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岐山“周公廟遺址“是大周王族圣地,是解放后最重大考古發現 陜西岐山周公廟西周大型墓葬群被稱作是解放后最重大的考古發現; 有“中國商周考古第一人”之稱的著名考古專家、北京大學文博學院教授鄒衡稱這里是“西周的殷墟”,其在學術上的價值超過秦兵馬俑; 這里,就是今年剛剛發現,但一直未能揭開面紗的陜西岐山周公廟西周大型墓葬群。從昨天開始,隨著考古人員的正式發掘,這里所獲得的一切,將使西周王朝的背影逐漸走向清晰。 一條重大考古信息今年初夏曾從陜西周原傳遍世界:在周公廟遺址發現了西周大型墓葬群。著名考古學家、北京大學教授鄒衡經過實地考察后說:“周公廟遺址西周大型墓地的發現,從學術價值上說,堪稱新中國最重大的考古發現,此發現對于研究中華文明史、繼承與發揚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等具有無法估量的價值。” 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查與搶救性發掘,經國家文物部門批準,昨天,“周公廟遺址”發掘正式開始,這次發掘按規劃可能先試掘兩座大墓,以期搞清西周墓葬群到底是不是王陵,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對西周時期有4條墓道的大墓進行發掘,專家認為對推進中國夏商周斷代工程研究和續寫中華文明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周朝發祥地與周公廟 周原考古引起世界矚目為時已久。周公廟遺址西周墓葬群的發現,使這里再次成為海內外關注的焦點。 陜西省周原一帶是周朝發祥地。狹義的周原遺址指岐山、扶風兩縣接壤處的周原核心區20多平方公里。周原自漢代以來出土了大量的青銅器,是國內出土西周青銅器最多的地區,素有"青銅器之鄉"的美稱。 1976年前后,國家文物部門在周原組織了大規模考古發掘,取得許多重要考古成果,在岐山縣發現了鳳雛西周宮室建筑基址并出土甲骨21050片,其中有字卜甲293片、共900余字;在扶風縣莊白一號窖藏一次出土青銅重器103件,成為當時轟動世界的重大考古發現。 2003年,周原考古隊在扶風縣李家村發掘一處西周鑄銅作坊遺址,出土了數以千計的陶范,其年代跨越了整個西周時期,對西周歷史文化及鑄銅工藝研究等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被評為“2003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地處岐山的周公廟(即古卷阿)是周原的一部分,位于今岐山縣城西北7.5公里的鳳凰山南麓,總面積61萬多平方米。因此處背靠相傳“鳳鳴岐山”的鳳鳴崗,東、西、北三面環山,惟南邊與平地相接,形似簸箕狀如倒凹字,故稱卷阿。《詩經》名篇《卷阿》中“有卷者阿,飄風自南”,即指此處。周興起時,許多著名事件和傳說都發生在卷阿附近。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淵為祭祀周公姬旦,下詔在古卷阿腹地建立周公祠。1957年周公廟被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3年12月,北京大學副教授徐天進在周公廟附近進行田野考古調查時,發現了兩片有刻辭的西周卜甲,共有文字55字。這個重大發現立即引起學術界高度關注。在國家文物局的直接指導下,陜西省文物考古所和北京大學聯合組成了周公廟考古隊,對這一帶進行考古調查、鉆探和搶救性發掘,很快取得了一批重大考古發現。 西周大型墓葬舉世罕見 今年5月7日下午,周公廟考古隊成員、北京大學副教授雷興山在周公廟東邊一座山梁上考查時,發現了墓葬的某些遺存及盜洞,但當時對其形制基本不了解。但他意識到自己所發現的應該是西周墓葬的墓道。后來鉆探證實了他的想法——考古發現了具有4條墓道的西周墓。他當時十分震驚:“以往見過的西周時期最高等級的墓葬也只有1條或2條墓道,且都是諸侯國君一級的墓葬,從未見過3條墓道的西周墓,4條更是聞所未聞。” 隨后,考古隊對該墓所在的山梁進行了大規模勘探,目前已鉆探出大型墓葬19座,其中首次發現帶4條墓道的墓葬9座和帶3條墓道的墓4座,另有兩墓道者4座,單墓道者2座,陪葬坑13座。其中編號為M1的一座具有4條墓道的墓葬,其北墓道長30.71米,寬3.89米;南墓道殘長29.86米,寬4.67米,雷興山說:“這座墓的規模遠遠大于以往所知的任何一座西周墓葬。具有4條墓道形制的西周墓葬的‘集體出現’,更是世界考古史上的一項重大考古成果!可以說,這是目前所知周代的最高等級的大型墓地。” 在這處新發現的大型墓地外圍,考古人員還發現了大型西周夯土城墻。專家認為,城墻是都城遺址的重要文化因素之一,周公廟遺址墻體的發現,更顯示出該遺址和新發現墓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同時,考古專家在大型墓地外圍多處地點已發現甲骨700多片,經初步辨識有甲骨文420余字,卜甲刻辭內容涉及戰爭、祭祀、紀事等,其中有“周公”字樣者4片,并有幾片記載周王活動的刻辭。 堪比“殷墟”超過“秦俑” “周公廟遺址西周大型墓地的發現,從學術價值上說,堪與20世紀初安陽殷墟的重大考古發現相媲美,是新中國堪稱第一的最重大的考古發現!”著名考古學家、北京大學教授鄒衡在周公廟遺址考察后說。 鄒衡表示,中國考古學從建立到現在總共才七八十年時間,最重要的考古發現當推殷墟遺址的發現。位于河南安陽的殷墟遺址,是商代晚期的都城遺址。殷墟遺址自1928年開始考古發掘,被視為中國考古學發端的標志。 “但殷墟遺址的考古發現是在新中國建立之前,就已經開始進行大規模的發掘,并為后來的考古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新中國建立以后,我國的考古工作不斷有重大發現,但就學術價值而言,惟有最新發現的周公廟遺址西周大型墓葬群可與殷墟遺址相比肩。”鄒衡說:“周公廟遺址是周人發祥地周原的一部分,大型墓地的發現將為尋找和確認西周王陵、西周都城等提供重要的考古資料。迄今發現的諸多跡象表明,周公廟遺址很可能是周公的采邑。就其多處發現甲骨而言,很可能成為‘西周的殷墟’,對研究中華文明史意義重大。” 對于這次發掘,他說:“周公廟遺址大型墓葬群無論出多少東西,甚至不出東西,對判斷墓葬的年代、研究墓主身份、以至整個西周考古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他認為,秦在中國歷史上當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但是秦的思想、政治、文化等體系都是在周的基礎上的繼承和發展,可以說,周在早年的“小統一”,為后來秦的“大統一”奠定了基礎。盡管秦始皇兵馬俑非常壯觀,但就其學術價值而言,如果與周公廟遺址大型墓葬群的發現相比較,還是略遜一籌的。“通過對周公廟的考古發掘和研究,必然能使我們甚至后人獲取許多有關西周的歷史信息,從而破解諸多‘千古之謎’。”鄒衡說,周公廟遺址大型墓葬群的發現僅僅是一個開端。在今年初夏考古調查和鉆探才進行了已知面積的三分之一,就有眾多令人興奮和震驚的發現,相信隨著昨天考古調查和勘探范圍的擴大,以及考古發掘和研究的進一步深入,將一定會有更多、更重要的驚人發現。 |
|