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說到年輕的隨國公世子楊堅一路綠燈,憑借父親楊忠的強大人脈關系青云直上,小小年紀便在政壇混得風生水起,得到了一幫朝廷勛貴的提攜關照,做到了京城京兆府的中層干部。 北周明帝宇文毓即位后,對這位風頭正盛的楊公子投來了不懷好意的目光,這位年輕的皇帝對楊公子似乎帶有一種根深蒂固的偏見和排斥。他剛即位時為了穩定朝野人心,遵循老規矩封賞群臣,楊堅也因此晉封右小宮伯,封大興郡公。 看起來是皆大歡喜,形勢喜人,但背地里明帝對楊堅的態度卻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兒。他私下找來一個善于看相的高人趙昭,命他暗中觀察楊堅的一舉一動,希望能找出一些不軌言行,以此治他的罪。 趙昭此人不知是不是私下接受了楊堅好處,或者說他想投靠楊堅。他去觀察了幾日后,回去稟報明帝,說陛下盡可放心,楊堅此人胸無大志,撐死也就是當個柱國,不會有更大的野心。 “不過作柱國耳。” 柱國是柱國大將軍的簡稱,這是北周的高級武將,趙昭的意思是楊堅頂破天也就做到柱國了,不會對明帝構成威脅。 離開皇宮,趙昭扭臉就直奔隨國公府去見楊堅。 見到楊堅,趙昭拱手道:“明公日后當為天下之主,必須果斷誅殺才能安定天下,明公一定要記住在下的話。” 明帝和楊堅的暗斗并沒有持續多久,其實這倆人也不大可能撕破臉,畢竟明帝的皇后獨孤氏和楊堅夫人獨孤伽羅是親姐妹,這倆人是連襟的關系,好歹也要顧忌這層關系吧。 不久,明帝和大冢宰宇文護的矛盾先激化了,宇文護先下手為強,派人毒死了明帝,擁立宇文泰第四子,魯國公宇文邕為帝,這就是北周武帝。這場宮廷謀殺發生時楊忠還在世,沒有資料顯示楊忠父子參與其中,他們選擇了作壁上觀,不摻和宇文家的生死搏殺。 宇文邕即位后,楊堅調任左小宮伯,遷隋州刺史,大將軍。這小宮伯是北周設置的官職,掌管宮中禁衛,分左、右,相當于皇宮中的警衛隊長。隋州就是今天的湖北隨州,在隋朝時更改為隋州,不過到了宋代以后又習慣稱為隨州。 這大概是楊堅首次離京外放地方為官,但出去時間并不長,不久后便被召回京城。楊堅因何故被召回京已經不得而知,但在他回京后不久,他的母親呂苦桃便病倒在床,楊堅為了照顧母親,晝夜不離左右用心服侍。在母親臥床的三年里,楊堅用行動證明了自己的純純孝心。 武帝即位后,宇文護依舊大權獨攬,這個時期史書記載宇文護非常忌憚楊堅,屢次想除之而后快。這個極有可能是史書的夸大之詞,當時楊堅父親楊忠尚在世,即便忌憚也輪不到年輕的楊堅,而是老當益壯,名震朝野的楊忠。 好在在大將軍侯伏、侯壽等人的解救下,宇文護并沒有拿楊堅開刀。 天和三年,楊堅父親楊忠去世,這一年楊堅二十七歲,按照規矩繼承隨國公爵位。楊堅襲爵不久,武帝宇文邕找到楊堅為皇太子宇文赟提親,希望納楊堅長女楊麗華為太子妃。面對天降喜訊,楊堅不可能不動心,這可真是天助我也。 楊麗華一旦成為太子妃,那他楊堅的地位將更加鞏固。太子宇文赟是皇位繼承人,日后武帝駕崩,太子即位,太子妃楊麗華將順理成章升格為皇后,他楊堅也將如愿成為國丈。到了那個時候,試問天下誰敢阻擋他楊堅前進的腳步? 這門親事在楊堅和武帝的撮合下最終變為現實,楊堅進一步和宇文皇族捆綁在一起,前有他弟弟楊瓚娶了宇文邕妹妹順陽公主,后有自己女兒嫁給武帝太子宇文赟,楊堅一步步將自己的雙手伸入北周的權力核心圈子。 倆家結親后,武帝對楊堅更加信任,而這引起了宇文皇族內部有識之士的憂慮。首先站出來進諫的就是齊王宇文憲。 宇文憲是宇文泰的第五子,母親為達步干氏,是孝閔帝宇文覺、明帝宇文毓和武帝宇文邕等人的異母弟。史載宇文憲:“性通敏,有度量,雖在童齔,而神彩嶷然。初封涪城縣公。少與高祖俱受詩、傳,咸綜機要,得其指歸。”——《周書·齊煬王憲傳》 宇文憲性格通達機敏,為人頗有肚量,尚在孩童時期就神采奕奕,為時人所稱道。童年時的宇文憲就和武帝宇文邕等人一起拜師學習《詩經》、《春秋》等典籍,小小年紀的宇文憲便能準確理解這些典籍的要點,這令宇文泰大為驚奇。 成年后的宇文憲在朝中擔任要職,作為宇文皇族中難得的文武全才,宇文憲歷任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益州總管、益寧巴瀘等二十四州諸軍事、益州刺史、雍州牧、大司馬、小冢宰,封齊國公,進爵為齊王。 