人,卻毀在了奇葩皇帝宇文赟的手里。而他之所以隕落,正是因為對北周太過忠心。宇文赟誅殺宇文憲和王軌等一班大臣時,宇文孝伯不忍這些大周帝國的棟梁之才慘死,在他面前極力勸諫。然而,宇文赟太過一意孤行,釀成了許多慘劇,還因此與宇文孝伯產生了隔閡。 此后,宇文赟縱情酒色,任用奸佞,搞得北周朝政混亂,他在昏君的道路上也越走越遠。宇文孝伯又站了出來,對宇文赟的種種不是加以規勸。沒想到,這樣的苦心勸諫,換來的卻是宇文赟的殺心,他對宇文孝伯實在忍無可忍,最終命人將他處死。就這樣,宇文赟殺掉了北周最后的棟梁之臣,給了楊堅兵不血刃接手北周的機會,從此開啟了他的王朝序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