宇文憲在北周朝野擁有極高的聲望,他的地位有多高?可以參考我們熟悉的北齊蘭陵王高長恭,如果說北齊有蘭陵王高長恭,那北周就有齊王宇文憲,這倆人堪稱北齊北周的“絕代雙驕”。當然他們的結局也驚人地相似,高長恭后來被北齊后主高緯害死,宇文憲則被北周宣帝宇文赟害死,都是自毀長城的經典案例。 危機意識很強的宇文憲屢次向武帝進諫,希望武帝能提高警惕,及早對楊堅下手。 “陛下,普六茹堅相貌非常人,臣弟每次見到他都為之失色,有一種不祥之感,此人恐怕不會甘心久居人下,懇請陛下早日除之。” 不得不說宇文憲頗有先見之明,但此時此刻對武帝說這樣的話注定會被鄙視。果不其然,和楊堅正感情熱絡的武帝對宇文憲的肺腑之言嗤之以鼻,絲毫不重視。他還是堅持己見,認為楊堅不敢有異心,這個人撐死也就是給他一個大將軍的職位就到頭了。 不久,內史王軌也向武帝進諫,他的諫言更大膽,不但攻擊楊堅甚至還拉上了太子宇文赟,指出皇太子并非社稷之主,普六茹堅(楊堅)更是貌有反相,不可不防。 王軌的話令武帝非常生氣,斥責道:“如果天命有歸,他又能奈何!” 這話不知怎么被楊堅聽到了,嚇得楊堅瑟瑟發抖,深居簡出,不問世事,躲在府中避風頭。 閉關的日子并不長,很快楊堅便被武帝召進了宮,當然不是問罪,而是商議伐齊大事。 建德四年(575年),武帝決定出兵伐齊。 伐齊是大事,然而這件事一開始只是武帝在小圈子里決定的,齊王宇文憲和內史王誼是參與伐齊密謀的當事人。武帝和這倆人商議伐齊時,朝野上下都蒙在鼓里,并不知情。 除了這倆人外,武帝還派人三次趕赴安州,去詢問安州總管于翼對伐齊的意見。等武帝布置妥當后才召集大將軍以上的官員開會,在大德殿宣布伐齊。 隨后,武帝下詔正式宣布伐齊,開始調動各地兵馬配合他的伐齊大業。 以柱國陳王宇文純、滎陽公司馬消難、鄭公達奚震為前三軍總管; 越王宇文盛、周昌公侯莫陳崇、趙王宇文招為后三軍總管; 齊王宇文憲帥眾二萬趨黎陽(今河南浚縣); 隨國公楊堅、廣寧公薛迥將舟師三萬自渭入河; 梁國公侯莫陳芮帥眾二萬守太行道; 申國公李穆帥眾三萬守河陽道; 常山公于翼帥眾二萬出陳、汝; 關中東進洛陽是以往東西魏大戰時的經典路線,出函谷關,圍洛陽,渡河橋,取河陽三城威逼鄴城。也正因為此地位兵家必爭之地,北齊在這里屯駐重兵,嚴陣以待,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 武帝這次遵循傳統再次出兵洛陽,打算從河陽(今河南孟州)渡河和北齊決戰,此舉招致群臣集體反對。 內史上士宇文弼指出:北齊高氏建國已經有幾代人了,雖說荒淫無道,但各地軍事重鎮還是有一幫悍將鎮守的。今日出兵一定要慎重選擇路線,河陽歷來是北齊重兵屯駐之地,如果強力攻取,恐怕很難取得戰果,不如從汾河一路北上攻晉陽,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定能大獲全勝。 持此意見的大臣還有很多,都主張放棄洛陽,由汾水北上圍攻晉陽,打北齊一個措手不及。遺憾的是武帝根本聽不進去,堅持己見執意從河陽渡河決戰。 武帝親率六萬大軍直撲河陰(今河南孟津),進入北齊境內后,武帝下詔禁止大軍踐踏麥田,砍伐樹木,擺出一副仁義之師的派頭,企圖和北齊爭奪河南之民的人心。 八月,武帝親自督戰,拿下了河陰大城(今河南孟津河清村)。齊王宇文憲也攻取了武濟,進圍洛口,縱火焚燒黃河浮橋,切斷兩岸齊軍的聯系。受到驚嚇的齊軍退守河陽三城,和周軍血戰。 攻打河陽三城的戰斗非常激烈,齊軍頑強抵抗,加上來自晉陽的援軍也及時趕到河陽,形勢對周軍逐漸不利起來。關鍵時刻,武帝非常不幸地病倒了,皇帝染病這個消息令周軍士氣大挫,人心惶惶。 楊堅此戰中帶領三萬水軍順流之下,在河橋大敗齊軍,但面對武帝病倒,北齊援軍及時趕到的不利局面,楊堅也臉色凝重,神情嚴肅,心里清楚這場仗不好打。 北周指揮部緊急召開會議商議對策,最終為了皇帝的安全考慮,決定連夜退兵。 這場虎頭蛇尾的伐齊之戰就此草草結束,因為武帝的身體原因,不得不放棄已經到手的二三十座城池,匆匆退兵回國。聽到周軍退兵的消息,北齊后主高緯長出一口氣,懸著的心終于落地了。 但是北齊的有識之士都知道,這絕不是北周最后一次進犯,下一次能不能如此幸運只能是天知道了。 |
|
來自: 昵稱TiFNlDv4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